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都是这么想的。

柴荣在决战中发育,赵匡胤猥琐发育,赵光义送。

五代末期,如何再造汉唐?

最好柴荣不死,其次赵匡胤晚死,再次赵光义不育。


送粉们说郭荣其实特别菜,就是死的早不然北伐要被契丹人吊打,连驴车漂移的机会都没有肯定被契丹人当场砍死。

然鹅现实是,自石敬瑭割燕云到宋徽宗复燕这一百八十多年里,只有菜鸡郭荣从契丹那打下来瀛,莫,宁,易四个州

契丹人吊打郭荣如卷席,但是为啥没在郭荣退军后把四州夺回?

宋太祖,一个州也没打下来

宋太宗,把郭荣打下来的易州丢了

所以结论如下:

寸土未得的宋太祖吊打郭荣

丧师失地的宋太宗吊打郭荣

攻取四州的郭荣菜鸡一只


有一位皇帝,宋朝的历任史官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简直是他们眼中的完美帝王:


薛居正《旧五代史》,说他「乃一代之英主」;

欧阳修《新五代史》,称赞他是「雄杰」「贤主」;


司马光《资治通鉴》,说他是「仁君」+「明君」。

这可不是政治压力下的歌功颂德,因为,这名完美帝王是前朝皇帝。


他叫柴荣。


宋朝写历史的史官,很牛掰。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因为顶不住一名侍御史的「正面刚」,当场打掉了他两颗牙齿。这名侍御史忍痛趴在地上,把牙齿捡起来。


赵匡胤嘲讽说,什么情况,你还要拿牙齿当证据,告朕的状不成?


侍御史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告不了您,但自有史官把此事记下来。


赵匡胤一听,慌了,赶紧向侍御史赔礼道歉,赐金帛慰问。


这件事告诉我们,宋朝的史官确实牛掰,侍御史一个小官员敢当面怼皇帝。这些史官对历任皇帝的要求都很高,即便是宋仁宗这样难得一遇的仁君,也经常被他们在史书里揪小辫子。


由此可见,他们对柴荣的评价应该是没有掺什么水分的。


历史上有派出所所长当上皇帝的,有做手工当上皇帝的,有和尚当皇帝的,柴荣(921—959)的皇帝生涯起点,则是一个商人。


柴荣出身家道中落的富家。他有个姑姑,曾被选入后唐庄宗的后宫,后被遣散回家途中,一眼相中了一个落魄的军卒郭威(904—954),带著嫁妆跟著郭威跑了。


柴荣后来投奔姑父郭威,并成为郭威的养子。此时,郭威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柴荣帮助他做生意,累积资本,一度到江陵贩茶。


经商的同时,只要有空,柴荣就坚持习文练武,不仅通读史书,而且精通武艺。绝对是个聪明、上进的年轻人。


公元 947 年,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郭威是刘知远的心腹,辅佐有功,一路晋升,成为统率大军的将相。柴荣跟随养父,进入军界。


后汉继位的皇帝刘承祐,即后汉隐帝,十分忌惮拥兵在外的郭威,意欲诛杀他。事泄,郭威起兵「清君侧」。刘承祐将留在京城的郭威家人杀得一干二净,史书说「婴孺无免者」,连尚在襁褓中的郭威儿子,也杀了。


郭威于是在澶州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51—960)。10 年后,赵匡胤如法炮制,建立大宋,终结了后周的历史。这是后话。


郭威做了 3 年皇帝,就因病去世,年仅 51 岁。因为他的家人已被后汉隐帝杀光,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考虑皇位继承人时,养子柴荣就是第一人选。


郭威称帝后,有意让柴荣掌管军队,以立军功、树威望,但在后周开国功勋、枢密使王峻等人的阻挠下,此事只能搁置下来。

后周立国的第二年,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柴荣请求带兵平叛,郭威也公开表示支持,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柴荣)击贼,方办吾事。」王峻不愿柴荣带兵,最终只得由郭威率军亲征。


在逝世前一年,郭威察觉到王峻的野心,将他软禁起来。当天退朝后,郭威向太师冯道等人哭诉,「王峻欺人太甚,欲尽逐大臣,翦除朕的羽翼。朕只有一子(指养子柴荣),他也要从中离间我们。」


通气工作做完,第二天直接贬王峻为商州司马。然后,升任柴荣为开封尹、晋王。这样,柴荣继承皇位的局势,已经很明朗。


不过,时任禁军系统高级将领的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有可能成为柴荣顺利继位的障碍。郭威对此了然于胸,故在后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召李重进进宫,交代后事,命李重进当著他的面跪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


