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中生,已经读完了余华的《活著》,《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看完之后我感觉他的文笔很流畅,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确实是很吸引读者的,但是我又感觉好笑,感觉就是为悲伤而悲伤,《活著》中什么坏事都集中在福贵一个人身上,《兄弟》也是,一个人怎么可能这么惨呢?在我心里这些书就是一个又一个悲惨故事的堆砌而已。

但是当我在百度上,知乎上搜索对余华作品的看法时,我发现统一都是说余华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写的很真实,把整个时代的悲伤放到一个人的身上。

在我身边的同学没有不称赞余华的,都说他是很伟大的作家。

可是我真的不觉得他写的有多好,感觉太假了,有骗眼泪的嫌疑。

可能描述比较激进,但是答主们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吗?我的想法为什么和社会主流的声音不一样呢?余华到底好在哪里呢?


没那么复杂,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让所有人满意的作品。

高雅的,通俗的,深奥的,浅显的,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

简而言之,对于不同人来说,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别说常人,连文人之间自己都相互对线开团,对线手法更是百花齐放。

有生动形象的:

马克·吐温谈论奥斯汀:每次读《傲慢与偏见》,我都想把她挖出来,用她的胫骨打她的头颅。

有口吐芬芳的:

康拉德谈论劳伦斯:肮脏,除了下流什么也没有。

有含蓄委婉的:

卡波蒂谈论凯鲁亚克:那不是写作,那是打字。

有直抒胸臆的:

伍尔夫谈论乔伊斯:我为作者无边无际地写著一个猥琐的大学生挤痘痘而感到很头晕。

有比喻优美的:

纳博科夫谈论弗洛伊德:他的一派胡言简直是吵死了,就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木头突然放了一个屁,而屁眼就是弗罗伊德那目瞪口呆。

文学本就是主观性的东西,你和别人意见不一样很正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是一件好事。你看上面口吐芬芳的人哪个不是文学大师?不过,你现在只是一位高中生我希望你能明白一点:

当自己阅历尚浅的时候,不要急于下定论。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常读常新的,当你觉得这个作品不好时,不要到处声张找认同,放在心里,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再读一遍,才能体会作者在文字背后埋藏的宝藏。


余华到底有什么份量呢?

咱不讲虚的,讲点实际的。

小时候我印象里面有两部动画片。

一部叫做神厨小福贵,一部叫做虹猫蓝兔七侠传。

这两部动画片的剧本指导,是余华。

小时候看的真是悲从中来,笑中含泪。

我上大学了,在讲到余华的时候,我也不是很能看明白许三观卖血记和活著。

我觉得余华在故意恶心人,这么写。

但是后面我隐约觉得,只是我脱离了那个时候的生活。

动画片里面的悲情,是实实在在的。

我主攻的不是现当代文学,但是余华在我的认知里面。

纯粹,悲情,现实。

有些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谁不是呢?

一路棒子挨到底,挺住了,便是活著。

余华到底有没有加入这剧本指导,待定,但是他说他没有,有没有可能是自谦呢?

放下两部堪称成人动画的片子讲。

悲剧本身是对美好事物的反向解读,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不可抗力中熠熠生辉的人性。

结果好坏和过程好坏没有绝对关系。

人物性格悲剧这类都不足以叫做真正的悲剧。

所谓有因,都只是惋惜。

一个人在这种合理的机缘巧合下做了错事而导致自己后悔不已和恶劣后续,这是真正悲剧。

有因的不可抗抗力下的悲剧只够惋惜,无因不可抗力下的悲剧,能把你拳头看硬。

但是不管是有因还是无因,人在里面扑腾,反击,在诱惑,名利面前弯腰,在大是大非面前挺直腰板,那都是人性。

熠熠生辉。

不是一部作品恶心千秋万代的人他就流芳百世,从来不是。

在悲剧中闪闪发光的那些东西,才够劲。

你看著觉得荒诞,但是现实比书还荒诞。

有谁预见了文革?有谁预见了迫害?

换句话讲。

有谁又能预见某国这种总统干某些事情?

你觉得书荒诞,强行在恶心人。事实上,还有更荒诞的。

而且就在眼前。


你看的是他后期「叛离」先锋派流俗后的作品,而实际上奠定他文学史地位的是这两本书。读一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细雨中呼喊》

《世事如烟》


我记得文学评论课的时候,我们老师说我们太次了,三分水平的读者只能看懂两分的文章,四分五分的压根没有读不懂。

换句话说,就是审美达不到。

当代作家中,余华可以算得上是六分水平的作家了,不过大多数读者水平可能都在五分以下。

读不懂是正常的,不要拘泥于一个作家,多读多思考,除了文学类的书籍,也多看看心理学,和哲学书。

我个人觉得,能否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跟个人的共情能力,也有很大关系。

至于哲学,所有人文社会方面的内容,往深了研究,都是哲学,很多大作家,文豪,作品里都会透露出自己的哲学思想,或者说哲学立场。

还有就是阅历了,没有苦难是创造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很多作家都经历了很多别人没有的难熬,甚至疾病,饥荒,心理的崩溃,很多作品实际上是对情感的宣泄,甚至是灵魂的救赎。

我相信过几年你一定能再读出不一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总是比文学作品还要荒缪,疯狂,魔幻呀。


题主可能乡土文学看得比较少,不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的。可能题主觉得农村就是田园牧歌,当然这不赖题主。

答主高一学生。余华那些作品我甚至觉得温情脉脉。拿《活著》说,福贵最后能活著安逸地种田绝对是happy ending,比他惨的多了去了。天灾、疾病、喝农药、打架.....一个正常人在那个时候一般都是不明不白就死了,福贵这种撑下来还能身体健康是幸运中的幸运。那时候就是那么惨,余华只是写了事实。这就受不了了?当然,很多人就是把这东西当悲惨世界看的,题主这样十分正常,毫无非主流吃人血馒头等等的嫌疑。我只希望我遇到困难能像福贵一样幸运。

福贵看似坎坷的经历的和我们现在并没有本质不同。我们现在也一样,只是感觉不出来,但是这个「我们」可能不是题主。答主生活在人均gdp只有全国人均四分之一的某地乡村,觉得余华写得很多事件就发生在二三十年前。这不赖题主,题主有这种感觉没什么错,不过是事实远超出人们的想像。这句话大家都快听烦了,但真正面对现实很多人还是无法接受。

最后欢迎题主评论区交流。预感可能会有人对题主人身攻击,无视即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