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很好的問題,但題主應該把兩漢、唐納入一起觀察,我們秦以後一個王朝也就不到三百年的王氣,所以這個問題肯定是和科舉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我們的文化有著深刻的內在原因。

【為什麼我們一個王朝不過兩三百年的王氣】這樣的問題我數年間也回答過數次,都不太滿意,所以借題主所問換個角度再嘗試一次。

縱觀世界諸國,工業革命之前只有我們是世俗國家,其都是神權和王權相互支撐,王權以高壓形成等級制,神權以彼岸或來世安慰受壓迫者接受這一壓迫。

但我們呢,武乙射天、斬建木絕地天通,也就是從政治實踐和神話傳說都事實上的打倒了神權,但人有需要撫慰,所以代表我們這個高密度熟人、精耕小農的本土意識形態的儒學興起。

但我之前也指出過,自春秋開始,我們的政治架構就是從【天子-諸侯-貴族-領民】向【皇權-小民】進行演化的歷史大趨勢,所以在春秋時期出現、順應這個歷史演化趨勢、更代表了小農意識形態的儒學自然也沒有太強的等級壓迫思想,反而提出仁者人也的人本思想,孟子更提出民為貴的思想。

所以呢,對比其它諸文明,我們就始終存在著一個內生矛盾:

王朝以要開創一個太平盛世為理想而建立,政治實踐卻是獨裁的皇權因為領導力的下降【嫡長子繼承製而非開放性的政治領導競爭選拔制】導致社會逐漸固化、等級化,但這一過程所產生的弊端,如壓迫的合理性解釋【如天主教的原罪說、佛教的因果輪迴說等】在儒學是否定的【凡以為儒學是支持等級制的,我已經批判過很多次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看,這裡沒必要贅述】。儒學提供的是: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患寡而患不均

也就是說,西方可以有一千多年的封建,是由於王權的武力和暗黑教廷合力的結果。而熟人社會的我們骨子裡信奉的卻是一碗水要端平、不患寡而患不均

展開說一下,賈府里地位最高的賈母有月錢,而最底層的小丫頭也同樣有月錢!所以在我們這,大家的等級體現在月錢的多少,但必須按各自的分【各安其分的分】獲得其月錢就叫做均。儒學維持的是分,認為各安其分自然就太平和諧了,而不維持身份等級。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會寫在史記中,也從來不會被刪除!

而在儒學的理念里,分是動態的,這個動態一方面是隨人際場合不同,分自然是不同的,如父子、君臣、師生等等;另一方面,隨世事變化,分的多少也自然是不同的,如唐開國一丁男一丁女給田百畝,但一代人之後自然就給不了這麼多了的。

也就是說,以天下為公開創一個王朝,然後儒學定分止爭來建設這個太平盛世,而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逐步把這分和身份等級關聯起來試圖持久的壓迫底層小民來維護其既得利益。但這種後加的關聯解釋太過蒼白而終抵不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根深蒂固,當壓迫過甚而遇到天災人禍時,則民眾的反抗就有了對抗不公的天然正義,從而迅速發展壯大實現鼎革。


科舉不科舉跟王朝持續時間沒關係。

科舉察舉都是為帝王選官,隋唐兩朝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個制度根本上依賴統治者個人的素質。意思就是,這個制度本質上所有的事情取決於一個人,事情要不要做,要怎麼做,追到最根本,就看皇帝怎麼決定,所以皇帝素質強,王朝延續時間就長,反之王朝就短命。另外也得國家沒有很多事,像我們現在工業化社會,人口也眾多,就根本用不了君主專制制度。

差不多一戰前後,世界上幾個主要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全部滅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俄國、奧匈帝國以及清朝。這就是因為那個時代,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事務過於紛繁複雜的時期,只憑君主一個人處理不了了。

延續時間長的政體通常都是中央不折騰,權力下放地方,有事儘快解決,並且立足當地現實。君主不君主實際上不重要。選官怎麼選也不重要。中央不知道地方情況就直接管的經常會出幺蛾子。隋煬帝被人詬病的所謂愛折騰,主要就是因為隋朝那個通信條件,他對各地情況的掌握必然有限,但是他卻什麼都要管,後來唐太宗不怎麼管,反而一切正常運轉。


科舉制度與王朝的持續時間之間並沒有任何關係。

而且隋朝的科舉制度與我們理解的科舉制度完全不同,事實上隋朝實行的依舊是延續自漢朝以來的察舉制,真正意義上的科舉制度開始於唐朝,並逐步完善的。

隋朝持續兩代數十年即滅亡,原因較多,主要是隋煬帝濫用國力導致民變、對功臣大臣的打壓導致的官僚集團的不滿。

唐朝持續時間沒有超過三百年,也是由王朝周期律的內部諸多原因決定的。


謝邀!個人感覺,科舉制度對延長我國王朝壽命是有作用的。

隋只是創立科舉制度,只是初步試行用考試代替原來的地方官員的察舉,但尚沒有全面深入地影響到選官用官。唐朝也只是在武則天當政後,科舉才全面滲透到選官用官。不過即便如此,唐科舉人員進入國家核心高層的機會及其許可權有限。開科取士,並且科舉士子成為為官僚的主體,主要宋、明、清三代,其中宋真宗是主要分水嶺。

從歷史對比地角度看,中國越向後的王朝壽命是趨向增加的,西漢、東漢的壽命都沒有超過200年,後面魏晉南北朝各代壽命幾十年,事實上如果讀兩漢魏晉南北朝歷史,最好是西漢,能夠讀個100年左右,其次是東漢,能夠讀個60、70年左右,其他的都沒超過幾十年;在這個年限內,覺得這個王朝還是正常運作的王朝,後面就覺得這個王朝壽命差不多了,所謂維繫的日子也都是半死不活地拖著。

到明清時候,王朝壽命能夠讀到200年左右,其中重要原因是科舉入仕官僚一定程度能屏蔽君王昏庸對朝政的過分影響。並且,在王朝200年前後,來自科舉入仕的人員,在維繫王朝生命力方面仍發揮重要作用。如明朝的張居正、王陽明、盧象升、孫承宗、袁崇煥等人,如清朝的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指望一個選官制度就能保平安,這也只能算是想瞎了心吧。

制度、法律之類的東西只能算是軟體,硬體壞了軟體再好也是白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