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莊子反對聖人?因為「無為」和「死而糟粕」。

老子崇尚「我自然」,因「我」為道而成,順道為德,故而人人循有自身之自然,貴私崇德,才是老子想要去傳達的思想,故老子一生除卻道德經外未留下任何一部著作,道德經還是在離去前寫下的,且雖世間尊其為上師,卻「不敢為天下先」,只為闡道而「強名曰道」。老子尚「愚」,而「愚」並非缺智,而是質樸的意思,心朴而識凈,是如赤子,赤子之境的思想也深入後期道教之中。而老子「貴私」的思想,在春秋時期傳至楊朱,卻因世以「私」為惡的想法,才逐漸消弭不見。楊朱之論,在於「不損己而利人」方為利,損人損己皆為損,天下因私而具,私成始為公;天下之爭是起於「不明己私」,受到外物的影響而產生了貪求,這就叫「外欲」。後世朱熹「存天理滅人慾」被罵了那麼多年,實際上想表達的也不過是「存內在之理」和「去外在之欲」,為什麼天為內在人為外在呢?天者,道也,我為道成,故此天為我之天;人者,世人也,因外世所存而引生己欲,謂之外欲。

那麼繼承了老子思想的莊子,為什麼會覺得聖人是一種錯誤的形態呢?因為聖人所說法,都帶有自身的色彩,後人循其法而尊其教,束縛於前人的思想而無法離脫,故而難生己道。金剛經中也有關於「如來有所說法否?否也」的「去己」之論,老子和釋伽牟尼都只說了「如何去明道知己」,卻沒有說「我是如何去解讀自我或者大道的」,是無限接近客觀的「法」,也就是「仿道混成」的形態,世人修之,所得之法再非老子之法,而為己道,莊子逍遙、楊朱貴己以至於列禦寇、尹喜,包括後世受道教影響深厚的朱熹,都是「雖循有老子之思,然所生皆為己道」的境界,朱熹甚至將「道」異名為「理」,而陸、王又異名為「心」,實則皆為用出,名可名,非常名。

實際上,莊子對於聖人沒有太大的意見,他是對於死去的聖人批判性較重,因為活著的聖人,可以言傳身教,依舊可以傳道,聖人得一,弟子生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但前提是,聖人活著。聖人死後,世人執著於聖人的言論經典,而失去了聖人自身的闡述,故而以繁解簡,繁之愈繁,失聖人之真意,所以莊子斥「經典如糟粕」,便是這個意思。

但聖人本身有錯嗎?並沒有,聖人闡道,同樣是為了梳理己道,或者是引導世人,但是世人落入「聖人」這個執著中,才成了歧途。聖人為何是大盜?因為聖人闡天之一貌,後人執著於聖人之天,如同坐井,所以從後人的束縛來看,是聖人「盜」天。

最後貼上我自身就對於太平經的一段節選見解,也是和聖人有關:


太平經云:故聖人尚各長於一大業,不能必知天道,故各異其德。比若天,而況及人乎。天地各長於一,故天長於高而清明,地長於下而重濁,中和長養萬物也。猶不能兼,而況凡人乎。

玄羲云:聖人闡天之道,非為全貌,是以順己觀之天,成乎己德,道德者,非修持於外,實為己之所具也。後人以聖人之天,為己之道,亦無觀於全,遂觀之愈狹,德之愈寡,以至於無德,執前人之形表,失天道之真意,雖知而忘識。知者,通達於外,識者,融匯於內。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所知即為所識,故多出以聖人;今之達者,縱可辨談古往聖賢之道,若無融識於里,則如鉛華著面,外華而內虛。人如載水之器,聖人常涸,乃因善水之用,取水即養其身,離器之所束,融百川而化雲雨,澤千山而利天地;賢人常盈,知己之度,消而復長,不增不減,節慾止為,持度以顯其德,載德為器,格器為木,木積為林,以蔭後人;愚人常溢,因妄為障,障目則無觀其器之度,故欲恆難滿,執水之形表,失水之所用。



