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個,你還不如問這些問題。

1、數學不是用來理解世界的工具嗎,為什麼大媽只用來菜市場買菜?

2、計算機不是用來模擬世界的嗎?為什麼有人只用來打打字?

3、知乎不是用來學習與交流知識的嗎?怎麼很多問題的回復里有那麼多智商低下垃圾?

藍天白雲,高山大海,是需要邁出步子,抬頭去看的。

只見到市面上有人算卦之類的這類表象,那麼有沒有想過背後,算卦本身是由什麼支撐的?

術數本身之所以能夠有準確的結果,是建立在一整套時空觀念與符號邏輯之上,而對於這套系統理解得越深刻,便能越準確的把握事物規律,它的本質就是一套獨立的抽象表達系統。

當然市面上,更多是打著易學的名號四處招搖撞騙假道士,思維層次也比較低下,上升不到時空觀念的哲學高度,這其中即使有些水平好的,充其量只能叫術士。

至於談及開光物品之類的,那又是另有道理,知乎上現在人群質量比較低,這裡便不多提了。


最基礎的就是管好自己,讓自己身體健康吃嘛嘛香,你就已經摸到了道教的門徑了,但是要入門的話,還給養性,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個人魅力,讓自己身邊的人也舒服,大家和你在一塊呆著,只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最厲害的就是治國了,一個人變成大多數人的精神支柱,讓大家都以你為目標,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這一層次太少見了,畢竟如何修鍊都是需要自己感悟的,而一感悟就要在安靜的地方慢慢想,可你不接觸人又沒法為別人做些什麼,所以難免的有些矛盾。

當然,這應該是因為我的修為不夠,沒領悟到祖師爺他們的真諦。


修身(管理好自己身體,爭取中年不減肥)

養性(好好讀書,好好學習,遇到不懂事的人堅決不發脾氣)

治家(遵守法製法規,努力承擔責任,守護自己的小家)


教派是教派,學術文化是學術文化,別混為一談,好嗎?

看待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看待世界,任何達到高高度的看待世界觀都可以教低高度的,為什麼非得是教派???至於哲學,同理。你一樣可以講出一些哲學性很強的話啊。為什麼非要歸到教派是哲學?不都是對這個自然,世界,社會,人文的認識嗎?

道教是道教,道家是道家,別混為一談,好嗎?雖然道教繼承和延續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和知識學術文化。

算卦,風水,八卦,易,醫等,都是傳統文化,可以理解為理和用。

你那麼多的疑問,是很啰嗦的,你不就是想知道真相嗎???

但是真正的真相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所以你永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還是洗洗睡吧。


宗教都一樣啊。你看思辨部分就可以。


道教是宗教。它的理論根基於道家。

而道家的根基在於研究自然的終極規律,並將其應用於自身,以求大自在求合於道也。

但正如人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道教也產生了數不清的流派。它們往往存在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具體你想要哪個,在你自己而不是它們。不認同的,敬而遠之可也:(以下自百度百科複製粘貼)

鄭有神巫曰季咸(31),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32)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33),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壺子曰:「吾與汝既(34)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亢(35),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36)。」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37)吾示之以地文(38),萌乎不震不正(39),是殆(40)見吾杜德機也(41)。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42)矣!」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43),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44)。是殆見吾善者機(45)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46),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太沖(47)莫勝,是殆見吾衡(48)氣機也。鯢(49)桓之審(50)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51),此處三焉。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52)而走(53)。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54)。吾與之虛而委蛇(55),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56),因以為波流,故逃也。」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57),食豕(58)如食人,於事無與親(59)。雕琢復朴,塊然(60)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61),一以是終。

(31)季咸:古代神巫名。《隋書·藝術傳序》:「語醫,則 文摯 、 扁鵲 、 季咸 、 華佗 。」

(32)列子:即戰國時鄭人列禦寇。古有列子能御風之說。又為中國道教典籍之一。列子,本名列禦寇,信奉道家的與世無爭思想,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他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農耕之餘,醉心讀書著述,潛心撰文二十篇,約十萬多字。流傳有《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後已部分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夸父追日》、《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黃帝神遊》、《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百餘篇,篇篇珠玉,妙趣橫生,且影響極大,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

(33)壺子:成玄英疏:「 壺子 , 鄭之得道人也。號壺子 ,名林 ,即列子之師也。」

(34)既:一言「盡」也,一言「教授」。

(35)亢:匹敵。

(36)吾見怪焉,見濕灰焉:我觀察到他臨死前的怪異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燼一樣。

(37)鄉:剛才。

(38)地文:地面山嶽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北齊 劉晝 《新論·慎言》:「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語者人之文也。天文失則有謫蝕之變,地文失必有崩竭之災,人文失必有傷身之患。」

(39)萌乎不震不正:萌:本意指「植物發芽」;震:動;正:或指「止」。

(40)殆:大概,幾乎。

(41)杜德機:杜:杜絕,堵塞;德機:亦作「 德幾 」。 猶生機。

(42)杜權:謂閉塞中有所變動。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杜閉中覺有權變。」

(43)天壤:天和地。~~之別。

(44)踵:腳後跟。

(45)善者機:未甚明白,待高人修改補充。

(46)不齊:謂生機變化莫測,前後不一致,忽有忽無,忽靜忽動。

(47)太沖:謂極其虛靜和諧的境界。《淮南子·詮言訓》:「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太沖。」 高誘 註:「沖,調也。」

