如題


世界上存在這樣的關係,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最強大的敵人,這是每個人自我隱瞞的祕密——友誼不只關於愛,也關於恨。

——薩維裏奧·科斯坦佐

讀《那不勒斯四部曲》的這段時光,我總有這樣的一種感覺,腦海里的現有的語言被打碎,糅合成一種感官的,難以釐清形狀的物體。那種具象化的感受就好像小說的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文字和莉拉的思維一樣,擁有一種跳躍性的,引人沉浸其中的魔力。使人不禁渴望能像莉拉一樣思考,賦予這個世界上那些看似正常發生,缺少連貫性的事物某種秩序。

小說講述了生活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兩個朋友,萊農和莉拉長達60年的友誼,這份友誼不像很多電視劇中的大量對白與情節層層鋪墊,而是像植物一樣自然而然的蔓延生長,由情節與畫面構築成作品的骨肉,講述者萊農的記憶與獨白佔主要的部分。

兩個心心相惜的朋友,性格自小便天壤地別,萊農乖巧懂事,成績優異,是所有人眼中的乖乖女,而莉拉天資聰穎,調皮搗蛋,是一個公認的壞女孩。這兩個女孩共有的特點就是同處底層的社會階級和對學習的熱愛。莉拉的聰穎讓萊農望塵莫及,只要和莉拉在一起,她的光芒就瞬間暗淡了下去,兒時的她懷著嫉妒與自卑的心情緊跟在莉拉的身後。除了自己,誰也不能成為那個位居第二的人。

可是這種平衡在小學畢業時被打破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接受小學以上教育的機會微乎其微,萊農的父親作為市政府門房,比較開明的同意了萊農繼續讀書的願望,而莉拉的父親賽魯羅鞋匠卻沒有聽從奧利維耶羅老師的建議,選擇讓莉拉輟學幫助店鋪,一個簡單的拐點,讓兩個人的生命軌跡從此不同。

可作者費蘭特並沒有讓莉拉的光芒就此暗淡,莉拉的智慧火花沒有被平凡的生活埋沒,就算只是課餘時間學習,莉拉自學希臘語都要比萊農學的好,她設計出賽魯羅鞋子,嫁給當地首富,開辦了賽魯羅鞋店,她的藝術天賦被媒體稱讚,卻也在之後的人生裏經歷了婚姻不幸,私奔失敗,生下了不能確認父親的孩子。

也許從社會標準的尺度來看,與萊農逐級升學,大學畢業後嫁給社會上層的教授,成為知名作家的人生相比,莉拉的人生是失敗的。

然而,仔細梳理書中的情節,會不自覺認為,莉拉的生命意義是超越普世價值的衡量標準的,就算她在香腸工廠裏做著最艱苦的工作,為每小時多賺十里拉而疲於奔命,她的靈魂都是那麼自由,她足夠堅強,能夠不計後果,勇敢的做到別人難以完成的事。

兩個人是那樣與眾不同,難以分割。有時對方又會表現出另一個人的品質,就像小時候兩個人逃學去看海的時候,果敢睿智的莉拉會在下雨後想要回頭,沉靜溫和的萊農卻會堅定的想要繼續走,這彷彿隱隱訴說著兩人糾纏不清的命運。

萊農與莉拉都曾在不同時期愛上過同一個人----尼諾。

莉拉和尼諾是萊農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他們都才華出眾,對待愛情瘋狂而不計後果,兩個聰明的大腦卻以不同的方式運轉。莉拉與尼諾私奔時,尼諾曾坦言對莉拉智慧的艷羨,但莉拉從沒有像尼諾一樣利用聰明才智為自己謀利,而是隨意的揮霍著它們。她桀驁不馴,從不為任何事彎腰,就像一個聖女戰士一樣鬥志昂揚,無所畏懼。所有人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被磨平了稜角,但她卻從未改變。

她像女妖塞壬一樣的危險又迷人,是那麼有主見,區別於周圍所有人。身邊的男性都不禁想接近她,想要得到她,無論是家境富裕的索拉拉兄弟,對政治抱有極大熱情的泥瓦匠帕斯卡萊,還是莉拉的丈夫肉店的老闆斯特凡諾,還是後來與莉拉共同鑽研計算機的成熟穩重的果農恩佐,他們都傾慕著她的才智與性情,甚於她耀眼的美貌。

