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看,国外厂商UR占据了18年全球40%的协作机器人市场,国产品牌傲博,达明等也可以排在协作机器人的第一梯队,协作机器人的未来应用场景潜力也很大,那么请问那些在工业机器人的头部领域例如四大家族,他们为什么不大力度生产协作机器人呢?


目测题主是在做行业投资研究~

这是个灰常好的问题,在线下已经被好多个机构咨询过,我很好奇为啥这么久了,破乎上才第一次有人问到。。。

我们主要从行业背景和产品策略两个角度来分析。

-----------------不那么华丽的分割线---------------------

这个问题,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协作这个概念比较混乱,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协作机器人一个定义。

如果我们把协作机器人定义为「长的不是那么五大三粗,看起来圆圆润润儒雅低调挺安全的机器人」,那么大厂其实都是有协作机器人的,并且推广力度都还挺大:

部分行业大厂的协作机器人产品

上图可以看到,业内各家大佬的协作机器人形态各异,而且其内部采用的技术方案以及面向的主要市场也不尽相同

而如果把协作机器人定义为「跟UR类似」的机器人,那么大厂相似技术路线的产品确实比较少,如果再把面向的主要目标市场相同这个限制加上,那么大厂基本都没有跟进。

为什么哩?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用两个更通俗的词来辅助说明:

  • 把「跟UR类似」的机器人(技术方案与产品形态)称为狭义的协作机器人;
  • 通过新技术扩展机器人的基础软硬体能力(视觉、力觉、触觉),从而扩展全新的、更贴近人类表现能力的机器人,称为广义的协作机器人;

狭义的协作机器人是一个小市场

毫无疑问,成立于2005年的UR成功的开创了面向中小企业中简单机器人应用的细分市场,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协作届出货量最大的机器人品牌,甚至有的时候UR已经成为了协作机器人的代名词。UR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找到了中小企业应用机器人的痛点(安全、门槛、成本),并在产品层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关于UR协作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参考16年写的这篇文章:

韩峰涛:让机器人更安全(二)- 协作机器人的兴起?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协作机器人仍然只占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很小一部分,销量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整体增长(数据来源于国际机器人联盟IFR):

  •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400000台,其中协作机器人11000台,占比2.75%(2017)
  •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423000台,其中协作机器人14000台,占比3.3%(2018)

以UR为代表的这一代协作机器人,其本质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在技术路线和应用能力是基本一样的。因此,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不了的应用问题,协作机器人同样也无法解决,甚至由于强调安全性而导致速度精度可靠性下降,原本机器人所擅长的高精度高速度领域表现远不如传统工业机器人。

这样的协作机器人永远只是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中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细分品类,是当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子集,无法单独做大。

因此,我们才说,这是狭义的协作机器人。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UR没有使用太多先进的东西,但是做企业不是做技术,从机器人产品赋能生产的角度,UR的成功堪称典范。

只有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从客户痛点出发来看的企业才会长久的成功。

作为细分市场领导者的UR成功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市场空间不大,一堆长尾客户导致复制推广成本较高、见效很慢的细分市场,如果你是头部企业,会做何种选择?

大厂仍然是大爷

关于大厂跟进速度较慢的现象,其实不光存在于协作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其他行业也处处可见。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策略。

大厂都有很严格的调研、立项流程和风险控制策略,对于很多项目,如果投资回报比不高或者前景不太明确,对于大厂而言更稳妥的方式可能是:

  1. 等待小公司闯荡
  2. 市场验证ok后饱和资源投入
  3. /或者直接收购

不过最近看,有的厂倒是选择了自己进去玩,比如FANUC。大厂借助成熟的营销和销售渠道,面向简单应用的狭义的协作机器人即将进入红海竞争

以上两点,基本上可以回答为什么头部机器人企业在一般协作领域动作比较慢,没有大规模跟进的问题。

多说几句。

UR是产品级创新的典范

如果你关注工业机器人市场,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主营产品为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厂商,虽然大部分具有上市公司或者大型国企背景,但是其机器人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如控制器和伺服系统都在采用进口品牌,例如KEBA控制器,松下的伺服系统等。这是因为工业机器人要保证控制精度、速度以及系统的可靠性,门槛其实很高,短期内自研部件无法达到要求;
  • 几乎所有做协作机器人的国产厂商,都宣称控制器、伺服系统甚至连电机都是自己做的,同时还宣称现有类UR协作机器人的门槛比传统机器人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技术难度低」的传统机器人自主化程度反而远低于号称「技术门槛高」的现有协作机器人呢