954 年,郭威驾崩,34 岁的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柴荣继位,并不意味著万事大吉。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才到来。


如果你略懂五代史,肯定会对那个时代流水线般生产皇帝的流程印象深刻。整个五代时期,共 54 年,换了 8 个姓,出了 14 个皇帝,平均不到 4 年就换一个皇帝。


皇帝上位的方式,也很多样化。其中,父子(包括养父子)传位的形式,仅有 5 个,约占 1/3。最关键的是,通过父亲(包括养父)传位的继承者,政权寿命大多不长。


在柴荣之前,后唐李从厚从父亲李嗣源那里继位,不到 1 年即被夺;后汉刘承祐继承父亲刘知远的皇位,2 年即亡;后晋石重贵时间稍长一点,从养父石敬瑭那儿继位,但不到 4 年就被契丹人掳走了。

刚上位的柴荣,一想到这些离自己很近的历史,估计肝儿都颤了。


事实也是如此。柴荣继位不到 10 天,北汉开国君主刘崇听说郭威死了,立马联合契丹,发兵 5 万,进攻后周,想趁著新君立身未稳,灭掉后周。


柴荣决定御驾亲征。


但他的决定,却换来了朝廷上的群嘲。以太师冯道为首的群臣,一个个站出来竭力反对。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柴荣:刘崇趁我国丧,闻我新立,自以为是吞并天下的时机到了,用心险恶,我不可不亲征。想当年唐太宗创业,无不亲征,我又何惧?


冯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比。
柴荣:我兵强马壮,破刘崇必如泰山压卵。
冯道:陛下你不是泰山。

柴荣被怼得一脸黑线。这个冯道,是五代时期的不倒翁,历仕四朝十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乱世中,没有什么忠君观念,只忠于实力派,谁赢了就听谁的。整个时代的风气,都是如此。


军队更是如此。五代时期,兵骄将悍,战胜则擅兵挟主,战败则倒戈投敌。

柴荣的困境,外有强敌临境,内有准投降派在观望站队。这逼迫他更加必须亲征,在前线应对任何突发事变。


两军战于高平(今属山西晋城市)。


刚开打,后周右路军就崩了。大将樊爱能、何徽望贼而遁,千余人投降了北汉,南逃的数千人则沿途劫掠粮草。柴荣下令禁止劫掠,樊爱能、何徽均不听。


设想一下,如果柴荣没有御驾亲征,樊、何极有可能倒戈一击,打回开封,将毫无威望的新皇帝干掉。要知道,将领前线战败后,掉头灭掉故主,拥立新君,几乎是五代权力更替的一项「传统」。


关键时刻,柴荣亲率军队,冒著弓箭,督促诸将奋战,直到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


后周打赢了。柴荣的皇位,稳了。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说,经过高平之战,「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为臣」。他还说,柴荣坐稳天下,不是依靠养父郭威,而是靠自己「以死生为生民请命」,拼了自己一条命,打赢高平之战的回报。



高平之战后,终于树立了威信的柴荣,开始整肃军队,并拉开了被后世称为「周世宗改革」的序幕。


第一件事,是斩杀望敌而退的降将。当时,樊爱能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何徽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二人位高权重。但鉴于二人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柴荣毫不手软,果断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二人所部军将 70 余人。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杀伐立威,「骄将惰卒,始知所惧」。


柴荣经常对身边的人说,高平之战是检验我们军队战斗力的一战,可惜临敌不堪一战,差点丧败,「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由此,后周开始挑选精锐士兵留充禁军,裁汰老弱之兵。当时,全国的勇士猛人,基本都在地方节镇,柴荣于是公开招募武艺高强的人充当殿前军,设殿前都点检统一指挥禁军。


在柴荣的强力整顿下,初步扭转了兵力外强内弱的局面,中央禁军已经比地方节镇强大。后周的军队战斗力因此大大提高,史书说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柴荣死后,赵匡胤以殿前都点检为资本,演出了黄袍加身的戏码。上台后,担心历史重演,于是改变了柴荣强化禁军战斗力的做法,反其道而行,通过剥夺将帅兵权、推行更戍法等措施,严重削弱了宋代军队的战斗力。这是后话。


除了军事,在经济、人事、法律等诸多方面,柴荣都有相应的重磅改革措施。


中国出了几个以「毁佛」闻名的皇帝,柴荣是其中一个。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20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拨开历史迷雾:那些人那些事为何被后人铭记