序言裏引用《浮士德》中的話說過,「人類最容易氣餒,它們很快就會進入永恆的睡眠,因此我很樂意給他們找個同伴,充當魔鬼的角色,刺激他們。」

莉拉對於萊農說就像這樣的角色,萊農只要與莉拉交談幾句,腦子就會活躍起來,莉拉的言談能夠激發萊農的創作潛能,讓她在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中用文字找到一種聯接。

在小學時莉拉就曾表現過自己在文學上的天賦,她寫的《藍色仙女》曾讓奧利維耶羅老師讚嘆不已,甚至也是萊農處女作的靈感來源,然而她卻沒能在文學的道路上走的更遠,她的靈感像火花般閃耀,也像火花一樣易逝。她沒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沒有在智慧和社會現實中找到平衡。

文中對莉拉「界限消失」癥狀的描寫很引人入勝。在莉拉感受到這種情感波動時,周圍的事物有一種不真切的質感,某樣東西衝撞向她所熟悉的人或事,使所有的事物都在扭曲變形,讓她無法忍受。她沒能突破這種界限,所以在社會的染缸裏逐漸染上了各種雜色。

在後來與恩佐一起研究計算機時,莉拉曾說過 「自我刪除是一種聽起來很美的計劃。我再也受不了了,電腦看起來很臟,非常臟,你不得不到處留下痕跡,就像你不停地在身上拉屎撒尿一樣,但我不想留下任何東西,我最喜歡的鍵是刪除鍵。」

她的結局,如同她的生活方式,莉拉最終在66歲的時候不留痕跡的消失了,她把自己從世界的屏幕上消除了,或者說她對這個世界按下了刪除鍵。

萊農曾經說過,她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她憑藉自己的鬥爭掙脫了社會底層的枷鎖,讓自己的孩子們過上了優裕的生活。而在我看來,莉拉可能得到了另一種不為社會所認同的成就,她燃燒了自己的光和熱,活的足夠自由。曾看到有人將莉拉比做荊棘,將萊農比做藤蔓,她們同樣向陽生長,吸收土地中的養分,卻各有各的活法。

萊農在莉拉消失後,違背了曾經的諾言,講述了她的天才女友莉拉閃耀著的一生以及自己生命中或明或暗與莉拉連接著的一切。

也許,莉拉的離開,是對自己的訣別,也是萊農獨立與依賴雙重矛盾的終點。

費蘭特以萊農(埃萊娜)為第一人稱,文筆極為直白成熟,平淡的語氣飽含運用自如的高超的表達手法,她的描寫像投影一樣投射在我的面前,即使讀完了小說,書中的場景依然呈現在我的眼前。我還記得堂?阿奇勒死的時候銅鍋突然炸開時那像黑線一樣筆直流下的血液,還有馬爾切洛倒地身亡時沒能繫上的藍色西裝紐扣。在她的書中,文字像躍動的線條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平衡,彷彿不用整理加工一樣直抵人心。

在這個充斥著暴力的城鎮上,「輝煌與黯淡的故事接連發生,人們是一連串的影子,總是帶著同樣的愛恨情仇,還有慾望和暴力。」

萊農曾經拚命努力,想要擺脫自己母親的影子,卻也在母親死後有了和她一樣跛足的右腿;萊農兒時的摯愛以及中年後的情人尼諾曾那樣急切的想要擺脫自己父親的油滑虛偽,卻在後來變成了一個比起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利己者;那些曾經一起長大的孩子也或多或少繼承了父母的特徵,承擔了和上一代相似的命運。那不勒斯的人們依舊紛爭不斷,流血與暴力每天發生。

愛與被愛的抗爭,懷疑與信任的糾結,擁有與放棄的選擇。這部小說是那不勒斯地區橫跨60年的縮影,是兩個女性對社會「界限」的抗爭,也是一部對人性進行深刻剖析的史詩。

他人的人生無法複製,唯有構造出強大的自己,你也許也有過如莉拉一樣耀眼的同伴——我們暗暗較勁,不是為了打倒對方,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篇回答之前曾答在為什麼喜歡《那不勒斯四部曲》裏,這個問題更切題就放在這兒啦,感謝閱讀。


