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遠的歷史,真相早已湮滅,只能做合理推測。

首先,這個層面(王族)的婚姻,肯定是政治婚姻。以鄭桓公的老謀深算,鄭桓公和兒子武公可能是把雞蛋放到了兩個籃子裡面,老子保幽王,兒子保太子宜臼。現在老子保幽王被殺,兒子保的宜臼即位,並且協助平王東遷成為王朝卿士,為了政治平衡和互信,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真是最最最合理的一種方案,畢竟平王是申國國君外孫。其次,看看鄭桓公和鄭武公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離間鄶國,嫁女伐胡等等,都是老謀深算不擇手段,一切以鄭國利益為前提,如果跟申國結盟對鄭國有利,他們肯定樂意。再次,鄭武公娶武姜好像比較晚,兩人夫妻關係也很難說好,至於原因是什麼,可能武公心裡還是芥蒂這殺父之仇,而武姜也不是善茬,就是一作女,後來因為偏愛小兒子,差點把鄭國給毀了。


首先,鄭桓公是申國殺的可能性極小,更大可能是犬戎殺的,申侯不過是始作俑者。

第二,周平王是誰,申侯的外孫!鄭國初立,而且剛剛遷都,根基不穩,需要這種政治聯姻。

第三,有可能鄭桓公沒死時候就已經聯姻了。


鄭桓公娶共國公主為妻

鄭桓大司徒與夫人和兒子簡書

『引言』 幽王三、四年時,宣王室那六位年富力強、文武雙全的公卿皆巳進入暮年。

六卿分別是吉甫太師、召穆太保、皇父正卿、程伯大司馬、南仲大司徒和虢文仲大司

寇,皆垂垂老矣,畢竟宣王室存在長達四十六年。鄭伯友「蕃為司徒」,入幽王室接

替南仲大司徒之職。衛武大司馬辭職後,為周幽王室征戰四方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

在一次西征間隙,他結夫人和兒子寫了一封信,。此簡書經宣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

名為《小明》之樂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日月在天 照臨下土 我今西征 直至遠野 二月初吉 巳歷寒暑 我心憂憂 如毒大苦 思念夫人 涕淚如雨 豈不思歸 為此醉觚昔我前往 新年夕除 何日能還 歲又年末 嘆我孤獨 事務繁庶我心憂憂 難得閑暇 思念夫人 睠睠懷顧 豈不思歸 為此譴怒

昔我前往 日月春暖 何日能還 政事艱難 歲又年未 采蕭采菽我心憂憂 暗自悲慽 思念夫人 徹夜難宿 豈不思歸 為此反覆【札記】 .《朱熹·詩集傳》曰:「大夫以二月西征,至歲莫而未得歸,故呼天而訴之。

復念其僚友之處者,且自言其畏罪而不敢歸也」。失之,「共人」,共國的人、言鄭

伯大司徒夫人。其後世孫鄭莊公兄弟鬩牆,共叔段逃回其封地共國,就是仰仗共人老

祖母之袒護。

所謂「畏此罪罟」,「為此醉觚」之同音字誤,漢初五經博士輯經時,記憶之錯誤。

作者言其難得有閑暇給夫人寫信,當晚寫信喝酒,借酒澆愁也。共國,夏商之故國,

周時分割給鄭、衛兩國為附庸,鄭桓大司徒夫人就是共國公主,嫁與鄭桓公。所以,

夫君稱其「共人」。

夫人讀完夫君來信後,拆下最後兩支竹簡交給兒子,因為那是夫君寫給兒子的。其

參考譯文如下:

     我兒君子 莫貪安處 敬恭君位 正直相與 先祖聆聽 賜福以你     我兒君子 莫圖安息 敬恭君位 為政正直 先祖聆聽 賜你洪福

【札記】 鄭桓大司徒長子姬掘突,東周初著名君子,史稱「鄭武公」。其父於「鎬京之

難」為國捐軀後,入周平王室為大司徒,此時其子為鄭國君子(國君)。《朱熹·詩集傳》

曰:「君子,亦指僚友也」。失之,朱老夫子至死也未理解「君子」在商周時期的詞義,

「君子」指的是三公六卿和各國國君。不搞清楚「詩」在漢代以前是書信體裁,妻子、兒

子都會臆測為「僚友」。

此簡書作於幽王十年年末。

鄭國遺址

074. 鄭桓大司徒夫人與子簡書

『引言』 鄭武公之父鄭伯友大司徒保護幽王王宮而英勇殉國,

武公繼其位入東都平王室任大司徒。然王室大壞,平王東遷,

連卿衣也無能力賜予。無奈之下,鄭桓大司徒夫人改作亡夫

卿衣送至東都舍館。不巧,兒子外出公幹而不在舍館。於是,

夫人留下東西並寫此信留言。此簡書經平王室大司樂譜曲後,

題名為《緇衣》之樂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緇衣

卿衣你適宜 雖舊我已改為 送至你舍館 還捎新米助你歺 卿衣絲質好 雖舊我已改造 送至你舍館 還捎新米助你歺 卿衣寬如席 雖舊我已改作 送至你舍館 還捎新米助你歺【札記】《無名氏·詩序》曰:「國人美武公。」失之,亳無讚美之詞,

