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經沒有正解的人士,請自行消化自己的見解,不需要說給我聽。


達摩《破相論》: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

【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凈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凈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凈,是名修伽藍。

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凈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

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

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

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

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

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

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得?

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雕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

持凈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凈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

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痴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愚痴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舍,名為六時。

繞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為繞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

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卧,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

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又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嗔痴,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末學說一下淺顯的體會。

供養佛菩薩飲食、衣服、卧具、葯等等,有一個好處,供養以後服用或者使用,可以接收到佛菩薩的信息和教化。比如飲食,入身體以後可以對身體有好處,也會帶有佛菩薩的能量;葯也是如此。衣服的話,供養以後也許可以防止惡鬼附體,這是猜測,不一定對。

總之,我覺得,供養佛菩薩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學佛,讓自己周圍的受用都接受佛菩薩的類似洗禮。但我覺得供養佛菩薩還有其他的意義,比較可能的:1)培養恭敬心;2)培養跟佛菩薩的感情。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佛菩薩需要眾生供養啊,不然怎麼利益眾生呢?

也不可能主動來給眾生利益啊。。。沒有因緣啊。。。

就象大地一樣,你種下種子,才有收穫,不可能憑空給你一些吃的用的。


先貼為敬。

「對佛經沒有正解的人士,請自行消化自己的見解,不需要說給我聽。」——沒想到現在的提問者竟如此之霸氣側漏,連我這個日常諧精見了都不禁虎軀一震。

幸好現在答題是公開的,誰都可以看,誰都可以不看。誰都可以說,誰都可以不聽。

我認為,對於同一個問題,正解不正解,這玩意兒,自古誰一標榜,正解就瞬間變諧。

對於答案,其實都是寫給自己看的。誰還能看到我的答案,那都算是有緣人。

在此再次感謝知乎,給了大家各抒己見的包容與機會。

上面算是言正答心,下面言歸正傳,大致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認為,這類問題很常見,常見到前人都已經說得很好了。

《金剛經》有雲——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摘錄南懷瑾在《金剛經說什麼》的一段話——真正的佛同其他許多宗教一樣,是反對偶像的。那為什麼畫的佛,塑的菩薩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個字「因我禮汝」。因為我的形象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來,那個像是一個代表而已。你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樣,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

後人撰寫的一副對子就更絕對了——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那題中的「鮮花、衣服、飲食、卧具」,不過是因我禮汝過程中的伴手禮——一方面是個人心意的體現,一方面是個人慾望的體現。

你想吶,在人間,誰求人辦事還不得有點表示,帶點禮品啊?當然啦,送的禮越大,求的事兒似乎就越容易辦成——這點算不算個共識?

何況現在是在求佛,求佛像,求佛經,而且求的都是些求人都辦不成的事兒,那還不得拿點像樣的東西嘛?!

當年可是有人給容納幾千人的大園子鋪了滿地的金子請得的佛現身說法啊!現在拿點鮮花啊,衣服啊,飲食,卧具啊,各類道具擺上,居然還就能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心想事成了!

佛像佛經當然不會和活人多計較,可我要說句,LOW!LOW爆了!

所以,咱還得講究點心誠則靈不是?

佛就在那,關鍵是我們看佛的角度一直在變——有人把佛看做眼前一座扎天大山通天大梯擎天大柱,要千里迢迢頂禮膜拜;就有人把佛看成眼前的一面鏡子,心心念念只為拂去鏡面上積攢的重重灰塵,為了看清鏡子里的自己,金銀財寶,「鮮花、衣服、飲食、卧具」,都值得被消耗;當然,還有人。。。

不過,我認為,「鮮花、衣服、飲食、卧具」等,其實留給那些需要的人更實際——放眼世界,那些還食不飽衣不暖居無定所睡無卧具的,何其多哉。

盡自己所能,救人於水火,解人於危難,予人以溫暖,成人其夢想,又何嘗不是一樁樁一件件的功德——我也相信,如果硬要計算的話,救一次他人,比禮一尊佛像,禮一次佛經,功德要來得大得多得多。

綜上,古代儒家有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一、因果法則。

用鮮花、衣服、飲食、卧具供養佛、菩薩,佛、菩薩雖然自身不需要,但因為供養這個事也隨順法界因果法則,因供養這個因,必定獲得果報。

二、修三業圓滿。

在修行位修一善業要從發心直至圓滿,即三業圓滿,即身業、語業、意業具足。從發心供養、口言供養、身行供養,圓滿這一善業。「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三、空有不二。

如果認為鮮花、衣服、飲食、卧具是實有,是邪見。如果認為佛、菩薩是不存在,是邪見;認為佛、菩薩是不可受用,也是邪見。鮮花、衣服、飲食、卧具並非實有,空無自性。佛、菩薩真實存在,不生不滅。佛菩薩具足一切,可受用一切供養。受用,並非只是人類以身體的形式受用。可以受用苦樂,而樂之中又分聖財所生樂和非聖財所生樂。「外有欲者,受用欲塵。聖慧命者,受用正法」。諸佛菩薩平等受用財法,於所得物,清凈無染受用,受用七聖財:信、戒、慚、愧、聞、舍、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