历史阿牛 等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最爱历史

¥39.00 会员免费


打个比方:唐太宗是条龙,周世宗是头虎,宋太祖是头狼,宋太宗嘛就…

在位短短五年半,周世宗皇帝破北汉,攻后蜀,破南唐,征契丹,当时全中国所有的硬茬儿都他手上吃瘪。你以为能打就算了?澄清吏治,选才纳谏,均定田赋,举国灭佛,疏浚河渠,编练禁军,改革科举,修订刑律。别的皇帝给三十年都没做成的事,他不到六年就给你完功了。你还敢质疑他的能力吗?

毫不逊色的说,唐末五代的皇帝国主,柴荣独占一档名列首位。李存勖李嗣源郭威李昪什么的不是文治不行就是武功不行,全体屈居第二档。当然跟这些「土皇帝」比,赵大比他们还是强多了。赵大至少完美的诠释了收拾历史残局这个角色。

之所以说赵大没柴荣强,主要是赵大登基后打的仗基本都是捏软柿子,远远不像柴荣那么猛,哪强朝哪往死里打。南平,武安军,南汉这类小角色不提。四川因为遭受到宋军无休止的盘剥(赵大没管好),屡屡爆发民变,为后来的王小波起义埋下伏笔。南唐这个曾经的江南第一大国,早就被柴荣打的割地赔款纳贡称臣,再加上李煜这个败家子儿,早就成了空壳,只等赵大伸手去摘就中了。

唯一一个强点的硬骨头北汉,既有内乱又有间谍,赵大亲征也没打下来。虽说晋阳有契丹方面的援军,可在如此有利局势下尚无胜算。赵大虽猛但实在没有柴荣硬。刘崇当年可是手握精兵又有契丹外挂主动打来的,柴荣那会儿不但没坐稳皇位,他手下可还有七十来个要临阵脱逃的猪队友呢。如此药丸节奏下,柴兄弟却能能身先士卒全歼刘崇军,一举翻身,打的北汉从此一蹶不振。你觉得孰强孰弱?

赵大这水平还算偏强,毕竟他这17年可不是光顾著打仗去了,方方面面他都要劳神操心考量。可是他那坑哥的败家弟弟,有啥资格拿来比?败家赵二当家二十年,就干成了三件事:1,灭北汉(还是托柴荣和他哥的福);2,立太子;3,真正开始改变重武轻文的风气。实际上,要不是他哥早亡,他哥临死前的最后一次北伐就能提前把北汉给一波带走了,不然这功劳还轮不到他弟收割走。

除此之外,这货干过的损事有且不限于:两次北伐被打成渣,军事开支大幅上涨,激化四川农民起义。还有抢人家老婆,逼死好哥哥的两儿子,秀春宫图这档子烂事属于私德就不说了。

这种乐色,要是有点自知之明,就不要瞎逞英雄硬抗契丹,要打也要学会挑时候,不要傻到叫前线将领按阵图打仗。如果赵胖还在,就算真的山穷水尽了,我也相信他能做到保存实力全身而退,至少不会输到几乎全军覆没。赵弟这种,真就是个弟弟,充面子装大尾巴狼。犬至少还会吠叫护家,他这一搞,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果然不如赵胖了…


这个冷门话题我本来以为没人赞的。不知被哪位大佬点名了这几天暴涨,蛮开心的,补充一点吧。

之所以说赵大能力强,是因为他和柴荣不同。柴荣是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所以生猛;赵大是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方方面面齐头并进,所以细嚼慢咽。

平心而论,论武功,赵大并不是李存勖那种百战百胜的军事天才。从他亲征北汉都如此吃力的表现看,他真的不是李世民那种神通广大的军事奇才(当然,比赵弟肯定强多了)。

但别忘了,自唐中叶以来,中国的老百姓已经近两百年没有过上真正的太平岁月了。赵大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是个马上打天下又能马下治天下的双全皇帝。哪怕各方面得分没那么高(90),也有个80,所以总的看下来还是可以的。

恬不知耻地帖下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1018599361


赵大算是柴荣先南后北战略的继承人。柴荣在五年之内做了以下几件事:

  1. 高平之战把北汉脊梁骨打断,拿下长治,获得进入太原的通道。赵大于此战锋芒毕露,被提拔。
  2. 三次征南唐,一次伐蜀,拿下汉中、襄阳/江陵和两淮这三块兵家必争之地。熟悉我国历代割据历史的朋友们必然记得,由南向北在此处拉锯是必然,而北方获得此三处后,向南推就是摧枯拉朽。
  3. 北征,夺四州,死。