何以美之?《朱熹·詩集傳》曰:「舊說鄭桓公、鄭武公相繼為周司徒,

善於其職,國人愛之,故作是詩。」失之,沒主見,

《詩經》是地上文物,發掘原文文義為上,何必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藩君入王室為君,周制是隻身進京住舍館,所以產生兩地書。孔子曰:

「於《緇衣》見好賢之至。」言鄭桓大司徒夫人之賢惠。

衛武公入平王室為大司徒,但平王東遷,王室大壞,周平王連天子應

賜的卿衣也沒有。好在鄭桓公、鄭武父子皆為天子所命之大司徒,兒

子穿父親的卿衣上朝,一點也不違背禮制。

此信必須進入周平王室作樂程序,編入《王風》,不可能編輯在《鄭

風》。而《游吉大夫與子產前大夫簡書·丘中有麻》不應進入《王風》,

卻被漢腐儒顛倒編輯。

此簡書寫作時間,自然而然是平王元年。

共國 · 今河南輝縣

共國

共國為夏商周三古古國,西周初為衛國附庸國。

宣王封其弟姬友於鄭時,分割大半給鄭國,鄭

桓公娶共伯之女為妻,所以稱她「共人」。

後分封給次子姬段,所以史稱「共叔段」。共

叔兵變失敗後逃往共國,很多學者不理解鄭庄

公為什麼不追擊。因為他們不知道「共人」還

在,外婆護小外孫理所當然,所以大外孫鄭庄

公不敢去共國滅共叔段。

申侯之亂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

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

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

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 《周本紀》

太史公司馬談作《周本紀》,於「烽火戲諸侯」和「申侯叛亂」實為誤

記,不是史實。申侯沒參與攻打鎬京,也不會參與叛亂。他參與諸侯立

太子為王,名正言順。

《左傳》昭公四年:「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疏引。】「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

公翰立平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二十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

象所謂「申侯叛王」的春秋大事,《春秋左傳》毫無記載,幾百年後的

漢人是憑嘛知道。申侯夫人是周幽王的親舅祖母、姬宜臼是周幽王的親

兒子,不是漢人安排他們滅親他們就會滅親的。什麼都可以戲說,惟獨

歷史不可以戲說,《史記》的兩位作者是中國史官戲說歷史的始作俑者!

滔滔江漢 · 南國綱紀

208. 申侯與婿幽王簡書

『引言』 此簡書經幽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四月》之樂歌,

取自首章首句「四月維夏」之首辭。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四月立夏 六月酷暑 先祖非人 何忍不語

秋風凄凄 百花凋飛 逃亂離棄 母子何歸

冬風冽冽 寒風勁發 眾臣皆好 我獨受害

山生嘉卉 赤栗青梅 廢為殘賊 莫知其由

人觀泉水 時清時濁 我今遭禍 傷心難過

滔滔江漢 南國綱紀 盡瘁為仕 惟我之有

非鶉非鳶 竄飛南天 非鱣非鮪 潛逃南淵

山生蕨薇 窪長杞桋 我今作歌 惟以告哀

【注】 .《朱熹·詩集傳》曰:「此亦遭亂自傷之詩」,可惜一代鴻儒,

至死也不解其旨!申侯見到逃亡來申的母子倆,心生悲傷,給女婿周

幽王寫下此篇簡書。申侯有如此懷抱,根本不可能夥同犬戎攻打周京。

不言而喻,此簡書作於幽王五年夏曆四月。

鄭武公娶申姜是史實

但申侯殺鄭桓公是戲說歷史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365


娶仇人才能保證自己安全,代王不是被趙王殺死,妻子趙王姐姐摩頭插的簪子自殺,背信棄義也是生存方法,貴族通過逼迫仇人後代和自己家族結婚來生下自己血統繼承人保證自己安全不被報復殺死
先娶好再翻臉的事很多
謝邀,對這段歷史不是很熟悉,所以簡單查了一下才回答,但也只是我個人簡單看法,我覺得總結的話應該是政治需要吧!答得有些臉紅,就匿了吧,嘿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