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莉拉痛苦的根源在於她比常人聰明,我並不贊同。

我覺得莉拉痛苦的根源在於,對於這個世界而言,太過聰明是沒有用的,而莉拉用她的一生在證明這一點。

她多聰明,學得比別人快,學得比別人多。結果呢,她依然升不了學

她多聰明,自己設計鞋子,有獨特的審美。結果呢,這些鞋子依然沒有人買

她多聰明,利用一個富二代拯救家人的事業,還可以和看不慣的另一個富二代作鬥爭。結果呢,算不了人心

所以

這個世界不需要太過聰明人。

這個世界需要的是,善於利用人性給自己創造機會的人

我看過很多吹捧莉拉的精神世界的人,因為她太聰明瞭,因為她看的太透......吧啦吧啦。

可事實上呢,你會在意身邊學歷不高,家境不富裕,但有自己精神追求的人嗎?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藝術的作用是什麼

在人們感到幸福的時候提醒人們這個世界並不幸福

在人們低落的時候告訴人們這個世界很美好

感同身受

所以這部劇就是告訴你

現實中人人都喜歡萊農那樣學業優秀,有光明前途的人。而如莉拉這樣的人,你在劇裏看到了她,卻無法在現實中欣賞她。

所以莉拉痛苦的根源是什麼?你不妨想想身邊那些朋友

我一生只尊敬一類人

就是不落俗套,有自己精神追求的人

莉拉是這樣的人,愛因斯坦是這樣的人,還有好多好多這樣的人

時代不能創造他們

只有他們自己創造自己

我希望我也可以是


我覺得莉拉痛苦的根源首先在於她的能力和她的原生家庭不匹配。都是沒錢繼續念書,莉拉的父母和愛蓮娜的父母作出的決定就遠遠不一樣。實際上沒有繼續上學是後面造成莉拉人生中諸多痛苦的一大根源。這種事在國內也很常見,繼續念書的大學生和早早結婚打工/養娃的發小兒。既然不繼續念書了就勢必要早早走入社會,早點工作,早點結婚,那麼生活中能接觸的人肯定也多為早早走入社會的、偏庸俗偏現實的人。特別是看到第二季,莉拉突然開始問愛蓮娜借書看,兩個人去了愛蓮娜老師的聚會,莉拉看到一眾知識分子在討論世界和平的問題的時候起那麼大的反應,以及她對丈夫和父兄那麼大的惡意,就表示她其實骨子裡是嚮往愛蓮娜能夠繼續念書,交際圈裡都是知識分子的那種生活的。尤其是她很聰明,很有天分,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很有天分,她很有信心如果當初能去唸書的是自己,自己現在能做的比愛蓮娜強多了。愛蓮娜自己的旁白以及第一季裡面莉拉帶著愛蓮娜遠行,企圖讓愛蓮娜父母生氣於是也不讓她繼續念書這兩點也能佐證。(這裡只是說她自己的想法,事實並不一定如此)

而我認為第二個根源在於她的過於理想化。她簡單粗暴地把自己命運的失敗節點全部都歸結於具體的人身上。譬如說不能繼續念書是因為自己的父親辣雞。丈夫和兄弟把她的鞋送給索拉拉是因為這倆人辣雞。但是她看不到的是這些人之所以這麼做的根源是因為時代背景,生活所迫。那個時代下女性就是沒有地位的,教育就是不被重視的。念書不如賺錢有意義,所以男人沒必要念書,遑論女人。老婆是老公的私人財產,不規矩就是可以打。有人說莉拉的老公是個渣男,家暴還為了利益背叛莉拉。但是實際上他本身就是個商人,他的逐利和家暴,是為整個社會所默許乃至推崇的。他自己也很迷惑:「我賺那麼多錢,還不是為了給莉拉花,這就是我愛她,對她好的方式。為了賺錢我只能和索拉拉和解。難道莉拉寧可過回窮日子嗎?」他也曾說過:「我現在要走了,否則我害怕我氣的要殺了你。」在度蜜月的路上,他也是莉拉開始在大馬路上搶方向盤之後才開始打人的。他是在用自己價值觀裏最合適的那一套思想和做法論來愛自己的妻子。他不明白為什麼妻子不配合,為什麼為了一雙鞋子就開始在馬路上搶方向盤。而莉拉本身想要反抗的就是這套價值觀和方法論,只是她意識不到這點,她簡單粗暴地把價值觀等同於在價值觀影響下長大成人的丈夫、父親和兄弟,她意識不到他們同樣也是受害者。她簡單地認為「我只要認為他們都是豬,凡事都怎麼惹他們生氣怎麼來,就能反抗成功了。」結果顯而易見。

