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如释重负得突出胸中一口浊气,走下飞机,呼吸著大洋彼岸的空气,稍稍舒缓了一点漫长旅途的疲劳感。经过了飞机延误的意外,我们比预计到达时间晚了四个小时。疲劳过后,是激动。历经坎坷,我们终于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一段长达21天的异国之旅即将开始。

在机场拿完行李,我们与我们寄宿家庭的美爸Justin见了面,他很热情,笑著和我们三个依次拥抱握手,帮我们将行李搬上车,然后我们就踏上了长达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归家之旅。

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一周多了,回想刚刚到达洛杉矶的时候,由于航班延误,原本当地时间下午六点就可以到达,结果最后九点多才从加拿大抵达洛杉矶,虽说航班延误打乱了当天晚上的计划,但是也让我们意料之外的欣赏到了洛杉矶美丽的夜景,透过窗户望去,夜晚的洛杉矶如大洋彼岸的明珠,在一片黑暗中散发著夺目的光彩。我们的美爸Justin在机场接到了我们,他很热情,在车上一直在和我们交流,回到家中与女主人Dawn和两个月大的宝宝Coral打过招呼后我们便进入房间,度过了在美国的第一个夜晚。这一周,协调员Mandy帮助我们了解了美国和中国很多地方的不同,包括文化和社会机构等等,参观了当地的消防局,水处理厂。课余还去了环球影城,好莱坞星光大道,格里菲斯天文台等著名景点,充分感受了美国文化和美国风情。与寄宿家庭相处的也非常好,期待接下来的日子会有更多的精彩。


在美国,周末的活动占据了记忆中不大不小的位置,周末生活是身份丰富的。我们去了拉斯维加斯,虽然还没到21岁的我是不可以赌博的,不过去那里看看美到极致的夜景还有富丽堂皇的建筑,就已经让人欣悦十足了。我们还去了环球影城,那是我在美国最喜欢的地方了,我可是小黄人的衷心粉丝,当在里面见到那么多小黄人的时候我真的乐疯了,一个劲地拍照晒朋友圈。我们还去了奥特莱,三个字,去那一定要「买买买」,里面的东西真的是比中国便宜太多。行程的最后三天,我们到达了旧金山,刚下车就被冻得不行,酒店说是舒适型,但到达以后发现是在上海1500多才能住一晚上的五星级酒店「希尔顿酒店」。最后几天的中餐,动不动就加菜,而且美国的中餐真的是很贵,一份中国5元的凉面,那边就要10美元,所以不得不说,这个项目对我们真的是非常好。

后面几天,我们一起去了渔人码头,九曲花街,金门大桥,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矽谷谷歌,吃了全美最有名的汉堡······


楔子

短暂的21天过去了,犹记得刚下飞机到美国的那刹似是昨日。而如今我也与结下深厚友谊的同伴们分道扬镳,在天南地北感受家乡的怀抱。

Experience是一种体验

在我看来,真正的美国,50%是你不经意间看到的、你和当地人接触后得到的,40%是别人(包括导游、老师)告诉你的他所了解到的美国,10%才是你按照行程纸一天天结束即旅游后得到的。

别人告诉你的美国感官,可能是假的,可能是冷冰冰的(数据),或许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便罢了。而你通过旅游旅出来的美国,是含水分的美国。因为景区没有美国人,那里只有(之于美国的)外国人,和商人。商人,是不分国界的。

真正的美国不会向你招手:嘿,我在这里!你只有去感受,去体味,从吃食中,从品性中,从生活姿态中,从点点滴滴中,然后,你才能和别人说:噢,美国是这样的!你说的也对,只是不完全。

有同行的伙伴曾经问我:既然你在澳大利亚已经感受过住家生活了,为什么还要来美国感受一次?我想,以上便是答案了吧。当然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住家体验还是不同的,这点以后细说。

美国人很爱国

那么,这50%生成了什么呢?这是回国后我叔叔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当然原话是:你在美国感受到了什么?)

