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问题所述,其实本人还有一个小问题,造林的地区,如果树种相同,环境会不会同质化。


世界需要多样性。

单一树种操作容易,成本低。但长期看很成问题。树木种上之后,只要能生长,就会每年自动增值。极端一点的例子,故宫里的树木多是古树,当年皇上看见的时候都是幼树小树,当年的种植成本,今天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中国是农业国家,种树和养护都是农民,专家也脱离不开农民意识,喜欢大面积种同一样东西。城里的公园,路边的行道树,多样性也很差。花卉欣赏,讲究百花齐放吧?这些年能看到大片的秋英,大片的鼠尾草,大片的粉黛乱子草,花开一阵子,一年大部分时间就没人问津了。

再举一个例子,毛白杨,几十年前许多城市大规模种植,迅速绿化。但到了春天,毛白杨飞絮非常厉害,城里人们苦不堪言。很多人呼吁砍掉毛白杨,这树木是从国外引进迫害中国人的。其实毛白杨是中国原生,过去数量少,飞絮可以作为诗情画意。这些年为治理飞絮,所花的成本远远大于当年种植。如果当年多样化绿化,飞絮就不那么严重。

农林方面,大部分人都不懂也太关心的。树木的事情一次错,影响就是几十年,非常远。


第一,一般种树都选择易栽种易成活的树种,这类树种就那么几种。第二,树苗是要买的,买一种当然比买好几种方便。

其实大型的自然林里面,树木也是扎堆的,一大片树林,全都是一个树种,这片都是红松,那片都是杨树,泾渭分明。


现在造林绿化工作不仅要多造林同时只要符合当地土壤气候环境都会混合种植,其中包括种草,低矮灌木。

仅仅种植单一植物会导致物种单一,甚至某些生物没有天敌,容易引起大范围昆虫灾害,甚至大范围生物入侵。

造林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土地沙化、改善土地质量。

在初期固沙阶段一般会选择固沙效果好,抗碱性,抗干旱的植物,待到水土有一定的改善会增种一些其他植物,同时改善水土后,野生情况在自然条件下生长一些适应当地水土的其他低矮灌木,肥沃后甚至会有一些蔓藤植物,以及寄生大量微生物,物种多样会改善整个系统


各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了,我就不用再啰嗦了吧。

既然是造林,当然是人工林,那是要讲效益的,没有规模化经营,哪来的效益。至于多样性,就只能靠自然保护区来实现了。人工林和保护区担负著不同的功能,做法不一样,可以理解。

至于城市绿化,现在来看,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咱们有钱了,公园里的树木是随便换的,昨天杨树、今天柳树,明天不知道是什么树。我们这里都换上日本垂枝樱花和北美海棠(还有很多种类)了,你说够不够多样化,我看是够了。公园里的树不停地换,也算是增加GDP了,你懂的。


经过很多次人工林受虫害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大批死亡的事件后,现在造林其实已经意识到了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但受投资标准的影响所以很多地方的政府还是会选择单一的杨树来种植。


造林先选择易存活的树种或者对该区域有实际作用的树种(防风固沙蓄水等等),等水土环境形成以后肯定是会进行丰富的。


要考虑成本吧。单一总比光秃秃强


政绩大于一切。建议读下近代中国史


造林的树种都是精挑细选,容易成活,成本合适,挑完每个地区就那么几种,而且同一种树种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群落优势,进一步提高成活率。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解决多样化的问题


因为造林是一个系统的生态问题,单一的种树会导致生态圈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生态问题,所以现在造林不是树种得越多越好,而是要保证生物多样性。


不一定。人类选择一种树种植,但没有禁止次生掩替时其他树种对其的替换


谢邀:

每个区域都会以单一植株作为当地主要绿植,主要也还是以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用药),达到效益最大化!

如果选择多样植株,会导致病虫害种类繁杂,带来外侵物种,不方便管理。毕竟造林最初到现在也都是以防风储水、绿色环保为主。

个人见解!


自然法则会做选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