這就好比一對保守的父母可能會要求女兒早戀就打斷腿、愛美打扮就是騷,這些要求明顯是錯的,但這也是因為父母本身成長的環境就是如此。但是女兒看不到這一點,將其簡單滴歸結於「父母都是老古董老封建」,然後認為反抗父母就是反抗這種封建思想,然後就開始抽煙喝酒燙頭文身月拋對象荒廢學業,以期能夠減輕這種痛苦。然而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父母覺得自己的愛不被理解,女兒的反抗也並沒有減輕自己的痛苦,反而可能會導致自己的前途更不明朗,痛苦更多。我個人認為,莉拉的痛苦於此有相同之處。

反抗被價值觀塑造的人是簡單的,莉拉只需要一次次激怒自己的丈夫捱打就行了。但是反抗整個社會價值體系是難的。如果莉拉說服了整個家族不再「腦子裡只有錢」,那麼他們就只會像當年的莉拉父母一樣窮,交不起女兒的學費,造成更多莉拉的悲劇。人在面對龐大的價值體系的時候只能多多少少的低頭,不止莉拉,現在的絕大多數人也都是如此。這種痛苦是廣泛存在的,而莉拉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更加痛苦。


沒看過書,就從我看過的兩季劇集說一下我的看法。

因為後面兩本書的具體內容瞭解的不多,我的回答也只是談一談目前第二季為止我覺得莉娜痛苦的根源。

看到這個問題後瀏覽了一圈答案,

她痛苦的根源是家庭嗎?那個街區的孩子家庭其實大同小異,還有很多比她還惡劣的家庭。

是性格嗎?好像不是根源

是因為太聰明嗎?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Lenu其實也很有大智慧,單單歸於聰明似乎也不好。

這部作品很宏大,在書寫這部女性成長史詩時和60年代義大利暗潮湧動的社會牢牢結合,

Lila的痛苦和環境緊密相關,她不僅和索拉拉兄弟這些法西斯階級格格不入,和老公斯蒂凡諾這種小資階級也完全不是一路,即使是和帕斯卡萊、安東尼奧、哥哥里諾這些從小長大生活玩耍在一起的無產階級也無法融入,更不要說爸爸媽媽那個年紀的老古董們。

Lila從一開始就將自己毫不含糊、堅定地置於街區舊制度的對立面,她的理想和舊制度的存在只能是你死我活只取其一。雖然她已經足夠強大,但一個人卻還是不夠打破這一切,劇中Lenu是理想和性格以及走向和Lila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卻是糾纏了一世、真正理解Lila幫助Lila最多的一個人。

前兩季中Lila生活最大轉折是Nino的背叛,如果Nino真是一個有理想能理解Lila的人,即使之後仍是不休的抗爭,但Lila之後的生活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但Lila高估了Nino,Nino就是一個懦弱的花架子,並不是一個能和她同行對抗這個時代的人。

Lila痛苦的根源就在於個人的先進性和時代侷限性的衝突,這裡的侷限不僅在於周圍環境中敵人的強大和頑固,更在於時代背景下同伴的缺乏。

Lila是Lenu的天才女友,Lenu何嘗又不是Lila的天才女友,但這樣的天才女友對於Lila理想的實現,只有一個還是太少了。


我也想了很久,Lila能年紀輕輕基本無師自通的情況下看破這箇舊制度的不合理本來就是聰明的表現。但說她因為聰明造成痛苦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她更多是因為理想和周圍現實的不可調和而又不願妥協,你說她這是聰明堅定也行,說她愚蠢不懂變通也有道理。

作者在這部作品中以雙主角的一生糾纏作為主線,「我的天才女友」是劇集的名字,我認為在片名中我們是不是太過於關注「天才」,而忽略了這也是一部關於兩個生於普通家庭的小姑娘結伴成長的故事。「天才女友」中的「友」字似乎比「天才」更能詮釋整部作品。

Lila有著超越周圍的才智,有著決心有著勇氣,但就是這麼強大的一個人還是需要像Lenu這樣一個看起來弱不禁風、自卑剋制的「女友」。

可能對於Lila來說她寧願不要那些才智,而需要的是更多周圍像Lenu一樣的「女友」,陪她一起對抗那個那不勒斯街區根深蒂固的舊制度。


剛極易折。

莉拉的個性就像她稜角分明的面容一般,過於剛強。這成就了她的特別,卻也造就了她的可悲。人的一生,終究不會戰勝所有。

該與自己和解、與周遭和解、與生活和解、甚至與命運和解的時候,放棄了本不該放棄的、堅持著本不該堅持的便是痛苦的根源。

莉拉讓埃萊娜逃學跟她一起去看大海那一段。

有人說莉拉並不真的想去看海,是嫉妒於埃萊娜可以上學,所以想害她,讓她也無法繼續她的學業;也有人感嘆於莉拉有想法、有主見。

但是我更覺得這段暗示了兩人的命運——莉拉是方案的提出者,但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每每堅持己見,貌似處處的不屈服卻導致她屢屢半途而返;

埃萊娜更像是柔中帶剛的女子,沒有太多的想法,也不是烈女的性格,卻是個踐行者,是個能步行千里的人。

莉拉的畢業考試成績。

眾所周知,莉拉是數學天才。照理來說,她的數學成績不會比埃萊娜差。

之所以只拿了A-,有一種可能,就是她在數學課上搶答,老師批評了她,而這便成了莉拉內心過不去的坎。

太過剛強,不也會拖累自己嗎?