然后我开玩笑地和他说:在中国,只有学校里有国旗;在美国,除了学校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得见国旗,包括游乐场,鞋子上,哪怕是挖掘机上!

叔叔:当然,美国人可是很爱国的。

我奇怪:但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还曾吐槽过特朗普呢!

爸爸:这不奇怪,美国人是先国后党,你看,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总归是属于一个国家;而中国是先党后国,中国人的观念里就是国都是党建立起来的,没有党哪有国。

种族故事

次日,我看了胡桃夹子的电影,就和我爸吐槽:王子竟然是个黑人呢!

这话确实有点不对,但在以白为美的中国,黑的确要遭些罪。但至少中国人的黑是黄种人的黑,是同一种族的黑。但美国人就不一样了,不同种族交杂在同一国度,连审美都无法趋于统一,于是,只有政治正确才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法宝。

这看起来有点可笑(至少黑人王子是的),但确实要不带偏见才能更好地生活在美国。在住家的日子我们常看一部搞笑影片讲的就是黑人小伙子和黑人寡妇及其两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在超市里也常看到黑人妈妈和孩子逛商场。当然也能听说有个倒霉催的中国移民总有个口头禅「那个」常常被误以为nigger被揍得鼻青脸肿。

关于种族,在我去美国之前,我以为我的住家是有著金发蓝眼的「我眼中的外国人」,但后来发现不是的——接待我们的竟然是墨西哥人!!美国竟然是墨西哥人最多!!于是乎,我本以为我本以为我来体验的是纯种美国生活,顺带著连杂种墨西哥生活也体验了一遍。不过也好玩,当我问住家:墨西哥人是印第安人吗?——印第安人是黄种人,因为我的住家也呈现黑发黑眼睛的黄种人特征。住家妈妈说,一部分人是。所以墨西哥人也是混血种族了。我常常看到一家人爸妈都不怎么白生出来三个中一个孩子超级白发色还浅,估计就是体内的白种血脉了吧。

对我而言,这次调研足以掀开真正美国的一角。太多了就显得累赘,会想念家乡的美食,想念家乡的人,进而迫不及待地想奔赴祖国的怀抱。太少了又显得泛于浅表,像旅游观光团匆匆掠过,插上个到此一游的标牌,21天的时间刚刚好。


Education专题调研中,我们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采访。我和小伙伴在学校餐厅里询问了5、6名学生,他们都表示自己没有时间,而大部分同学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午饭后就急冲冲的离开餐厅,可见美国知名大学的学生有多么忙碌。最后我们很幸运的采访到了一位来UCLA进修研究生的中国学生,她说自己本科是哈尔滨工业的大学的,即使自己本科期间是专业第一,但是来到UCLA以后发现身边仍时有许多许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她甚至有一位同专业同学一个星期只睡8个小时,而许多同学每天只睡4、5个小时。她表示美国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有所不同,许多中国学生最忙的阶段是高中备战高考的三年,而到了大学因为每人督促就有所放松,而美国学生最忙碌的阶段是大学,他们的高中每天两点就放学了,他们为了申请名校,会在中学阶段就做许多的社会活动或发展自身兴趣特长,并不像中国学生一样大家看同一套课本并且每天起早贪黑的做卷子。与此同时,在与寄宿家庭交流时,美妈也非常惊讶中国高中生每天上课要上到晚上9、10点钟,而我们的高考竟然与大学学习一点关系也没有!看来中国由于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而形成的教育体制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进行Family structure调研中,我们采访了处于不同家庭类型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她们很热心的为我们解答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如果在中国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话比较唐突,比如在中国很少会有女姓谈论自己是寡妇之类的,而中国人对于后爸后妈也没有美国家庭这么强的包容性,但他们对于家庭的观念却十分看重。

项目已结束,在与寄宿家庭相处的时间里,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家人的生活。在我们念写给寄宿家庭的离别信时,大家依旧有说有笑,然而在说再见的早上,美妈拥抱了我们很多次,舍不得我们走。家里的孩子们还一路给我们发简讯,并没有说再见,因为知道我们一定还会再回来。哪怕短短十几天,却也奠定了永久的情谊。

