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的时候看的千与千寻,当时觉得并没有童话般的可爱或者美好,只是觉得有些压抑,有些地方还觉得可怕。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


因为误入奇境并困在里面出不来,本身就像做噩梦却挣扎著醒不过来的感觉是一样的。《魔方大厦》、《邋遢大王》同理。

其次是因为《千与千寻》表面来看是一个少女漫游奇境成长记,实际上影片富含大量的现实主义的隐喻,命题涉及社会体制、教育、生存、环保等,某些已远远超出孩子能理解的范畴,实则并不是个简单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千与千寻》可能是哪个时候比较小,从开始到结尾满满都是震撼,被画面震撼,被情节震撼,被其中的刻画震撼。当白龙知道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有一点轻微感动。

因为我很喜欢,所以从我第一次看到现在,已经有十四年了。当然,有一段时间是在找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我是四岁的时候,在家里一个人看电视无意间看到的。这些年间,几乎每一年都会重看几十遍。

但除了前几次的震撼和激动之后,我终于察觉到一直以来的淡淡的压抑感。从千寻一家在岔路口看到一些小小房子开始,在行驶过程中看到奇怪雕塑,「隧道」前的奇怪雕塑,进出这个「隧道」时千寻一样的动作,妈妈一样的话语,油屋前的宁静,夜晚降临千寻跑到河边远眺对岸的情景,无论是早还是晚出现的油屋建筑的特写。

桥,连接著两岸,也连接著两个世界;河,划分了两岸,也划分了两个世界。

千寻穿过花团,菜畔边吃著白龙递过来的食物,暴雨后坐在走廊上看远方,有锅炉爷爷和小煤球的锅炉室,和无脸男乘坐的安静车厢,这些细微穿插其中的小瞬间,似乎是温馨的时刻。

压抑感最为强烈的时刻,大概就是河神来洗澡但是大家都避而远之,知道千寻拔出那辆自行车后,就像被人掐住脖子的手突然松开了一点点。但手的力量,仍在脖子上。

大概是,宫崎骏先生对环境保护,对人与自然深深的考虑和爱吧。

汤婆婆和钱婆婆,这一对姐妹,欢腾也闹心,沉痛在其中若隐若现。

无脸男,在人山人海的桥上,目光一直看著千寻,惊险的一晚在签订合约之后风平浪静的早上,无脸男遇上了千寻,那中默默等待,安静的关怀,似乎是最为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后来的戾气中却保留了对千寻最美好的一面。

是不是看到了自己?

那个傻傻但很珍贵的自己。

看电影,是一次对话,是一次反省,是一次审视,我将会继续重温《千与千寻》,那份或轻或重的压抑我相信,它还会存在。

感到压抑,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就像高大建筑物里,为了维持整体稳定的核心「钟摆」一样(我曾看过一次有关建筑的纪录片,里面提到过的建筑原理,我并不知道它的专有名词,不能够在此详细描述,抱歉。)让人安定,在那一刻,不在浮躁不安。

这种压抑感,未必不好。

看到题目后的感想,就立刻敲字了。在主题和偏题之间徘徊。不是很好的回答,请见谅。


吉卜力的作品基本是全年龄向的,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理解。

小时候更多注意到无脸男和油屋世界的诡异,同时又有对白龙和千寻关系的羡慕;长大后在各个场景更能看到宫崎骏想要讲述的另一层含义。

所以才是神作。


因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失去父母的庇护,要靠自己拼搏而换取留下来的机会,这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太沉重了。


我也是,啥也没看出来,镜头画面什么的倒是很好,但恐怖感是真的强,第一个恐怖镜头就是变成猪那点,很恶心。第二就是鬼神来洗澡,然后河神洗澡到无脸男

看完脑子里面啥也没留下,可能是我没啥艺术造诣不懂得作品隐喻了什么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