莉拉的作家夢。

莉拉第一次說想當作家,是她和埃萊娜一起買了《小婦人》這本書的時候。說要對其進行模仿,然後寫書賺錢。

成為作家的引導者是莉拉,但真正完成夢想的是埃萊娜。

那時她雖然還在看書,但是心思已經基本轉移到她的賣鞋事業中去。原本用家裡每一個人的名字在流動圖書館登記了借書卡的她,最後卻不再去圖書館借書了。

因為這時,她已經堅持只有賣鞋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別的,她都覺得是錯。

莉拉的賣鞋事業。

只要莉拉同意索拉拉成為她和斯特凡諾婚禮上的伴郎,他們的鞋子便可以拿到市中心去賣。可是原本懷揣賣鞋致富的她,卻死活不同意。

然而在第一季的結尾,索拉拉還是穿著莉拉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斯特凡諾的鞋子出現在了婚禮現場,那一刻悲劇釀成了,她的心也碎了。

至今本人只看過電視劇的第一季。

也許,我對情節的解讀有所偏頗。

這本小說更多地是為了刻畫人物與眾不同的性格以及最終淪為常人的命運而存在,它深刻反映了當時二戰後義大利的階層關係、男女平等問題以及社會底層人物的掙扎等等。

莉拉,橫向對比,有其個性;放於歷史的洪流中,又有著大多數人的共性。

但是,從我的眼裡看到的,從我的腦中所解讀出來的,是那種性格中的剛性帶給人物的悲慘的命運。

天才聰明的基因終究敵不過人生處世的智慧,對社會的反抗與叛逆不總是會成就你,也許不經意間便會讓你陷入黑暗的泥沼。


或許你也看過《82 年生的金智英》?

如何評價小說改編電影《82 年生的金智英》? - 名字取得好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753753/answer/939022570


Lila和Lenu生活在那不勒斯的一個非常貧窮的社區裏,在這個地方,讀完小學就已經是很多人受教育的極限了。

而Lila就是被這條終點線困住的人,雖然她聰明、學習能力強、思維敏捷,書中說Lila具有那種能穿透事物表面,直擊本質的智慧;但她貧窮的家庭環境,和那不勒斯社區落後的、認為女性就應該結婚生子的社會意識形態,沒有給Lila這種過人的智慧生長、甚至存在的空間——這是Lila痛苦的根源。

就像Lila和Lenu的小學老師奧利維耶羅老師、Lenu的高中老師,甚至Lenu的媽媽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同意這樣的觀點,所以她們鼓勵Lila和Lenu學習,正是因為她們看到了女性的「身體被丈夫、兄弟、父親利用,結束語廣闊、龐雜的家庭根系中」、甚至親身參與女性的身體和生命被男性利用、被捆綁、被消磨在這個無法逃離的男權世界裡。

但Lila沒有這些,她已經一腳踏進了那個龐雜的男權根系中,她掙扎著想要不被利用、被捆綁、被消耗,她孤獨而無助,最後生出了想要毀滅這一切的憤怒。

《我的天才女友》發生的年代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而義大利一直到六七十年代纔可以離婚;那不勒斯又尤其落後,女性結婚之後甚至都不被允許出去工作,最多就是在丈夫的店裡幫助丈夫賺錢——人人都是這麼認為的,Lila的丈夫Stefano只是其中一個;事實上,他只是像一個「普通男人」一樣去要求Lila向她低眉順眼、相夫教子而已,他只是做了一個「一般男人」都會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地認為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女性是「第二性」。就連Lenu都勸Lila說:

他對你提出的要求是合法要求。

但是,Lila不認可:

Stefano想跟任何人賺錢,賺多少錢都無所謂,但是我不會成為他想要的那種女人。

Lila不認為這樣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當」的「世俗規則」是對的。Lila有一顆寶貴的、獨立的大腦,她同時也是一個無法放棄這顆大腦的可憐人。她超前的個人意識和她無法擺脫的現實泥沼之間行程的巨大落差,就是她痛苦的根源——也是她魅力的根源:男人們愛她,就是愛她不屈服的樣子,愛她不顧一切地毀滅她不喜歡的東西的樣子,這是一種原始的吸引力和征服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