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名詞定義: 人本主義 在下文 其實是指 人道主義,以人為本,對同 符合 人 的定義 的自己和 其他客體 施 仁義, 考慮他人立場,利益,考慮共同利益。 努力推進共同利益。

如果 建立在 剩餘價值之上, 因為經濟學中不存在 剩餘價值 , 所以就不存在剝削。 價值是在每一次雙贏交易或博弈中創造(或者說被測量出來具體數值)的,不存在剩餘價值

如果建立在 人 本/道 主義 之上 ,就多出了 集體的概念, 是抽象的人(甚至要包括其他智慧生物,所有符合定義的生物),不是以具體某個人的利益喜好為本。 同時要求 在 人與人博弈之時,要麼每個具體的人都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採納對自己最優的策略,要麼每個人的偏好函數裡面必須加入對 人本主義的 遵從(類似機器人3定律)。

但現實世界既然存在犯罪,和貧富差距,說明實際上個體人的偏好函數並不是那麼理想的存在 人 本/道 主義 共性。 基本上都是自覺不自覺地去過河拆橋。


工業社會 流水線工人 每人都只擰一顆螺絲釘, 請問 要擰多少顆, 能實現 現實意義(就是不換算成錢然後去購買其他生活必須商品)上的 自給自足再生產? 更何況,如果分工細緻到如此地步,這種類型的工作實際上可以被更高效的機器代替。 工作都沒了,何來剝削?

儘管工作沒了,剝削也沒了, 但不同個體勢力的博弈依舊存在,博弈中有時會產生絕對優勢方,造成劣勢方的 囚徒困境(無論怎麼選都無法提高 效用函數), 這時候作為劣勢方有感知的人,覺得痛苦,假設這種痛苦就是此人所能體會到的 剝削,此時只能要求 絕對優勢方 不執行其最優策略,放劣勢方一馬,才能 不產生「剝削」。

要麼要求優勢方突然良心發現,突然換了一個 偏好函數。。從而也改變了 效用函數的形態。此時優勢方執行 新效用函數指導下的 最優策略,說不定還會幫助劣勢方。

其實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


  概念(諸如「價值」概念)很多時是為了簡化描述、陳述的內容而採用的述語手段,其陳述的內容涉及的邏輯才是核心簡單的爭論什麼決定或者創造價值,是沒有意義的、形而上學的爭論。真正爭論應該是不同概念定義後背陳述的邏輯爭論這才是核心,否則兩個人就如同在爭論兩件不同的事情一樣,十分荒唐可笑。概念、定義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簡化描述而採用的述語手段。因而價值概念背後描述的內容涉及邏輯才是核心。(並且價值從馬克思陳述的邏輯而言,可不是什麼功績,而當成是一種罪過,否則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就不會稱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價值也不是為了解釋相對價格,而是解釋貨幣或者說總量的概念,這對那些形式上學的爭論概念的人,爭個去爭個來如根本是在爭論不同的問題一樣,這不它媽的可笑么?概念、語述背後描述的邏輯這才是核心)。

 因而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理論就是從個人自由、人性上來反揭露資本主義邏輯,資本主義根本就是時間奴隸制。在這裡事實上可以不使用所謂的「價值」概念,

  剩餘價值可以直接描述為剩餘勞動。我看那些形而上學爭概念的人又何以堪??????

正如資本家驅使了工人N小時,他們怎麼不被每個工人也驅使N小時,確以對某某對象的功勞、成果、功獻來無恥掩蓋,好功勞、成果、貢獻,對每個對象而言都是一樣的。正如日軍通過勞動驅使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給日軍做皮鞋,對日軍來說是功勞、成果、貢獻,而對被驅使的人來說難道也是?(剩餘勞動剝削邏輯:資本家假如支付工人的勞動時間是4小時,而資本家實際驅使工人勞動10小時,那麼剩餘勞動=10-4=6小時,別懂裝不懂,不知道驅使他人的勞動或者行為時間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權力」,正如奴隸一生的行為時間也就是可以被奴隸主任易驅使,同樣市場經濟或者商品制度這種時間奴隸制也是一樣。)

從真正的個人主義、人本主義角度,如果一個人自己的勞動不屬於他自身,而是一種異己的活動,不為自身服務的勞動,那麼它到底屬於誰呢?這意味著人與工具牲口沒有區別。越來越多人的行為時間隨著資本的積累,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這算做什麼?這才是真正的螺絲釘、牲口,多數人必須以有限的生命時間用於資本金錢的無限增值。