在美国的这21天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与中国不同的氛围。在这里,街上的陌生人会互相打招呼,每个人都很大方的样子。我们的寄宿家庭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目一共有12个人,常住人口多就算了,流动人口也很多,有一个暂住的义大利小姐姐和日本小弟弟,家里的孩子都很逗趣,大家都像家人一样相处。实地调研也更加让我们了解了美国的社会。


因为朋友之前报了这个项目推荐我去,也跟我讲了很多他的经历,这次我来美国 跟我的预期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的寄宿家庭是加州圣伯纳迪诺,这里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压力很小,人与人之间竞争比较也不像中国那样激烈,比如那边最一般工作的人一年赚四五万块钱,像老师这样赚钱比较多的人一年八九万,差距没有国内那么大,大家一周工作四十个小时,很少加班,有很多时间休假,养老就医由于交了大量保险也完全不用担心,那边的学生也非常自由,即使不进名校,在镇里的大学学习也可以找到良好的工作,我经常去同学的寄宿家庭,那个家庭有一个泳池,隔三差五住家小孩就带著朋友开泳池趴,住家父母就在躺椅上晒太阳,周末一家人就去海滩,游乐园玩,而比较起来,国内的父母周末上班是常态,小孩也要忙于学习。或许我们去的寄宿家庭,就是最普通的美国家庭,而不是那种精英家庭,或许在那些家庭,压力会更大一些,另外加州也比较休闲,到了美国东北也许就不是这样。

在那边的调研还比较有意思,特别是当地的消防局,每天局里面只有两到三个人,分管很小一片区域的小消防局,里面健身房,厨房餐厅,电影投影一应俱全,就像一个带有一个装消防车大车库的别墅一样,条件非常好,在那里的消防员有百分之七十是志愿者,这样高的志愿比例也颠覆了我的认知

美国学校的环境非常之好,随处可见的大草坪,运动场,路上很少有灰尘,教室也很大很宽敞,国内坐一百多人的教室,美国学校一般只有三四十人左右

圣地亚哥的旅程是我最难忘的,中途岛航母非常值得一去,回去的路上沿海一路开车,在海边散步吹风简直美妙。

最让我意料之外的是,我们住家的哥哥,是当地教堂的一个神父,我们去了那个教堂,听了他主持的礼拜,还一起拍了合影,能跟神父合影,让我觉得十分难得

关于枪支,我原先一直不理解美国为何不能禁枪,认为正常民众应该普遍反对持枪,但通过我们与住家的交流,发现团队中有一部分人的住家的支持居民持枪的,他们支持的理由是可以在家中保护自己,增加入室盗窃抢劫的犯罪成本,由于目前的情况是居民大量持枪,同时有很多人通过地下渠道购买没有注册登记的枪,如果进行禁枪,那意味著通过合法渠道注册购买枪支的人会失去他们的枪,而非法取得的枪支却有可能得以保留,而往往有犯罪倾向的人,更多通过非法渠道购买枪支,这样禁枪反而损害了正当防卫的利益。从这种角度看,美国枪支合法也具有其合理性。

另外,通知这次美国之行,我对于陌生人更加敢于表达自己了,还从一个购物小白变成了对逛街颇有研究的专家,一个月下来,对整个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这些朋友们也将是我宝贵的财富。


经历了大约20天的行程,最大的感受便是这样的调研活动带给我的是一次单纯的旅行完全不能相比的。从前我确实是个热爱旅游的人,但是也的的确确是个走马观花的游览者,意思大概就是,取景,拍照,回家,遗忘。这样的旅行,其实不要也罢。

此后,我应该便认识到了,我渴望的旅游,应该也本应该是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你走了,花香还在,它带著对故地的眷恋,这才是一场好的旅行应有的样子。