原因很简单,由于应用场景简单化对于机器人性能要求的降低,市面上以UR技术路线为主的协作机器人,其技术含量和门槛,是低于要求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的工业机器人的

因此,我们一直强调,UR更多的是产品级的创新:准确的找到了中小企业SME这个市场,成功的定义了该市场所需的产品,并持之以恒的按照自己的商业逻辑不断完善产品和销售网路,直到成长为协作市场的领头羊。

关于医疗领域

医疗领域未来将是协作机器人应用大户,但是目前UR在该领域的应用,更多的是无心插柳,早在协作机器人大规模上市之前,医疗行业就在使用传统工业机器人研发各种医疗设备。只是协作机器人更好的安全性使得在一些对机器人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协作机器人。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医疗和科研市场实际上非常符合「中小企业」的特征:

  • 受限于设备使用空间限制和人员密集性,对于安全性有较高要求;
  • 单个用户的采购量又不会很大,很少会单独配备专门的机器人团队,因此对于易用性和开放性要求很高。
  • 事实上,虽然听起来医疗设备开发与科研人员都是技术实力很强的客户,但术业有专攻,大部分此类客户对于机器人/机械臂的理解并不比优秀的工业集成商更好。换句话说,对于这些做上层应用的客户来讲,机器人只是一个基础平台,一个关键组件,只要基础性能足够强大,介面足够开放,没有特别的必要去了解机器人底层技术。
  • 至于价格,再有钱的人也不会嫌弃自己买的东西价格公道实惠的。

只不过,受限于现有的机器人有限的功能,还只能应用在一些辅助定位环节。真正的医疗机械臂,是与人类手臂更接近的柔性机器人的天下。

其实有心的人可以去看一下,UR说明书上是明确禁止将UR机器人用于医疗用途的

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的下一步

UR是起点,但远远不是终点。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篇专栏文章提到的一样,协作特性未来将成为机器人的一个基础要求。

譬如,协作机器人强调安全性,且普遍采用降低负载和运动速度的方式来减少碰撞能量从而减少伤害,但由此导致协作机器人的负载无法做大。但是提升安全性只能靠这一种被动方法吗?如果我要做大型的协作机器人该怎么办?

采用视觉方式主动探测机器人周边环境并给出机器人运动避让策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业内也有很多人在做,因为主动避让永远比被动碰撞反应要更安全。

实际上,头部厂商相继推出的传统机器人+激光雷达+虚拟安全区域的方案(例如ABB的SafeMove,Fanuc的DCS等),就是主动安全策略的一种基础版本。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达到同样安全标准的传统工业机器人,说是协作又何妨?

即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器人工人的数量目前仍然不到人类工人数量的1%。比例如此之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器人平台的基础能力以及基于此的机器人应用技术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无数的生产生活问题有待具备实用级力觉、视觉、AI技术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机械臂去解决

像机器人这样的平台类产品,其任何一项基本技能进步,都会带动整个产业向前跨越一大步,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机会再填坑吧。。。

不管是什么机器人,不管叫什么名字,人们对于安全可靠、简单易用、价格合适的机器人产品的需求永远都不会变,对于使用机器人技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探索不会停止。

机遇总是在混乱中孕育,一潭死水的行业很难有投资机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经济需求与技术进步必然会带来一波机器人产业红利。

即使没有此次疫情助推,机器人也是未来二十年可以长期看好的朝阳行业。

最后,投资有风险,出手需谨慎。

如果搞个协作机器人相关的live,有多少人来听。。。

欢迎关注珞石机器人:

http://weixin.qq.com/r/LEWHnzHE0GyvrXX89xA_ (二维码自动识别)


定一个新产品之前要做很多市场调研,产品即使研发好了也要在发布前进行大量大量大量的实验和验证。所以速度会比较慢。另外大公司的通病就是效率低,光内部沟通就很烦人,所以会浪费很多时间。