吾見今日之世,西方高舉民主自由環保人權之旗,呼叱他國,攖擾人心,盪世界之太平,裂寰宇之和洽。夫民主自由,豈非正論?環保人權,誠為善言。而唯今何以竟致荼毒生靈,流毒世界歟?悉以西方竊聖言而施盜行也。古之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今之亂他國者為民主鬥士,亂吾國者為恐怖分子。古之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今之莫雷言他國之非為言論自由,詹姆斯言吾國之非為賣國求財……是非無度,雙重標準,此其非倡仁義而行齷齪邪?昔之大宣斯道以求普世之「聖人」者,得無罪乎!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此誠治世之真論 。而後之不識者妄毀之為愚民之策。夫國,民所建也。君,民所推也。是民惟國本也知矣。故國之福者,即民之福;國之賊者,即民之賊。民之所福者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各率其性而無煩憂也。此豈呼民主告自由而立有邪?必發展生產而後可。而今西方之人,皆以呼民主告自由為尚,不以富人民利百姓為務,處虛而忘實。罔顧他國之實情而濫自身之口舌,自比燈塔,欲以腐草之熒光代日月之麗行,以自身之所好害他國之自然。南斯拉夫因之分裂,中東諸國為之動蕩,生靈塗炭,四方擾攘,而今又害我香港,毒彼加泰,使國無平太,民無居所。名為民主自由,實其吃人之權術。此皆以智治國之賊國也。每見於此,孰不欲折其斗斛而廢其仁義哉!


莊子反對的裝出來的聖人,並不反對真聖人。真聖人就是活出真正生命的人。


謝邀! @Liar

個人對於為什麼反對聖人的理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具有其他人沒有、做不到或者不願做的品格和才華,並且一直堅守。

軍事上一直誇以少勝多,是因為能做到的少!

讚揚聖人品格,是因為大部分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妥協無法堅守美好的品格!

同時世事越混亂,就越有聖人出世。其實聖人一直在,只是世事和平、百姓安居樂業時,不怎麼需要聖人出現引導世人,所謂時勢造英雄!

所謂有光必有影,有堅守和傳揚美好品格的聖人,就有道德敗壞的大盜!

同時越傳揚聖人的美好品格,那麼大盜就越有更多的遮羞布,所謂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

用聖人治理天下,就越可能被大盜鑽空子同時用聖人的治理方法規範聖人,君子欺之以方也!

個人見解

道家講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但是追求美好的人事物,是人的本性,只有慾望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發展!

個人認為凡是有美好品格能促進發展的人都是「聖人」,如鐵人王進喜、兩彈一星之父、大德魯伊袁隆平、雷鋒等,因為有了聖人才能讓中華傳承千年而屹立不倒!

當然有聖人,就有大盜!但不能因為有大盜就不要聖人,不能因噎廢食、自欺欺人!

以上是個人見解,如有不當,請各位大佬指正!


莊子反對的不是聖人,而是反對抱著聖人書不放的教條主義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他認為儒家思想中的聖人口中仁義道德太假了,或者說太虛了。正是這些仁義道德的評判標準才導致這世上有嫉妒,傷心等的負面情緒,才導致這個世界二元化-善與惡,才導致每個人開始不停地褒貶評價他人,達不到內心的寧靜。

他崇尚順應自然,不做過多要求,一切都是剛剛好的樣子。他的世界是一元的,是混沌的,是物我不分的。我很喜歡他的思想,因為具有讓人寧靜平和的力量。

而對於儒家的思想,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對我們中國人影響太大了,中國人優柔寡斷,多愁善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傳統儒家思想-利他。

我們每天根據所謂的道德標準評判自己評判別人,貶損自己,責備自己又或者拔高自己,傲視眾人;厭惡他人,嫌棄他人又或者嫉妒他人,羨慕他人。活得苛刻,活得疲累。不如學學莊子世界裡沒有善惡,沒有聖人來做標準的瀟洒

利他博愛固然有利,但若是因為過於利他導致自己內心需求的不滿足,那可真是愚善了。


不是反對,是不標榜。分別心是一種執念。


聖人,是儒家的聖人,而非道家修行狀態下的聖人。莊子反對的就是儒家的聖人,所為聖,繁體是聖,耳口王。什麼意思?自己而里聽到的,口裡說出來的都要具有功效,就是能夠讓受教者得到旺盛的作用,能使受教者的生活、生存、工作等都順順利利的。可是,現實是各自人等因為自己身的原因,如家庭環境、學習過程、學習水平,人生經歷等等,對很多問題都認識不深,很多東西都只能去自己能夠理解的來運用。如此,聖人即便好心一片,結果也可能是壞果子大半簍的。聖人之後,社會上就更多了表面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所謂紳士等等。聖人也是騎在老虎背上,隨世事起伏,身不由己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