刚刚进到寄宿家庭时,我确实感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尴尬,妈妈是个温柔的作家,爸爸是个帅气肌肉男哲学老师(当时完全颠覆了我对秃头眼镜老头这种古板哲学老师的印象),三个娃也是对外人内敛对家人撒泼的类型,大家都是善良和气人,就因为大家互相害羞,加上妈妈尽力放缓的十倍速讲话和我们的poor English,不得不说让我们沉浸在了三四天的尴尬对话中,只能感受到大家对谈话的渴望。不过些许是因为我们对英文环境的适应听力口语见长,我们的交流越发增多,加上我们俩和妈妈的搞笑细胞,笑声还是常在的。谈到家庭,就不得不谈及我们家那只六月大的小猫崽Tiger,猫如其名,确实很Tiger,由于以前没有养宠物的经历,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对这样一只调皮捣蛋的猫有点束手无策。每天清晨都要和他优雅地共进早餐(虽然他随时可能跳上桌子吃掉你的食物……),每天傍晚都要和他在卧室殊死搏斗。不得不说,其实还是开心的。

如果问这次寄宿生活主要带给了我什么,其实我想说主要的真的不是对美国文化的深度体验,它真的是一段感情,一段在18岁这个年华的回忆,这才是真实的回答。出发之前,其实我是从来不会奢望17天的寄宿生活能带给我多么大的影响,亦或是产生多么深厚的感情,也许我就是有点铁石心肠的人。17天以后,我发现我错了,我还记得临别前一天的晚上,我们熬夜到凌晨一两点,用我蹩脚的英文,写下了我迄今为止写过的最长一篇英文书信,收笔那刻,五味杂陈。总觉得可以保持联系,同在地球又有何难,但是实际上不枉我长了十八年,这点道理我还是懂得的,同国同省同城的那些,你言之凿凿地说要常见面的,你曾经的挚友,你的恩师,你的亲人,你可曾与他们见面?所以我也明白,可能一生之中再次相见已是难事,但是我想,这段妙不可言的缘分,这段铭心的经历,我将会收叠入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此外再说说我们的调研活动,其实旅游完全不能体验到的地方,大概就是这些本土的社会机构。也不得不说,听他们的讲解确实也不为是个锻炼听力的好方法。虽然这些地方在中国我也并没有参观,但还是能感受到中美巨大的差异。其实最让我感到惊讶的就是美国的志愿者文化,到底是多高的公民思想觉悟,才能让医生成为志愿者零报酬警局小哥,确实让我大吃一惊。当时去癌症小孩的麦当劳叔叔home参观打扫的时候,这些完备的设施让我大为惊叹。确实,不崇洋媚外的理性分析,我们国家和美帝差距最大的便是社会保障体系(当然我们的公共交通比他们好太多太多了哈哈)。说到水厂,又是个除妈妈外练习十倍速听力的好地方,不单单十倍速,还有各种专业名词,当时听到水厂的presentation分配给我们的时候,确实心里默道凉凉,但好在先到酬勤,经历了一个下午的翻译工作,学习了无数个死亡单词片语,我们的演讲还是受到了协调员的好评(有点自豪)。

当然最激动的不得不说是迪士尼和环球影城,迪士尼我们选择了childrenland才是迪士尼的正确打开方式,30刀的米奇耳朵让我们手抖,但是至少我们一天不会都是lemon精。环球影城的鬼屋确实是我段位不够,我发誓这辈子也不去鬼屋了。

17天的教堂生活确实让我们最后有些恋恋不舍了,迄今还能回忆起我们一起热饭的画面,一起吃炸鸡吃披萨的场景,确实舍不得离开,还有我们可爱的协调员……总觉得那么一个小小的教堂给矫情的我带来了那么多的回忆啊。也许就是前些天的生活,让我本来热衷期待的市区观光变得索然无味了。

总的来说,我能写到这么些字,确实也突破了极限哈哈哈哈说明这次旅行确实带给了我很多很多,到这里,只能说,真的谢谢它充实了我的云彩18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