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思想提到過有無相生,有生無可以理解,一切的湮滅,那麼,無如何生有呢?基於什麼?


簡單說說。

所謂」無中生有「,可以一種時間、空間的角度來認識

時間、空間,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我們卻能對他們進行使用,這就是人類的想像力。

這種想像力,把時間按照一定程度進行排序,把空間按一定程度進行規範

比如,你說:」今天好熱「。這是「道」在」有「方面的考慮,因為這種熱的感覺,確實存在且被你感受到了,所以是有。

再比如,你說:」今天氣溫18°C「。這就是」道「在」無「方面的考慮,因為這個18°C,是一個實際上不存在,但是卻被精確描述了出來的東西。

所以,所謂」有無相生「,是一種通過對量的排序,進而形成質的飛躍的一個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可把模糊的感覺,發展成精確的描述。而一旦精確了,一切的學科就可以被建立了,一切的物品也就可以被利用了。數學如此,幾何如此,物理亦如此。

這就是道,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輻共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

三十輻共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一個圓圓的車輪子,正是因為有序排列的30根車軸,才能均勻受力,進而能讓圓盤不垮掉。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一個可以裝水的容器,正是因為其符合一定規則的空間構型,才能均勻受力,進而能裝更多水。

···以上


有無相生的一個簡單例子就是虛心使人進步。

虛心者,忘功名於身後,奉本志於心前。虛心以功績為無,卻自伐之心,以生功績之有。此中功績視之不見,然亦化生不絕也。


我感覺虛無就是空不空的空,看似空其實不空,是如來藏,是萬化萬有造化之母

不邀自來。

在道家裡,無才是根本,是道表現在萬物組成的第一層形態,實際上,道德經里有兩種有無的關係,一種是問題里說的有無相生,另一種則是有生於無,這在一部分外國學者看來是矛盾的,但例如Bai Tong dong等人就表示完全不矛盾,是因為「無」在道教里有多層意思。

第一層是本體論的,世界本源是道,但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只能稱之為道。「無」則是道的呈現,要注意這個本體論的無並不是實際,或者通常意義的虛無,而是「沒有形態的」意思,是一切的可能性之根本。

所以有生於無就好理解了吧?像大爆炸理論一樣,有形的萬物,源自於無形的可能性,用現代的話來說大概這麼個意思。

另外不同意把無理解成不存在,從黑格爾的解讀以來,這是最常見的誤譯,也已經被批判太多了。西方解讀的話,海德格爾會比較入木三分。


很簡單,有了才會出現沒有,沒有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有。如果你把它非要理解成哪些事物,不存在到存在,存在到不存在,就太局限了。這個生不是不能局限的理解為雞生蛋,蛋生雞。

《道德經》第二章有一句話「故有無相生……」,我的解釋意思就是:有和無互相生成。在想這一句話的時候,我站在甬路旁邊,樹下有草坪,我掐斷一隻草葉,對於草來說,沒有了葉,是無;對於落地的那片葉來說,地上本來沒有它,它落下,是有。再比如吃完一頓飯,空空的盤子是無,吃飽的肚子是有,有和無總是在一起的,當想到這些的時候頓時心花怒放。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有句話「萬物負陰而抱陽……」,我的解釋意思是:背陰而向陽。世間萬物都背陰而向陽嗎?顯然不一定,森林深處的菌類就是喜潮濕、陰暗的環境。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似乎可以以生活規律解釋這句話:當我躺在床上,我們面朝天、背貼地平躺著,天為陽,地為陰,是謂負陰而抱陽。再回到世間萬物中來,無不是從下往上生長。《周易》中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從下往上數:初爻、第二爻……為何說「陰陽」,而不說「陽陰」?古已有之。

《道德經》中這兩句話的解釋只是我個人的愚見。從經典哲學著作中去尋找生活和社會規律,或者根據生活經驗去驗證經典哲學中的某句話,是個很有趣味的日常。


讀懂道德經首先要有區分觀點與事實的能力。

有無相生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異曲同工。

我們看到的所有像都是陽光反射,內心照見,開則生有,閉則生無。

如果用現代物理的解釋,光有波粒二象性,測不準原理,若萬物皆有光,有無相生就能解釋的通了。


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