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卷九·列傳第三》:明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梁書·武帝本紀》:秋九月戊午,以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建安王偉為撫軍將軍,儀同如故;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揚州刺史臨川王宏為司空;領中權將軍王茂為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江州刺史。

我查了發現不是電子版的問題,確實應該是「開府同三司之儀」,請問這個和開府儀同三司是一樣的么?因為《南史·王茂傳》把《梁書·王茂傳》的「開府同三司之儀」改成了「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同三司之儀」位在「開府儀同三司之」下

我之前到現在都沒有特意去關注梁朝官制。那我們知道,自范雲死後,梁朝第二賢相、吏部尚書徐勉奉詔於天監八年(507年)「定百官九品為十八班」(《資治通鑒》卷147)。所以繼承前代官制與當代革新的梁朝,自然會有諸多不易分辨、定性的官銜。

按 沈茂排 先生的回答:梁代為「開府同三司之儀」者有蕭宏、元法僧、王茂、蕭綸,四人的官銜都叫「開府同三司之儀」,同時代似乎沒有發現除「開府同三司之儀」、「開府儀同三司」之外的說法,所以可以排除「開府同三司之儀」是傳抄訛誤的說法

今天找到「開府同三司之儀」位在「開府儀同三司之」下,是因為在編輯馬仙琕百科的時候,翻閱電子版的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147天監九年正月下稱宰相徐勉為沈約請官「三司之儀」,蕭衍不準。其下注曰:

梁官制有開府同三司之儀,在開府儀同三司下

這樣,就有了一種答案(經提醒想了想,還是不要講這個當作唯一的答案吧,畢竟這也可以說是胡三省本人的臆測),還是我不細心的緣故~所以重新回答下自己的問題。


搜了一下,梁書里「開府同三司之儀」有四個人。

一是臨川王蕭宏。武帝紀載天監十一年自太尉降為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十二年自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進為司空。本傳脫落了天監十一年進為太尉的記載,不過左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與紀相符。

二是王茂。武帝紀載天監十一年自司空為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十四年以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死於江州刺史任上。本傳與武帝紀相同,稱出為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江州刺史。本傳還收錄了一份死後追贈的詔書,其中稱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

三是元法僧。武帝紀載中大通四年自太尉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大同二年,自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為太尉。本傳與紀相同。

四是鎮東王蕭綸。武帝紀載太清二年自鎮東將軍為平南將軍、同三司之儀。本傳則稱太清二年進位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以王茂傳的詔書來看,「開府同三司之儀」與「開府儀同三司」應該相同。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開府同三司之儀」是由三公貶謫的開府儀同三司(蕭宏、元法僧自太尉,王茂自司空),或許有點差異。梁書中自三公為開府儀同三司的也就這麼幾例。


一個意思,後世還有簡稱開府儀同,這個稱號最早始於東漢鄧氏。

先說三司,東漢時三司指司徒、司空、太尉,單這三司基本不掌實權,「坐而論道」而已,有威望,但也會用來頂罪(天降災異,統治者用三司不稱職來搪塞),他們一般也曾歷任各地方,「門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即便沒實權,誰也不敢忽視他們;另外,太尉有的也會掌握實權(錄尚書事),他們也有一個大致的晉陞隊列:司空--&>司徒(太尉)--&>太傅(錄尚書事、領尚書台)。

再說開府。中國歷史上的的相權是逐漸被削弱的,從商周的執掌天下,到春秋戰國的「一言興邦廢邦」,再到秦、西漢的開府治事。東漢的三司在西漢時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此時宰相可以任免九卿、郡守這樣的大臣,相府有十三曹具體辦事(後來的六部基本從這兒出去的)。西漢早年一直如此,直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逐漸掌政,之後歷任昭帝(霍光輔政)、宣帝,相權基本只剩下名頭了,政出尚書。御史大夫也有府邸和辦事機構,太尉也是如此(太尉不掌兵權,用兵時皇帝出符調兵)。

開府說直白點,就是自己家裡建了辦事機構,用來辦公,官曺過來朝拜。但是實權被多皇帝拿走後,也只剩下名號了。

回到開頭的鄧氏,太后為了嘉賞自己的哥哥,創立了這個名號,實際三司府里已經沒有實際的掌權辦事機構了,是一個榮譽,掌權者如果是親近的,則很管用,因為名分夠;如果只是安排位高權重的功臣,那就呵呵了;實際的權利取決於大環境。


應該是一個意思
按《淵鑒類函》引《通典》,開府如三司之儀自羊祜始。考《晉書》,泰始八年,加羊祜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司之儀,羊祜上《讓開府表》。咸寧初除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按羊公事例,晉朝時二者應同。具體梁朝如何,通典沒說不一樣,再細就不熟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