所以柴荣的思路就是先攻略战略要地(长治、汉中、襄阳、淮南、幽州),也就是集中啃硬骨头,然后慢慢吃肉;谁也想不到他年纪轻轻的,五年就死了。

而赵大则是先向南吃肉,稳定后方,再集中力量北伐。这个策略要优于此前柴荣的策略,因为在未能占据山西全境的情况下,从河北平原北上仰攻燕山各据点很有可能被包抄。而赵大也确实在贯彻这一战略,不停地进攻北汉,直到他去世。在设想的场景里,以一军出大同拿下宣府来包后路,另一军向北平推,是对北京地区最大的战略威胁。

所以我个人认为赵大在战略层面比柴荣要更务实一些,而且个人武艺高强、非常能打、威望极高。如果继续照他这么打,大概率能打下来。毕竟那段时间辽国昏君昏臣乱作一团,谁知道能搞什么幺蛾子出来。

对了,这里没有高梁河车神的位置,麻溜滚蛋。


太宗安得类比宋太祖、柴荣邪


柴荣是郭威养子,郭威亲儿子被杀光了,所以传位给柴荣。

柴荣传承郭威,应该叫郭荣,当了皇帝之后,对之前的柴家亲戚并没有大肆分封,说明他自己是认同郭荣的。

赵匡胤篡位之后,为了说明自己的合理性,宣杨郭荣姓柴,柴可代郭,赵也能代柴。

所以,周世宗本人认可自己叫郭荣,赵宋强行给改回柴荣。

柴家本来还有不少人,如果郭荣都把大权封给他们,赵匡胤也没那么便宜就黄袍加身。

所以叫郭荣更合适。当然,叫柴荣也没错。

郭荣和赵匡胤都是一时人杰,郭荣更像奠基人,把基础都打好了,赵匡胤照著思路往下走就行。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了。

说民不聊生那是轻的,简直惨绝人寰。

别说平民百姓了,就说皇帝们也没几个得善终的。

李嗣源在五代都算是出类拔萃的明君了。

直到郭荣继位,大局才定下来。

郭荣在位不到6年,都干了啥。

他在位时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接连收复三关三州。可惜天不假年,在攻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在位6年,去世时年仅39岁。

继位之初,北汉联合契丹号称十万众,南下想一举灭了后周。结果郭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硬是把北汉军队灭了。从此北汉再没能力争霸中原。

之后打西蜀,西蜀龟缩起来再不敢出蜀。

打南唐,当时南唐是江南霸主,实力很强。结果被打的取消帝号,只敢称江南国主。

最后再没有国家有能力逐鹿中原。

最后又北伐契丹,势如破竹。可惜燕云十六州就在眼前,突然病倒。只好退军。

仅仅五年多,把有实力争霸中原的国家都打怂了,而且同时还休养生息国富民强了。

这个能力就算非常逆天了。

别人越打越弱,他越打越强。

足以说明,军事、政治,那都是小能手。

最突出的还是北伐契丹。

燕云十六州的地位非常重要,宋朝挨了多少打,就因为北方门户不在自己手里。

所以要想不挨打,就得收回这十六州。

当时后周在中原一家独大,出了契丹,没有大的威胁。契丹皇帝正好一个昏君。出兵收复十六州时机应该说非常好。

这点应该比赵匡胤强,赵匡胤一生未能染指十六州,没有跟契丹打过,先收拾的小国弱国,后来契丹把强送欺负成狗。

赵光义倒是跟契丹交过手,结果……

个人认为无论从治国还是军事,郭荣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即便让赵匡胤来,也很难比他做的更好。

郭荣还有些骚操作,像金融战,简直像穿越者干的事。他让自己的货币成为美元一样的世界货币,收全世界的税。收小国的税。

修改一下,看评论区发现大宋不是最富的,原来大宋富有一直是个错觉。

评论区又有新发现:


按说吧,这东西不太有法儿比,跟关公战秦琼似的。

但是,考虑到做皇帝这个东西是需要世袭的,我认为柴荣强!

