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哈姆雷特还是风流娘们或者朱丽叶都频繁的提起贞洁这个词


这个问题够写一篇涵盖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历史的大部头著作。

实际上这也是我看莎士比亚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普遍性印象,看到你的问题很有同感,犹豫了好久,大致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暂且贸然胡说八道一番。

对女眷的贞洁焦虑是所有男权社会文化的普遍现象,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男人不只是对妻妾有很强的贞洁焦虑,还延伸到女儿,甚至母亲。不只是莎士比亚,光是我见过的比较突出的就有荷马史诗、《十日谈》,丁尼生的亚瑟王系列长诗,中国的各样小说、评话、戏曲,阿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到处都渗透著这种焦虑。

从动物本能讲,一是独占较好的遗传基因,即自己挑选的配偶,以确保带有自己基因的后代有更强的生存能力;二是人类作为后代比较难养活的种类,会倾向于建立稳定的配偶关系以确保后代的顺利成长,配偶中任何一方与其他人交配就意味著他/她可能会把精力投入到与别人产生的后代上,都必然会引起另一方不满。因此所有人对配偶的出轨都怀有强烈的嫉妒,男女都一样。当然鉴于男性无法通过孕产的过程确认后代带有自己的基因,对配偶的不忠的反应会更强烈,加上男性激素和肌肉比例的作用,容易引发暴力后果。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建立制度化的婚姻体系来防范上述暴力后果,维护社会稳定,手枪发明前基本上是谁力气大谁说了算,所以男权社会可以说是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社会体系的统治者会寻找、发明各样理由,乃至理论、宗教来阐释统治的合理性,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贬低、物化也是必然的,就像统治阶级贬低、物化民众、奴隶一样。这方面马克思说的高明多了。自认为是支配者的男性自然会对本应该受支配的女性的不忠极度憎恨。

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被背叛,所以全世界人都把忠诚看作高段位的美德,批判、鄙视不忠的人。但性的不忠却有一种很特别的表现,即被背叛的人会承受耻辱,特别是妻子出轨的男性,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会被视为笑柄。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性行为涉及到交配选择,配偶抛弃自己转而选择别人,意味著他/她将别人置于自己之上,实际上是宣告自己的品质(无论哪个方面,当然主要是性能力)低于他人;另一方面男权社会中男性作为女性的掌控者,一旦被背叛,就意味著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够,而控制能力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标志性美德,因此对被背叛的男性来说是双重的贬低。

除去以上这些普遍因素之外,莎士比亚作品的贞洁焦虑可以说是我读过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最显著的,他作品中的男性对女性贞洁焦虑的表现都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恨意,由此生发的语言和行为也比较极端。我琢磨了好久,感觉会不会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执政期间的特殊社会现象。伊丽莎白可以说是当时英国人所知的历史上最强势的女王,聪明、果断、政治手腕和眼光及其高明,特别是她终身未婚,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地位高于她的男性权威来为她的成功背书,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很多男性的恐慌,对于当时普通男性来说,女性摆脱他们掌控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性背叛,因此激化了男性的贞洁焦虑。当然这纯属我个人的臆测,没有什么根据。

莎士比亚是写人的天才,他所有作品最伟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表现世态人性。但任何人都搭建不了空中楼阁,莎士比亚所写的一定是他所见、所知的。但我不认为他本人有这种贞洁焦虑,他戏剧中除了克芮丝德,几乎所有的贞洁焦虑都是无端的、破坏性的。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处于天主教和新教交替时代,虽然宗教派别权力争夺很厉害,但是基督教伦理在强调妇女婚前贞洁是一致的。


结合时代中世纪时代背景。


这我倒不知道,我只知道为什么学生总提起成绩


查一下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就知道他也是个封建大佬,跟咱们的古代大家一样。这样不是很好理解了吗?谢邀!

莎士比亚是纯正的中世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其实是十八禁的。


贞洁代表神圣,肉和灵魂或多或少是联系在一起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