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書記是也

只是現在的書記比古代大。

三國曹丕《與吳質書》中有「元瑜(即阮瑀)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之句,其中的「書記」,指的還是章、表、書、疏 等類的文體。南北朝時期,書記逐漸演化為抄寫員的專稱了。《齊景陵文宣王行狀》中說道:「謀出股肱,任切書記。」呂向在《文選注》中註解道:「書記,謂文字之士也。」

唐朝時期,在元帥府和節度使手下主 管撰寫文字的屬官稱「掌書記」或 「書記」,就是上面所說的「文字之士」。這些 「掌書記」官職較低,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權力,如同官衙里的師爺。

杜甫《送高十五書記》詩,詩題下鮑注云:「高書記適也……哥舒翰表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是說當時高適的職務是左驍衛兵曹參軍,因為他兼任掌書記的職務,所以杜甫稱他「高十五書記」。

宋代時,各州也設有掌書記一職,屬府衙屬官,掌管箋奏公文,著名文學家蘇轍就曾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自此以後,掌書記的地位逐漸提高,明代大臣李善長就是從朱元璋的掌書記一職開始,最終擔任了丞相之職。

中國共產黨的部分職務之所以稱為書記,是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初時翻譯蘇聯共產黨的「書記」(俄語: секретарь )而來,以舊日職位最低的「書記」一詞,顯示為民做事、不作官僚的決心。

另外於俄國歷史上,14至17世紀國家機關主事的官員亦稱「書記」(俄語: дьяк)。


引於百家號 談古今事《古代的「書記」主要負責什麼事情?跟現在比差太遠!》與百度詞條「書記」


題外話:另外「書記」的本意在今天也保留著,就是法庭上的「書記員」。

有個笑話:某人第一次上法庭,進去後想給庭上留個好印象,見人就鞠躬。

見審判長:「審判長好!」鞠躬

見審判員:「審判員好!」鞠躬

見書記員:「唉呀,這還有書記唻!」鞠躬,鞠躬


市長

大清亡了之後逆襲上司的官名。

上縣設市,市長主之。——《冊府元龜》

後來成了高級縣或者管縣主官的職名,都是命啊。

【奉狗調露】

而且以中國古代史下限在1840來講,所有的「委員」也可以算是古今同名職銜也。


我第一個想到的回答是總理。

可能很多人想起古代的總理,就一般想到總督,提督或者巡撫。實際上總理這個詞語在明代的適用範圍非常寬泛,並不僅僅是單單總理軍務。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及經略、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員。

明初有如李文忠,李善長總理中書省,又或者後來如邵元節,陶仲文總理宮觀住持,王恕總理河道以及總理鹽法,總理糧儲,總理練兵等等。這些總理大多用做動詞,而非名詞官職。

不過除開這些以外,宦官十二監四司以及內府供用庫均有設總理一職,

內官監,掌印太監一員,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寫字、監工無定員

尚膳監,掌印太監一員,提督光祿太監一員,總理一員,管理、僉書、掌司、寫字、監工及各牛羊等房廠監工無定員

惜薪司,掌印太監一員,總理、僉書、掌道、掌司、寫字、監工及外廠、北廠、南廠、新南廠、新西廠各設僉書、監工,俱無定員,掌所用薪炭之事。內府供用庫,掌印太監一員,總理、管理、掌司、寫字、監工無定員。


軍事方面的 師、旅、校尉、元帥

《詩經·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師我旅。鄭玄註: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不過似乎沒有正式的稱為師長和旅長。

校尉是秦漢時期出現的軍職,地位次於將軍,漢朝之後地位逐漸下降。如今我國的軍銜制中分別使用了「校」和「尉」

元帥自古就是一軍之首的稱呼,唐朝之後成為官名,新中國的軍銜制也設立了元帥,不過1988年恢復軍銜制並沒有恢復,目前是沒有這個軍銜了。

行政方面:縣長

秦漢時期,萬戶以上的縣行政長官稱縣令,萬戶以下稱縣長,唐宋之後不再區分,到民國統一恢復縣長,沿用至今。

順帶提一個台灣省的,台灣把「行政院長」都稱為x揆,比如把郝柏村稱為郝揆,賴清德稱為賴揆。來源於古代把宰相稱為「閣揆」,把行政院長稱為「閣揆」起源於1916年北京政府把政事堂改稱內閣,內閣總理之後被南京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取代,並沿用至今。


縣長!!

這個官職名稱生命力極強,可以預見的將來,他還將繼續保持下去。

↓↓↓↓更新↓↓↓↓

截至2018年9月26日,中國(含台灣省)共計1347個縣。據估計,秦應有縣1000個左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