正如該死的:商品化的醫院要利潤,生產藥品的廠商要利潤,生產藥品機器原料的資本,出租廠房的資本,每一個環節都要利潤,這要逼迫多數人用多少工作時間去交換,他們的自由時間將被竊取,同時政府的公共開支、福利、軍備等又等於反過來要向資本的利潤上稅,使得社會的動員力、福利開支能力、軍備開支能力也被竊取或者造成大量的財政赤字。

   並且當生產的目的是賣錢、交換(利潤)而言,那麼成本標準,就不是人與物的關係(技術關係)上的生產要素消耗,而是人支配人權力關係上的交換比例。不是對外加重不等交換,就是對內加重不等交換。比如工人累死累活消耗多少勞動要素與企業的成本無關,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才是企業的實際成本標準,如該死的企業為提高利潤率而採用的減員增效,就不是提高單位時間內最大化生產、使用的物質生產效率,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餘下的工人相應的工作時間給更低的工資,或者相應的工資干更長的工作時間,也就是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加重對工人工作時間的不等交換比例。同樣機器、原料等資本品上的成本標準,也不是技術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上的磨損消耗,同樣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在這裡資本表現為一筆會計上對勞動力和資本品生產上的預付,目的是為了榨取多數人的剩餘勞動,竊取多數人的自由時間。因而市場經濟根本就是時間奴隸制。而企業根本就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可見一個追求所謂的價值(交換)或者價格,追求一個賣個該死的好價錢的制度的邪惡。

——————

  當然純粹為了解釋資本主義或者市場經濟剝削,馬克思價值概念完全是多餘的,因為這很容易證明利潤對於技術關係而言是外生變數,而非技術關係上的改進,涉及就只能是人對人的壓榨,比如斯拉法體系,就是從新古典理論的出發推導其悖論,證明市場經濟剝削。因為資本的利率是與技術關係無關的。

————

因而真正把馬克思剝削邏輯玩熟、玩濫的人,從頭到尾不提價值概念,即便用對方的價值概都可以推導矛盾,推導剝削,因為陳述的內容涉及的邏輯才是核心。而不是概念及建立在概念上的次級框架,事實上很多文宣快餐上的反馬克思的都是不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為用馬克思的邏輯框架去放其它邏輯框架上的概念!

————————

馬克思的反剝削帶來的異化,必然走向計劃經濟(時間經濟)。正如個人(家庭)自己給自己生產,自己使用,在成本標準上無需考慮贏利(賣錢)與否,而只會考慮自身時間的節約或者浪費。同樣如果社會如果像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一樣,使用自身的勞動時間使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那麼任何社會組織就無需考慮贏利與否,只會考慮自身勞動時間的節約,具體來說就是考慮逐級下撥的預算的節約。由於社會整合絕對性的生產資料自成體系,這意味著總預算也是完全不依賴於針對商業活動、資本利潤(賣錢)積累等的稅收,只依賴於社會控制下比較出來的開工率。當社會成員的收入、生產驅動完全與利潤(賣錢或者說賣個該死的好價錢無關)時,這意味著貨幣的非商品化,不再是真正的貨幣。真正的貨幣,如同你買傢俱商我的傢俱,我和我的僱員得到貨幣又買蘋果商等的蘋果,蘋果商等又買手機商、電腦商等的電腦,每一個環節貨幣都在流通,並且通過流通吞噬剩餘勞動以使貨幣增值。而當社會成員收入、生產驅動與賣錢無關時,那麼所謂的「貨幣」將如同馬克思所說的「戲票」一樣,兌現了無論是否形式上銷毀,都等於實質上的銷毀。也就是說貨幣行政命令是無法消滅的,即便禁止,物物交換,作為商品的物就是貨幣,貨幣只有在社會的計劃控制之下(即有計劃有比例的分配預算或者說勞動時間下),才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一個人人以自利為根本出發點的世界中的個人,實現了人類集體雙贏或博弈中恰到好處的價值,不存在剝削……

即便是未出過山村的老農,也會「簡單」判定這是傻話……當然,主流經濟學家會說這是老農毫無科學認識……生活中摸爬滾打的老農會說什麼呢?