毕竟,赵家连续出了宋徽宗宋钦宗完颜构等一系列人间极品,为人处事之荒唐,突破人类想像极限。以他们为镜,便是司马衷、刘阿斗亦能被衬托出明君风范。故老赵家基因之猥琐,千秋称奇,古今罕见。

柴荣很难生出这样的后代,不是因为人家太厉害,而是即使生出块叉烧来,也不会比赵家极品更极品了。

所以柴荣躺赢。


单以做皇帝的天赋而言,是这样的。柴荣作为皇帝的能力和自律性都是很优秀的。

「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柴荣是否说过这话不得而知,但他的做法确实如此。他即位后破北汉、击后蜀、取江北、夺关南,征战不息。除此之外,整顿军队、开凿运河、清查田赋、制定律法等等。可以说短短六年一刻也没有闲著。最值得称道的是现存史书极少有记录他的个人生活、个人情绪。印象中唯一一次失态也是在亲征南唐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心里暗暗期待手下夸自己。

东京留司文武百官迎见于高砦镇,且以胜捷称贺,上顾盼者久之。兵部尚书张昭因伏奏于马前曰:「陛下昨离京之日,臣等亲奉德音,期以两月还京,今才五十余日矣。料敌班师,皆如睿算,臣等不胜庆忭。」再拜呼万岁,上大悦。《册府元龟》

不过在柴荣功业的背后是他本人以及朝廷的高负荷运转。王朴、柴荣的相继去世,很可能与过劳分不开。而柴荣的性格又严峻,眼中容不下任何沙子,就导致朝廷整体处于紧绷状态。

世宗每遣使驰传,必限以晷刻,有先期而至者,皆盘旋于外,候时复命,不尔罪在不测。《续资治通鉴长编》

左藏库使符令光弃市。时帝再议南征,先期敕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帝怒,命斩之。时宰臣等至庭救解,帝起入宫,遂戮于都市。令光出勋阀之后,历职内庭,以清慎自守,累总繁剧,甚有廉干之誉。帝素重其为人,每加委用,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旧五代史》

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柴荣的性格,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官僚普遍的不满。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殿前司无人反对,侍卫亲军在韩通一死后也无作为,朝臣内部也暗通款曲。除了时代因素外,很难说跟他作风没有关系。

「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

上面这段话是王夫之对赵匡胤夺取天下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赵匡胤的父亲不过是一个中级军官,也没有什么功劳。而赵匡胤本人则完全是柴荣一手提拔的。期间虽然功劳不小,但很难称得上功勋卓著。因此登上皇位后,赵匡胤一直在模仿柴荣。

上(柴荣)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资治通鉴》

上(赵匡胤)之亲征泽、潞也,山程狭隘多石,上自取数石于马上抱之,群臣六军皆争负石开道。《续资治通鉴长编》

连这种小事都在模仿,其他的也就可知了。

如果仔细看赵匡胤统一的过程,会发现他都要找到借口才进攻。比如打南平则因其求助,平后蜀源于勾结契丹,攻南汉声称「救民」,收南唐罪其不奉诏。或许有柴荣的教训在前,赵匡胤办事则谨小慎微,不敢差错。

也因此赵匡胤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权力。内则释兵权,三衙鼎力,与武将联姻;外则收藩镇精兵,制其钱谷。将柴荣未尽之事接著做下去了。


从侧面来说下,敢灭佛三武一宗,都不是善茬。

赵匡胤比柴荣要差一些

赵光义压根就不配和这两人比


比宋太祖不知道

比宋太宗不知道强到哪去了


说个很多人都忽略了的现象:唐末五代的政权更迭全部都是由地方藩镇主导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包括后周都是如此,只有北宋的建立是由中央禁军策立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周世宗柴荣改变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外重内轻的局面,重新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中央军,而宋太祖把这支中央军搞弱了,宋太宗吗....他直接给搞没了(高梁河飙车后宋军再也无力进取,只能被动挨打,还恐辽如虎,不愧是我高梁河车神,佩服佩服)


能把赵光义这孙子去掉吗?只比柴荣和赵匡胤还有点意义。


柴荣和赵匡胤是不同类型的人,柴荣是以创业者的身份成长的,而赵匡胤是以打工仔的身份成长的,创业者的思想和打工仔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柴荣从跟著他姑父开始反后汉自立开始,他就已经被当成政权接班人来培养了,而赵匡胤到黄袍加身之前,他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的身份,如果没有柴荣年轻死亡这个意外,赵匡胤的结局也就是以某个高管显贵的身份终结,压根不存在当皇帝的可能性。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大王朝的建立者,都是以创业者的身份建立的王朝,无论是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还是朱元璋,他们的经历和努力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也是王朝建立后能够长治久安的核心因素。

