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里斯朵夫看到第三本了,真的好難看下去,你們看的時候有過這種體驗嘛,尤其是說到宗教和政治的時候


哦,初三讀的,很喜歡,很帶勁,一個年輕的文藝青年怎麼會對這本書感到枯燥呢,裡面有一段是寫潦倒的克里斯多夫在舊書攤是上買了一本貞德的故事,說喜歡書的人都是些文字拜物狂,還有就是孤獨的他晚上讀樂譜,激動的熱淚盈眶,貞潔的安多納德對他深沉但是到死也沒有說出的愛。當然,印象最深的,燃燒的荊棘。刻板冷漠的家庭主婦阿娜和他那段瘋狂的愛情。那是我年輕的,難得的美好的人生回憶。


我很喜歡這本書,不過其實我也能理解你的感受,我給你提一些建議吧。

讀書最好了解時代背景。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提到過,羅曼羅蘭和他講過,他寫這本書有三個目的:第一,向音樂致敬;第二,表明他對歐洲統一的信念;第三,喚起各民族的思考。

所以說其實小說中的樂評、關於政治、宗教的內容其實寄託了作者許多主題思想在裡面。

致敬音樂是第一個目的,貝多芬就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所以我建議你最好接觸一下古典樂,特別是貝多芬的音樂。

本書寫作的第二個和第三個目的,都和歐洲民族有關。約翰·克里斯朵夫生長在19世紀,這本書寫於20世紀,是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湧之時。我建議你最好上網瞭解一下這段歷史,從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大戰歐陸,以及拿破崙失敗後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特別是德國和義大利的統一運動以及拿破崙去世後法國君主制與共和制交替的歷史。民族主義運動發展到後期成為變得狹隘,作者寫作這本書時法國社會也瀰漫著對德國的憎恨、為普法戰爭復仇的氣氛心態。作者寫這本書也是希望歐洲各國可以放下成見,共同走向聯合。

因為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文化都是本書寫作的重點,所以這三個國家的近代歷史與文化最好還是要了解一下。

這麼看書可能會有點累,但是也可以學到很多,看這本書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有更深的領悟。

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到你和其他書友。


很難看下去,看著就感覺和克里斯朵夫在一起成長。成長中的困惑讓人感同身受。但是關於音樂的評論,真的很難讀下去。徐濤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音頻聽起來輕鬆許多,內容也比書裏的要簡練。關於音樂、政治、宗教方面確實很難讀下去,顯得很拖沓。

有些時候會想,描寫這樣一個人物是不是需要把襁褓中對外界的感知,幼時的感觸都要寫的這麼詳細。名人傳記也看過不少,沒有這麼詳盡的。也正是因為詳盡,每個人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在成長中遇到的困惑。

許久不曾讀書,剛看完《追風箏的人》前幾十頁關於什葉派和。。派別之爭,還有宗教方面的也覺得難讀,隨後便被吸引著一口氣讀下來。而這本書,我是讀了,放下,又讀。

目前還是第一遍,讀了三分之一。


看不下去

就放放

不要讓它變成一件痛苦的事


初次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本書時,還是高二,那時候的我,並沒有太多的體悟,可能就像題主一樣覺得沒什麼意思,可現在重新打開這本書,突然對一些情節非常感同身受,就像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一樣,大概這些事是每一個成長中的人都會經歷的吧。

這個問題是很久以前的,希望題主沒有被我打擾到哦!


現在正在讀,一些有共鳴的地方挺容易看進去,但是講到一些音樂創作靈感一類的,就覺得難看進去


有的,很難看下去,一開始是非常粗略的快讀,知道哪裡大概寫了什麼,然後隨著自己經歷的增多,失意惆悵挫敗的時候去挑一些情節細細的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