第一季奠定了:莉拉是萊努一生模仿追趕的方向。

而第二季更有意思:這種羨慕不再是單向的,莉拉反過來開始嫉妒萊努擁有的環境,圈子,表面上冷嘲熱諷,其實內心無比嚮往。

第一季到第二季的轉變,非常驚艷。

第一季裏,無論外界如何險惡,兩個女孩都對彼此忠誠如一。可以理解她們的年齡單純,但相對的,戲劇張力沒那麼大。

而第二季開始神了。不再單純懵懂的女孩,也開始有了猜疑,嫉妒,追趕,攀比,等等的小心思,這才倍感真實。

義大利藝術作品的現實主義傳統,果然根基深厚。

而且,每個女性觀眾,都很容易代入萊努吧?一個要窮盡一生來效仿的朋友,和一個海市蜃樓般觸不可及的戀人。

第四集美到炸裂。海灘上的烈日曬得年輕的臂膀黝黑,鹹澀的海水混著嬉笑的汗水,還有彼此仰慕的勃勃生命力,一切美好得讓人不忍回到現實。

粗看都是虛筆,卻把細膩的情感糾葛,刻畫得絲絲入微。

義大利導演的拿手絕活啊,佩服。

(公眾號:看薦TheShow)


因為《我的天才女友》全書是以萊農的口吻敘述的,所以在所有人的感覺裏莉拉似乎總是聰明又異性緣頗好的形象。

莉拉和萊農的感情比較複雜,而且經歷了一個過度期。

第一階段,小時候莉拉在黑板上解出數學題開始,莉拉就成了萊農欽佩的對象。

這時候萊農只是單純地想成為莉拉的好朋友,覺得這個人很聰明。

所以兩個人由陌生人成為那朋友,自此以後就經常一起玩耍。

第二階段,初中階段,莉拉和萊農的相互嫉妒。

經過友情的蜜月期,兩個人開始有了小心思。

其實這種比較一直都有,從互相扔掉對方的娃娃開始,

及至後面莉拉嫉妒萊農可以去上學,想出去看海的歪點子;

萊農看到莉拉可以寫出《藍色仙女》,開始嫉妒莉拉的聰明與才華。

不過萊農始終沒有壞心眼,只是默默地努力。

第三階段,因為疏遠想要靠近莉拉的萊農。

同齡人裏只有萊農這個姑娘接著去上學了,而莉拉、艾達等人都去做工了,

莉拉和萊農開始疏遠,莉拉這邊是嫉妒萊農可以上學,

萊農這邊是不想兩人變得如此疏遠。

而且萊農來例假了第一件事是想找莉拉。包括在伊斯基亞島上,萊農都總是給莉拉寫信。

當然,在發現某些事情後,萊農對莉拉的感情變得更複雜。

一面為著莉拉的聰明勇敢而不由自主地想靠近她,

例如莉拉學會跳舞,莉拉設計鞋子,莉拉反抗馬爾切洛。

一面又嫉妒莉拉事事都比自己要快。

第四階段,因為婚禮產生的同情與不解。

婚禮上,索拉拉家族的出現使得萊農對正在歡欣跳舞的莉拉感到同情和心痛。

但莉拉好像無事發生一樣去度假也讓萊農產生誤解,認為莉拉變了。

第五階段,因為stefan產生的不解。

stefan花言巧語地將自己美化成一個深愛著妻子,辛苦工作卻得不到尊重的丈夫。

此時的萊農的女性意識還沒有覺醒,

所以她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莉拉對stefan的方式是不對的,

結婚的妻子就應當懷孕。

第六階段,裏諾婚禮上的和解。

自從加力尼亞老師的聚會上不歡而散後,

兩人就一直沒見面,直到裏諾的婚禮。

也是在這裡萊農知道了莉拉身體不好懷孕艱難的事情,併產生同情,

所以纔有了伊斯基亞島三個人的故事。

第七階段,因為尼諾產生的厭惡與嫉妒。

伊斯基亞島上,尼諾和莉拉兩人一見鍾情,

兩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在一起,

可憐的從小就愛慕尼諾的萊農呀,

一邊覺得兩個人很噁心一邊覺得很討厭莉拉,

她已經有了stefan還要尼諾麼?