我對經濟學了解不多,歡迎諸位駁斥。

美國 蘭德雷斯,柯南德爾所著《經濟思想史》

帕累托最優這一判斷遺漏了關於市場用途的更廣泛爭論的其他重要方面,它使市場過程看上去很機械。因此, 它引導著福利經濟學遠離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不是使經濟學向著馬歇爾希望加以利用的那樣作為分析的發動機方向發展,而是向著與現實幾乎沒有直接關係的一套形式主義的演繹證明發展。現實情況是,任何政策都幫助了一些人而損害了另一些人;因此,對於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政策,如果經濟學家只是給出政策是有利的判斷,那麼,他們的分析就必定與現實世界相分離了。

朱富強 《帕累托改進原則能否應用於社會改革》

鏈接:帕累托改進原則能否應用於社會改革-朱富強-搜狐博客

現代主流經濟學往往以帕累托效率原則來對制度安排進行評估和設計,但實際上,將帕累托優化作為制度改革的原則會遇到嚴重的問題。(1)它的條件太強了而存在實踐的可行性問題,因為不同帕累托改進取向及其帶來的路徑依賴等都會造成個體間的衝突,從而導致制度改革的滯後和停斷。(2)它的條件太弱了而存在實踐的保守性問題,因為帕累托改進只要求沒有任何人遭受損失而沒有考察收益的分配比例狀況,從而在基於力量博弈的均衡理論指導下往往成為替既得利益者辯護的工具。現代主流經濟學之所以崇尚帕累托改進原則,主要在於它與自由交換信條相一致的,可以為個體主義方法論和市場競爭主義政策主張辯護。因此,從根本上說,帕累托效率是以原子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為前提,但現代主流經濟學又試圖把它宣傳成一種沒有意識形態的純技術性概念,從而凸顯出了「言」與「行」之間的不一致性。

人本主義的概念是什麼?(我整理的)

* 強調人的責任,人應該對自己負責,擁有自由意志。

* 強調「此時此地」,弱化過去及未來 * 強調從現象學角度看個體,主張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鼓勵自己克服所遇到的困境 * 強調人的成長,人得到全部需求後,不會感到滿意和幸福,幸福需要永遠積極地尋求發

展。

這樣來看,經濟學和人本主義是有些相通之處的。那麼剩餘價值呢?

剩餘價值和人本無關,不談個人,談歷史社會現實客觀。你的社會環境、所處地位對你的生活方方面面起主要作用……

福柯拋棄了馬克思的單一宏觀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與他人的一些內容。

道格拉斯 《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

福柯把非連續性視為一個積極有效的概念,把歷史看作是由不相關的知識組成的非進化的、支離破碎的領域,把社會看作是由處於非均衡發展水平上的各種話語構成的離散的規則體系,把現代主體看作是對牢獄社會之運轉不可或缺的人本主義虛構,這種牢獄社會會處處對它的臣民施以規誡和限制,使其從事苦役並服從統治。主張多視角,多方法,多層面,拒斥任何單一的分析框架。


不需要刻意的「人本主義」,需要的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一名勞動者一天的勞動所得已經多於維持其勞動力再生產(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與生育)的消耗,多出的部分即謂「剩餘價值」。理解了這一點,就明白「剩餘價值」是客觀存在的。資本的作用是其作為生產要素可以聚集勞動力(其本身是否產生價值暫且不論)。則資本的大量集中就意味著勞動力的大量集中,亦即意味著提取剩餘價值的效率可以大增。而「剝削」是帶有貶義的、具有價值判斷的對「提取剩餘價值」的另一種表述。其背後邏輯是對「剩餘價值」的分配製度的質疑。

一種社會制度在釋放所有生產力之前,也就是生產關係開始阻礙生產力發展之前,必然不會徹底消亡,但會受到動搖。

事物的發展規律,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

以上。


剝削只是一種口號而已。是在勞資博弈中為了團結多數弱勢方而提出的口號。如果世界上就兩個人。一個只會種麥子一個只會做麵包,兩人每天互相交換請問誰剝削了誰?種麥子的一年裡用不著天天耕作而做麵包的一天都不能停歇,反過來看耕作似乎又比做麵包來的更辛苦,兩者的勞動價值怎麼衡量?現實中的情況比這更複雜又怎麼能衡量每個人的得失?歸根結底還不是靠博弈看誰的「拳頭」更有力?什麼人道主義、剩餘價值都只是團結力量的手段而已。

勞動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創造價值的。

只要勞動就應該獲得回報?不是的。

當資源不足時,如只有養活100個人的資源,卻有10000個身強力壯的勞動者,那平均每個人的勞動價值接近0


建立在什麼上面都可以。而關鍵的是,首先要拿出定義,定義要明確。

勞動價值論是說,上帝、大自然、宇宙粒子、資本、資本家不創造產品、產值,絲毫沒有。

反而,人類勞動創造一切產品、任何產值,

並且,貨物量=價格量=價錢量=價值量=勞動量,

亦即,交換價格=交換物品(貨物的量)=交換價錢(貨幣的量)=交換價值(勞動的量)

剩餘價值論是說,勞資分享了人類勞動。一絲一毫都來自於勞動,分享了勞動。

資本剝削是存在的,剩餘價值論是成立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