唯独晋和宋的开国者并不是以创业者的身份建立王朝,这两家的开国者都是摘桃子的类型,只不过一个是蓄谋已久一个是天上掉馅饼,所以他们没有艰苦创业者的经历和思想,高度上就差了一大截。

可能大多数人不理解这个差别,如果你自己创业过,经历过那种大起大落生死挣扎的创业经历,再去回想打工时的经历,你就会知道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过的自然懂。

宋和晋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耻辱,和开国者的建国方式个人经历是有关系的。


宋太宗实在没有资格与世宗和太祖比较。至于世宗和太祖谁武功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们都是明君是绝对的。


看起来是。至少跟辽相处不在下风


首先,赵二跟前面两个不是一个档次的,没必要羞臊他。

之于柴荣和赵大,很多对比会基于如果论,即如果柴荣不英年早逝会如何如何,我试著顺著这种如果论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也就是说有些事,并不是某个人如何英明神武就能办成的。

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看看柴荣假如真如自己所说的能在位30年,他所面临的,是怎样的大环境。

首先是天时,相比汉武帝刘彻能得到父祖两辈的积累,此时的后周所继承的,是唐末五代近百年的战争损耗,而他的假想敌契丹,建国几十年来则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内部战乱

接著看地利,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周割让给契丹后,失去这一重要屏障的农耕民族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几乎无险可守,直接暴露在对方骑兵的攻击范围内,战争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中原政权要经过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去攻城掠地,难度可想而知。辽军甚至根本不需正面对敌,只需发挥骑兵在平原地区巨大的机动优势,在宋军漫长的补给线上任意找到可以攻击的薄弱点予以打击,就能让宋军陷入困境。雍熙北伐的时候耶律修哥就是如此对付曹彬的,粮道被断的宋军战斗力骤减,辽军对付起来毫无悬念。如此巨大的不利因素,岂是柴荣所谓的英明神武就能抹平的差距?

即便是人和,柴荣又能占到多大优势?看看此时的契丹,大家相对更熟悉的双子星耶律修哥耶律斜轸就很可能是中原军队难以逾越的屏障,更别说他那30年对应的辽景宗、辽圣宗时期正是契丹最为强盛的时代,国内不说人才济济,可用贤臣如室昉、韩得让等还是不乏少数的。而对内相比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宋太祖做出来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成绩,我也不认为柴荣就一定能做的更好,退一万步,即便真再好了,就能产生足以颠覆前面说到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差距,建立起对契丹的明显优势进而夺回燕云十六周?

真的,赵匡胤已经做的足够好了,相比前面说到各位有作为君王的折腾,我最欣赏赵匡胤的其中一点,就是他的不折腾。陈桥兵变,善待柴家;杯酒释兵权,善待功臣。封建帝王史上能有如此气量和自信的,独此一家。倘若这只是涉及政治高层的少部分人,那他不折腾广大老百姓,则更应称道。对于燕云十六周,赵匡胤既有要拿下的总目标,又有切合实际的手段——设立丰庄库,每年攒点钱,到时赎回,赎不回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通过武力手段收回。而不是如理想主义者们,不顾当时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和现实状况,高呼不要怂,就是去怼。当然,收不收得回是另一回事,因为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我觉得如果来如果去没啥意思。


我那年在高粱河输给一辆驴车,他用惯性漂移过弯,他的车很快,我只看见他有个大宋皇帝的招牌,如果知道他是谁的话,麻烦你们给他说一声,50年后的今晚,我会在高粱河等他。


柴荣身上的那种锐意进取的心气、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唐太宗后独一份

赵匡胤心气达不到,所以能力更达不到。毕竟篡位上台,上位后根本没柴荣那种大刀阔斧的感觉

曹彬是后周皇亲,赵为啥要继续用?

为啥赵不敢一口气撤换几十个将领?

为啥是杯酒释兵权,而不是像朱元璋单骑暴打朱文正呢?

篡位上台,怕根基不稳,不敢大刀阔斧

这种利益层面考虑太多的弯弯绕,对一个军事家的实力发挥,局限性很大很大很大!

例子:刘裕打下长安,让王镇恶一个外来将领节制一群北府军嫡系,大小相制,结果就出幺蛾子了(刘裕这方面特像赵匡胤,疑心重)

所以赵匡胤所有行动都是趋于稳重保守的,这不是错误,但会极大限制自身的发挥空间

至于驴皇帝……驴都知道题主不知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