(48)衡:平衡。

(49)鯢:或謂泛指「大魚」。

(50)鯢桓(huán)之審(shěn審):或謂「大魚盤桓逗留的地方」。

(51)九淵:九淵之說,出於《列子》,指鯢桓、止水、流水、濫水、沃水、氿水、雍水、汧水、肥水。

(52)自失:謂自知道行尚淺。

(53)走:逃跑。

(54)未始出吾宗:未甚明也,待高人補充。

(55)委蛇(wēi yí):同"逶迤";成玄英 疏:「委蛇,隨順之貌也。」

(56)弟靡(mí):謂柔順而隨波逐流。郭象 註:「變化頹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 成玄英 疏:「頹者,放任;靡者,順從。」

(57)爨(cuàn):燒火做飯。

(58)食(sì)豕(shǐ): 拿東西給豬吃,餵豬。

(59)於事無與親:或解為「對於各種世事不分親疏沒有偏私」。 未甚明也。

(60)塊然:木然無知貌。成玄英 疏:「塊然,無情之貌也。」

(61)紛而封:或謂「涉入世間的紛擾卻能固守本真」。


道家經典道德經易經確實是教人為人處事的,說白了也是反省自身行為心性,八卦就是先人觀察自然世界總結的一套事物的發展規律,奇門遁甲最早是用於戰爭或者國運的預測,比如燒餅個推背圖,道術分為山醫命卜相,這些都是是掙錢吃飯的手藝,道士也是人也要活著,活著就有開銷就得花錢。

關於你覺得有點封建迷信的這些說實話很多東西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是不會相信的,無可厚非,就像b乎好多人問中醫為啥還沒消失一樣,道術一樣,自古以來都有受益者,受益者口口相傳所以才會一直存在,如果真的是封建迷信忽悠人的在歷史長河中是不可能延續下來的,道教不像其他宗教靠傳教來發展,民間百姓包括你自己聽到道教第一印象是什麼?抓鬼算命看風水

總結,道教更多的是教你如何做人,道士學道術先學道再學術,就像出來工作長輩會教你先做人後做事一樣


中國本土的宗教有一種明顯的特徵就是行業化,其具體表現是宗教教徒中大部分是從事相關職業的。像當道士這樣的行為更像是職業選擇而非宗教選擇。這種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

建立道教的並不是先秦道家學說的繼承者,而是以占卜、祭祀等為收入來源的巫師。最初的巫師以個體戶的方式存在,但後來漢朝的時候,由於佛教傳入中國產生競爭等原因,一部分巫師選擇制定統一的規範,大概相當於個體戶聯合起來辦連鎖店以提高競爭力。於是挑選了一些古籍作為經典,由於挑選的古籍主要是先秦道家的經典,所以這個巫師集體後來被稱作道教。

這之後,既然選擇了這些經典,自然研究這些經典也成為了道教的一種重要行為,以及由於先秦道家的學說有很多隱士作風,道教也吸引了許多隱士。這些變化使得道教多了一些修行的意味,不再是巫師的單純為了就業。但是高度行業化的特點還是保留了下來。

後來,隨著科學發展,封建迷信破除,社會對巫師的需求不復存在,個體的巫師行業基本消亡,道教的收入來源也只能向旅遊業或者寫書賣書之類的轉變,其就業職能也漸漸淡化,愈發像是哲學教派了。

不過我覺得值得提一筆隱居主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與時代似有些格格不入。在古代,出世和入世是士人的兩種人生選擇,不區分高下。但今日,隱居大概不會被人很看得起吧。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抓住重點就可以了,生產力低下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經驗哲學,具體作用在修身養性而非自然科學,現在道教不也漸漸與時俱進,新一代傳承者思想比較開放,希望道教能夠適應潮流,更好地發展。


道家和道教是兩回事,理念都是反的。

道家崇尚清靜無為,順天而行,道教則是逆天改命,或者違反自然規律求長生,或者揭竿而起造反。


長話短說。

玄學和神鬼之說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它們都不是道教專有的。單說道教的玄學,包括命理,算卦,風水幾大支流,它們互有相通。它們的確有核心哲學,那就是:環境很強大,時機很重要,一葉可以知秋。

所以,觀察自身和觀察環境是首要任務。

先修身,再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


自我和世界是一回事。無需看待。道教就教你在各種機緣處境下突破障礙明白這個。


道教因為它的宗教性,和早期的道家哲學是撕裂的。

五斗米創教於東漢中後期,張陵據說受命於太上老君,為了所謂的「三六之爭」和巫士們鬥了個你死我活。後其教派盤踞漢中,三代的張魯,他老娘和劉焉不清不楚,得到了官方的帶力支持。(這段太眼熟了,讓人聯繫到韓國朴崔事)

而早期道家呢,是道德經作者發展的一家學說,他有沒有騎牛出函谷關,有沒有給關伊子授經,我們是真的不知道。

道家人物可追溯到伏羲和黃帝,伊尹和姜子牙現在也被認為是道家人物。

道家的確有人精擅方術,但其精神追求和方仙家那批人是決然不同的。

先秦道家典籍和東漢、三國、魏晉的道教典籍有著很大的不同。

神道設教、僧團模式、釋迦牟尼為何被捧上神壇?(據說其在世時是不許偶像崇拜,且無經文流傳的),東漢魏晉三國南北朝時期,正是佛教在神州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時候。

有時候我們研究道教和中國,還需要了解一下彼此的鄰居—印度和佛教。


在哲學上屬於樸素唯物主義的道教,在馬哲出世後即可休矣。

而道教對於長生的追求,與現代唯物主義者寄希望於現代醫學達成長生不死的願望也是同出一轍。

天人合一的追求不過是對「得道成仙」的另一種表達罷了。

本質上是唯物主義者對於死亡的畏懼,所產生的幻念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