不是不生产。虽然晚了,但是快了。


@吾思远 的回答很形象,UR和四大家族这一出协作机器人大战俨然就是特斯拉和一众底特律老车厂的剧本在机器人界翻拍。

---------------------------------------------------

协作机器人最大的卖点就是亲人性设计,比如圆润的外表,带有柔性的关节,但是这种设计并不是添砖加瓦的加,而是牺牲了精度,刚度等性能换来的。

但工业生产上最看重的却恰恰是精度和刚度(刚度高振动会减少),对于四大家这种做惯工业,不断追求工业性能的机器人厂商,自然不认同这种设计理念,不往这方面发展。

后来UR做的好了,大家发现这个理念竟然有市场,才逐渐加码了


你这话问的...逻辑有问题。

我举例子:新时达、钱江、埃斯顿都不是做工业机器人起家的,为什么在国产机器人圈里也挺出名的?

因为觉得有钱赚啊!只要你有钱,什么行业专家聘请不到?如果请不到,那就再多加点钱!

同理,因为那时候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四大家族瓜分的差不多了,而协作机器人却还没有,你不会认为,不是做工业机器人起家的公司,就做不出协作机器人吧?只要你有资本,别说这种合法的产品,违法的都能做出来!

像ABB这种巨无霸,业务范围太广了,机器人事业部只是集团的一个小分支,资本是逐利的,当然是哪个最赚钱就做哪个。

最后,再用一个简单点的比喻,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设计出摩托的人,却不是设计单车起家的?设计摩托的人,可能也会设计单车,但他并没有设计单车,因为设计摩托并不是只有设计单车起家的人才能做,原因是他觉得比起设计单车,他设计摩托会更有优势和更赚钱。


我认为:

一、关节机器人不等于协作机器人

二、工业机器人也可以成为协作机器人

三、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前景还很遥远

一、

协作机器人,区别于工业机器人的本质是人机协作、碰撞检测、功能安全,而不是本体的构型,如果工业机器人也能做到人机协作场景下的功能安全,那么其实工业机器人也能叫做协作机器人。

UR、傲博的机器人,本质上是关节机器人,如果他们的机器人做到了人机协作,那么可以定义为协作机器人,如果他们的机器人做不到人机协作下的功能安全,那么他们其实只是炒作了一个概念,让普通用户以为关节机器人等同于可以在人机协作场景下安全使用的机器人。

所以,四大家族为什么不做协作机器人?其实他们做了,只是他们并不认同将协作机器人限定为关机构型机器人。

二、

关节机器人,相比于普通构型的工业机器人,在生产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吗?

没有。

在速度、负载、可靠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吗?

也没有。

UR机器人的关节相当贵,关节内部包含了电机、减速器、驱动器、通信模块,而普通构型的机器人只包含了电机和减速器。

为什么发展了几十年的工业机器人并没有普遍采用关节构型呢?

因为关节构型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在成本上没有,在使用上也没有。

UR确实在不同于常规电机、减速器的构型上,使用独家的感测器和演算法,实现了「协作」,但他们使用同样的感测器和演算法,也能在常规构型的工业机器人上实现「协作」。

那么为什么UR带领起了一股使用关节机器人作为协作机器人的热潮呢?

因为UR把协作与关节进行了捆绑宣传。关节机器人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一款机器人是可协作的,保证这一点的是感测器和演算法。

UR想要在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和市场中,独树一帜,因此在他们的技术优势下,选择了独特的关节构型,使得大家将其单独看待,而不用同工业机器人一起竞争赛道。

而对于国内的厂家而言,我认为只是跟风而已。

三、

协作机器人的优势,在于人机协作,因此其应用范围必定限制在需要机器人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并且需要与人协作的场景中。

在中国市场中,大量的生产场景依靠纯手工,大量的产线和工位,还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没有被自动化产线、被工业机器人替代,在这样的市场中,遑论人机协作的市场前景。。。

中国很多产业的技术发展路线是抄袭的国外经验,但落地的时候,却必须要嵌入中国的国情。中国当下的时代背景,是劳动力价格逐渐提高,工厂逐渐淘汰人力的阶段,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逐渐发展替代国外工业机器人的阶段。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但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并没有完成对西方国家的追赶。

中国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自动化逐渐替代手工劳作的阶段中。

等什么时候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远高于工业机器人工位的时候,再来谈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我认为才是合适的时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