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鉅著,名不虛傳。一篇世界名著帶我們進行一場旅行,給我們解說不同的風土人情,那裡的愛恨情仇。

大仲馬用一個簡單的陷害和復仇的故事,構建出如此恢宏的長篇鉅著。書中描繪了人性的善惡,以天主之名宣揚了因果輪迴,鮮明的人物性格,強烈的感情衝突,和誇張曲折的故事情節,極大的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盤點一下本書可以借鑒的技巧,及不足之處:

1. 結構,金庸式的英雄之旅。從擁有幸福前景的普通水手(鋪墊,揚),到遭人嫉妒和陷害深陷囹圄(抑),把主人公在地牢裏遭遇的痛苦描寫到了極致(谷底),獄中遇到神父的教誨和贈與的財富(轉折),運用聰明才智成功越獄並獲得基督山山洞中的寶藏(揚),運用財富報恩(揚),運用財富打入巴黎富人圈,將當年陷害自己的四個人,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暴露他們的歷史罪行,讓其自行潰敗成功復仇(揚),回歸當年的地牢獲得更多的指引,打通疑慮,變得通透(完成閉環)。

2. 非凡的故事張力。一定要先跌到谷底,再反彈到天際。基督山伯爵救人時,一定要等到命懸一線,考驗到這個人的人性值得被拯救。他幫人時,一定要讓這個人受盡痛苦的折磨,跌倒谷底,纔看到仙境般的起死回生。這種手法極大支持了文末的中心思想: 這個世界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有的只是一種境況和另一種境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只有體驗過極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嘗到極度的幸福。只有下過死的決心的人,才會知道活著有多好。

3. 很正的價值觀。一次次的惡念和惡行,最終會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報應,而堅持善念和善行,到最後,哪怕境況不一定反轉,但不到最後一刻也不輕易放棄。

4. 邏輯嚴密。任何一個人物的出場,都貢獻到了主情節,而且都有最終歸宿。一個個閉環,讓讀者很有滿足感。

5. 有些鋪墊寫得太平淡。在基督山伯爵騰空出世進行復仇之前,兩個巴黎貴族弗朗茲和阿爾貝,在羅馬度假遊玩,描寫的太多太枯燥了,雖說兩個人物很重要,但也難免讓人產生半途而廢的情緒。


大仲馬的書是以暢銷為目的,靠情節取勝,類似於國內金庸的武俠小說。從深度而言,跟《戰爭與和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之類沒法比。他最出名的兩本,《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前者我早些時候看過,還覺得有趣,後者前幾日讀完,除了一些詼諧的對話還算吸引,整體未免感到無味了。從思想上來講,他的作品確實談不上有深度,我甚至認為他數十本動輒百萬字的皇皇鉅著,全部加起來也比不上他兒子的那本薄薄的《茶花女》。

不過大仲馬畢竟還是一代文豪,他在情節延展、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功力是相當厲害的,語言也很幽默風趣,讀他的作品,總比讀國內許多暢銷書好得多。至於深度,也不是衡量一本小說的唯一標準吧。哲學書最有深度,但讀的人反而是最少的。


比紅與黑差點。

至於深度,我覺得中國讀者應該特別懂欣賞此書描繪的大革命失敗後羣鴉的盛宴這種時代背景下的一幕幕悲喜劇的魅力,如果實在是理解不了的話……看個故事也好呀……


大仲馬被稱為通俗小說之王不無道理,在西方人眼裡,大仲馬的地位類似於我們中國的金庸武俠一樣,你能說射鵰天龍在哲學方面引人深思嗎,但是大仲馬作品的優秀是毋庸置疑的,評判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流行程度雖然說不能成為主要依據(我得特別提一下寫X時代的那位,寫的真是一言難盡,反正我沒看出來哪好)但是也足以說明大仲馬水平之高,作品深度嘛,當年法國人就因為大仲馬埋葬在法國先賢祠這事紛紛議論大仲馬沒資格,可能與他作品格調有關係吧


其實我不是特別喜歡這個問題中,深度這個詞。一本書它能流傳至今,一定有一些與每個時代共鳴。書是白紙黑字,但人是千種色彩,萬種思維。找到書與自己的共鳴,它就會駐紮在你心裡。心纔是自己最深沉的地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