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努力根本达不到天赋上限这种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这是信念问题,而我问的是学术问题,想了解具体可行的练习方案,交流写作心得。

百度资料显示: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著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写作那回事》一本书里作者也表示,没写作天赋的人,注定无所成就,无法通过学习突破天赋限制。

如何成为顶尖作家,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或者锻炼?


门都没有,成为顶尖作家比获诺奖容易不到哪儿去,成为一流作家比当院士都难。

文学艺术中的天赋太重要了,文学的门槛看起来很低,主要是大家都有我也能写字的错觉,但实际上极高,这种高是看不摸不著的,虚无缥缈的。

这种天赋反应在写作能力上,就是把阅读、思考、阅历输出的能力。这么说吧,即便是超能写的网文大神,一年赚几千万的粉丝众多的,也根本摸不到主流文学期刊的大门,比如《收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界》《江南》《清明》《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钟山》《芙蓉》《花城》《鸭绿江》《山西文学》《坚果》《读库》《天南》等。

不说余华莫言阎连科苏童贾平凹这样知名度比较高的,就说艾伟、曹乃谦、王祥福、李洱、李佩甫、阿乙、曹寇、张楚、张慧雯、徐则臣、路内、葛亮、双雪涛、乔叶、姚鄂梅、鲁敏、陈应松、梁鸿、双雪涛、魏思孝、唐棣、滕肖澜、李娟、李唐、周朝军、小饭、甫跃辉、马金莲、张怡微、孙频、于一爽…这样基本上不为非文学爱好者所知的,在文学创作这事上,随便拿出来一个,吊打大多数畅销书排行榜上那些名字。


前后我也看过一些脑科学的文间和书籍了,自己也做了练习,应证了一些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真实性。

所以想说说,流体智力这个说词貌似之前听说过,哎,但是我看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智力是发育到26岁才算发育完全,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但是,重点在这里,这里的下坡路并不是指你智商在下降,而是指生理年龄上的下降,可是这种下降你不到40一般是感觉不到的。

重要的是,在26岁之后的人生里,创造出比26岁之前的伟大成果、诺贝尔奖、改变世界格局命运的科技和产品,多得多好吗?!

我觉得用数据说明事实更科学,更有信服力。

我觉得没人否定吧!

乔老板、马老板他们,在26岁之前没人知道。他们这些人是有天赋的,不仅有天赋,还有时运。他们的身上集中了个人实力、时运、天赋很多优势的存在,才能集大成的出现一个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并不是在26岁之前就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大师、大企业家啊!

所以说天赋决定写作能力这一说,其实是很以偏概全的。

人生要走到什么高度,写作能写到什么水准,唱歌能达到什么程序,其实是一个量子力学的概念,需要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基本上你只关注这么一小条儿,我觉得天赋真的就是一小条儿,下面很多朋友都已经说了,就这么一小条的的条件,能决定个屁啊!

那本傻《写作这回事》,咱们可以集体BS掉这个理论。

写作啊,有天赋加持,当然好,没天赋,可是你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为什么觉得自己没天赋还是想要试一试,还是放不下,还是抓心搔肝的舍不得呢?

这种情绪本身,就是你的天赋。为了安抚她,你可以付出比很多看起来有天赋的人十倍百倍的努力。

我记得有个有名的歌星,叫黄家驹,当时有个记录片就讲他做出那么多好听的歌,现在大家都超喜欢的那些有名的曲子,开始人家黄家驹五音不全,据说连五线谱也不会认的说。可是他就是太喜欢了,后来……后来成了一个歌坛时代的大神,大家都知道的。

反正看了他的故事,我曾经的迷惑也被彻底解除了。

我要相信的,宁愿是支持我继续努力的鸡汤,也不喝那些所谓的毒鸡汤来让我自己心灰意冷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喜好。

讲真,除了那本什么回事儿的这种书,大家再多去看看更多讲大脑的书,会知道更多打破现在很多过时的基础认知的科学知识。

人类的大脑,人类的潜力,真的还有很多很多令人惊奇的东西,等著大家自己去开发。

如果你不信这个天赋的邪,就大胆地去做去努力吧!


写作能力和顶尖作家是弱相关。

作家要都上顶峰,靠的是思想。

从以上角度说,成为顶级作家不仅受制于天赋,还有环境以及时间。

天赋是一个人的基本取向,只是说明他如果在某方面持续钻研比别人高。

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会诞生相应的思想。

时间上,如果两个人都有跨时代的思想,但是某个人先发表了,先被大众接受了,另一位思想的先进性就变得无意义了。


天赋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张爱玲十七岁就能写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但是后天的努力不可忽视,坚持和放弃的结果肯定不一样。


如果艺术能通过重复劳动实现,那世界上便不存在艺术。

如果艺术家能通过固定模式批量生产,那世界上便不存在艺术家。

写作是门艺术,顶尖作家是艺术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