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对浩瀚的宇宙产生了好奇,那脚下的地球便再也无法禁锢我们……人类是一个拥有高等智慧的族群。

从研究两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出发,人们通常把航天器达到环绕地球、脱离地球和飞出太阳系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分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发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V1=7.9公里/秒。

第二宇宙速度:

当航天器超过第一宇宙速度V1达到一定值时,它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场(月球还未超出地球引力的范围)而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这个速度就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亦称脱离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第二宇宙速度V2=11.2公里/秒。

第三宇宙速度:

从地球表面发射航天器,飞出太阳系,到浩瀚的银河系中漫游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亦称逃逸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第三宇宙速度V3=16.7公里/秒。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选择航天器入轨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方向一致时计算出的V3值;如果方向不一致,所需速度就要大于16.7公里/秒了。可以说,航天器的速度是挣脱地球乃至太阳引力的唯一要素。

高新技术手段:

我掌握的资料匮乏供大家点评增添。

1、引力助推+核能电池

「引力助推」(引力加速,引力跳板)可以帮助探测器在不耗费大量助推剂的情况下,飞往遥远的外行星执行探测任务。

例如、准确地利用引力助推技术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借用1982年「九星联珠」的机会,先后借助木星、土星、天王星的引力作「跳板」,一次又一次地从木星跳到土星,从土星跳到天王星,继而跳到海王星,成为探测太阳系行星最多、探测成果最丰富的行星际探测器。

1982年3月10日和5月16日,当时的九大行星运行到太阳一侧90度和104度张角范围内,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九星联珠」或「九星会聚」。据计算,大约每隔179年出现一次「九星会聚」,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

2014年11月末,印度探测器被《时代》周刊评为2014年25项年度最佳发明,称其为「超智能航天器」。还没有人第一次尝试就能到达火星的。美国没有,俄罗斯没有,欧洲也没有。但9月24日,印度却做到了。

2、太阳帆飞行器(以光子为动力)依靠太阳辐射加速的星际风筝。这种飞船的发动机由太阳帆供能。

2010年5月21日,日本航天局发射试验性太空探测器IKAROS(依靠太阳辐射加速的星际风筝)作为伴随有效载荷,随「黎明」号金星气候轨道器一起发射升空,2010年12月8日IKAROS在距金星8万公里处掠过,因此证明太阳帆技术用于行星间宇宙航行的可行性。

3、电子帆飞行器:从太阳风(高能量粒子)中获取带电粒子作为驱动物质。将这种太阳帆称为「电子帆」(采集高能粒子做为动力)。

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

www.iqiyi.com图标


大力出奇迹,全世界都是拿火箭把航天器推上去的……话说看了半天没明白题主想问啥……


太空非常的广阔,垃圾虽然数量多,但是还不至于随便就能撞上。因此发射前做好监测,按预定轨道发射就行,不用刻意去躲。

另外为什么光提美日印?另外,这个问题的描述中废话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我有个脑洞:假如有「某种力量」,能够将物体缓慢、匀速、垂直的克服地球引力,拉离地面,那么是不是不需要达到这速度那速度也能脱离地球范围。


不就是说我国没有探测除了月球外的其它星球吗?

讲一大堆说白了就是黑自己咯

这哪里是技术的问题,你要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长3、长5、长7都可以做到,要不然也不能探测月球了(其实也是变轨来的吧,一直第二宇宙速度完全不经济啊)

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预计在2020年发射第一枚探测器,在这之前调试好长5长7和空间站建设、探月后期工程的任务也需要按计划执行

我们可不像印度和日本,扛起所谓科学考察的重任搞深空探测,结果自己的全球导航系统、间谍卫星网、通信卫星网路、空间站建设都落下了

地球确实只是人类的摇篮,但现在得先把摇篮守护好,不被人把窝抢了,才有机会长大


要么你有大推力火箭,进入环绕轨道,直接加速到 11.2km/s 以上,逃逸地球引力圈

要么,霍曼变轨慢慢升,也可以用较小的推力达到同样的 deltaV 然后逃逸,(飞船对地速度在逃逸过程中,全程不超过 11.2km/s 是没问题的)

要么,用离子推进器慢慢攒 deltaV 也行..... 但 trajectory 可能就很麻烦了

现实,当前,就这么几个,技术上看样子可行的。

脑洞另说.....


中国航天什么时候能赶上「日本、印度」让我国航天器飞速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从而进入宇宙探索?

人一旦对浩瀚的宇宙产生了好奇,那脚下的地球便再也无法禁锢我们……人类是一个拥有高等智慧的族群。

从研究两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出发,人们通常把航天器达到环绕地球、脱离地球和飞出太阳系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分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发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V1=7.9公里/秒。

第二宇宙速度:

当航天器超过第一宇宙速度V1达到一定值时,它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场(月球还未超出地球引力的范围)而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 星,这个速度就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亦称脱离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第二宇宙速度V2=11.2公里/秒。

第三宇宙速度:

从地球表面发射航天器,飞出太阳系,到浩瀚的银河系中漫游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亦称逃逸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第三宇宙速度V3=16.7公里/秒。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选择航天器入轨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方向一致时计算出的V3值;如果方向不一致,所需速度就要大于16.7公里/秒了。可以说,航天器的速度是挣脱地球乃至太阳引力的唯一要素。

高新技术手段:

我掌握的资料匮乏供大家点评增添。

1、引力助推+核能电池

「引力助推」(引力加速,引力跳板)可以帮助探测器在不耗费大量助推剂的情况下,飞往遥远的外行星执行探测任务。

例如、准确地利用引力助推技术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借用1982年「九星联珠」的机会,先后借助木星、土星、天王星的引力作「跳板」,一次又一次地从木星跳到土星,从土星跳到天王星,继而跳到海王星,成为探测太阳系行星最多、探测成果最丰富的行星际探测器。

1982年3月10日和5月16日,当时的九大行星运行到太阳一侧90度和104度张角范围内,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九星联珠」或「九星会聚」。据计算,大约每隔179年出现一次「九星会聚」,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

2014年11月末,印度探测器被《时代》周刊评为2014年25项年度最佳发明,称其为「超智能航天器」。还没有人第一次尝试就能到达火星的。美国没有,俄罗斯没有,欧洲也没有。但9月24日,印度却做到了。

2、太阳帆飞行器(以光子为动力)依靠太阳辐射加速的星际风筝。这种飞船的发动机由太阳帆供能。

2010年5月21日,日本航天局发射试验性太空探测器IKAROS(依靠太阳辐射加速的星际风筝)作为伴随有效载荷,随「黎明」号金星气候轨道器一起发射升空,2010年12月8日IKAROS在距金星8万公里处掠过,因此证明太阳帆技术用于行星间宇宙航行的可行性。

3、电子帆飞行器:从太阳风(高能量粒子)中获取带电粒子作为驱动物质。将这种太阳帆称为「电子帆」(采集高能粒子做为动力)。

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

www.iqiyi.com图标

所以,你写得这一大坨,为的是表达什么?你是在黑日本和印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