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巨著,名不虚传。一篇世界名著带我们进行一场旅行,给我们解说不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爱恨情仇。

大仲马用一个简单的陷害和复仇的故事,构建出如此恢宏的长篇巨著。书中描绘了人性的善恶,以天主之名宣扬了因果轮回,鲜明的人物性格,强烈的感情冲突,和夸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极大的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盘点一下本书可以借鉴的技巧,及不足之处:

1. 结构,金庸式的英雄之旅。从拥有幸福前景的普通水手(铺垫,扬),到遭人嫉妒和陷害深陷囹圄(抑),把主人公在地牢里遭遇的痛苦描写到了极致(谷底),狱中遇到神父的教诲和赠与的财富(转折),运用聪明才智成功越狱并获得基督山山洞中的宝藏(扬),运用财富报恩(扬),运用财富打入巴黎富人圈,将当年陷害自己的四个人,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暴露他们的历史罪行,让其自行溃败成功复仇(扬),回归当年的地牢获得更多的指引,打通疑虑,变得通透(完成闭环)。

2. 非凡的故事张力。一定要先跌到谷底,再反弹到天际。基督山伯爵救人时,一定要等到命悬一线,考验到这个人的人性值得被拯救。他帮人时,一定要让这个人受尽痛苦的折磨,跌倒谷底,才看到仙境般的起死回生。这种手法极大支持了文末的中心思想: 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有的只是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只有下过死的决心的人,才会知道活著有多好。

3. 很正的价值观。一次次的恶念和恶行,最终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报应,而坚持善念和善行,到最后,哪怕境况不一定反转,但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轻易放弃。

4. 逻辑严密。任何一个人物的出场,都贡献到了主情节,而且都有最终归宿。一个个闭环,让读者很有满足感。

5. 有些铺垫写得太平淡。在基督山伯爵腾空出世进行复仇之前,两个巴黎贵族弗朗兹和阿尔贝,在罗马度假游玩,描写的太多太枯燥了,虽说两个人物很重要,但也难免让人产生半途而废的情绪。


大仲马的书是以畅销为目的,靠情节取胜,类似于国内金庸的武侠小说。从深度而言,跟《战争与和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类没法比。他最出名的两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前者我早些时候看过,还觉得有趣,后者前几日读完,除了一些诙谐的对话还算吸引,整体未免感到无味了。从思想上来讲,他的作品确实谈不上有深度,我甚至认为他数十本动辄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他儿子的那本薄薄的《茶花女》。

不过大仲马毕竟还是一代文豪,他在情节延展、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功力是相当厉害的,语言也很幽默风趣,读他的作品,总比读国内许多畅销书好得多。至于深度,也不是衡量一本小说的唯一标准吧。哲学书最有深度,但读的人反而是最少的。


比红与黑差点。

至于深度,我觉得中国读者应该特别懂欣赏此书描绘的大革命失败后群鸦的盛宴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一幕幕悲喜剧的魅力,如果实在是理解不了的话……看个故事也好呀……


大仲马被称为通俗小说之王不无道理,在西方人眼里,大仲马的地位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金庸武侠一样,你能说射雕天龙在哲学方面引人深思吗,但是大仲马作品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评判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流行程度虽然说不能成为主要依据(我得特别提一下写X时代的那位,写的真是一言难尽,反正我没看出来哪好)但是也足以说明大仲马水平之高,作品深度嘛,当年法国人就因为大仲马埋葬在法国先贤祠这事纷纷议论大仲马没资格,可能与他作品格调有关系吧


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这个问题中,深度这个词。一本书它能流传至今,一定有一些与每个时代共鸣。书是白纸黑字,但人是千种色彩,万种思维。找到书与自己的共鸣,它就会驻扎在你心里。心才是自己最深沉的地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