她喜歡的尼諾呀。

所以後來她決定為自己而活,不管這一切了。

第八階段,對於離開尼諾的莉拉產生同情。

萊農在比薩讀書,莉拉在灌腸廠工作,

曾經耀眼的莉拉變成穿著藍色工裝的普通工人,還燒掉了自己的《藍色仙女》,

我認為此刻萊農對莉拉充滿了同情之心。

反觀莉拉對萊農其實一直都心存嫉妒之心,

最大的嫉妒源自萊農可以一直上學。

不過這種嫉妒在莉拉結婚後好轉很多,

她承認了自己的嫉妒,還買了很多書送給萊農。

後來尼諾和莉拉在一起,莉拉也是真的想把自己的內心分享給好姐妹萊農。

但為美人故:《我的天才女友》:我們去看海吧?

zhuanlan.zhihu.com圖標但為美人故:《我的天才女友》7:新名字的故事?

zhuanlan.zhihu.com圖標但為美人故:《我的天才女友》8:lena對那不勒斯的思考?

zhuanlan.zhihu.com圖標但為美人故:《我的天才女友》9:lila和尼諾在一起的23天?

zhuanlan.zhihu.com圖標但為美人故:《我的天才女友》10: lena決定要去比薩學院讀書?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莉拉和萊農出生在那不勒斯的小地方,劇情講述著她們的一生和窮困,壓抑,沒有人權的那不勒斯之間的關係。

7歲開始,她們勇敢的和堂 阿奇勒的交涉;試圖走出那不勒斯尋找大海;寫了《藍色仙女》幻想著出版。這些事情都是莉拉帶著萊農做的。

她們是一個人,是莉拉。萊農是莉拉的另一個未來。

她們是一個人,是萊農。莉拉是萊農的另一個未來。

莉拉永遠被底層拖拽著,沒有自由,萊農是莉拉的自由。萊農只知道學習,沒有理想,莉拉是萊農的理想。最終萊農看清楚了那不勒斯,她們7歲時跑過的街道沒有變化,人們沒有變化,莉拉不斷地反抗依然沒能逃脫。萊農意識到她可以離開,帶著莉拉的思想離開那不勒斯。

很多人喜歡莉拉,是因為我們大多數都是萊農。

正如電視劇的名字一樣,莉拉是個天才,洞察人心,分辨善與惡,像天上耀眼的太陽光彩奪目又刺穿人心。如果說莉拉是羣體的超智人,我們和萊農一樣都是普通人。我們想表現的比其他人聰明,所以要學習好。怕被超越,就更加好好學習。

但我們依然在乎羣體的歸屬感,不能格格不入,也就沒辦法識別和打破整個那不勒斯營造的扭曲的氛圍。作為平凡的一員,被羣體接納,不敢違背大多數人的意志,最終被吞噬。變成一個懷孕的婦女,乳房下垂,身材走形,過著沉重的生活,被老公打罵,成為一名怨婦,生下的孩子再次重複自己的人生,就像我們重複父母的人生一樣。

萊農曾做過一次真正的自己,就是在大海邊與多納託 薩拉託雷那次。她像莉拉一樣,順從自己的內心,如此與眾不同。


紅色與灰色

落入凡間的太陽與月亮

互相成就,雙生花。

利拉像一輪太陽,光芒萬丈,不斷燃燒。但是越靠近就越危險,是迷人的危險。本應高高在上無奈落入了那不勒斯骯髒的城區,天生的聰慧只能燃燒自己讓她覺得痛苦。相對於萊農,萊農的安靜溫和讓利拉看到了自己聰慧某種程度的寄託。

哎。倘若她沒有這麼聰明她會快樂很多。

萊農像月亮,安靜真誠。月亮借太陽而皎潔。利拉的出現給萊農看到了一種固有社會新的可能和希望。所以萊農很多時候會追隨著利拉,成就了愈來愈亮的月亮,從無盡黑暗的夜空(可指那不勒斯)逃脫顯現出來。

月亮與太陽

彼此缺一不可,互相照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