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直說:天無二主。但是似乎沒有給出過系統的解釋,更多的是意識形態的灌輸。所以想討論一下,為什麼只能有一個皇帝,這裡面有什麼深刻原因嗎?


我覺得,是家國同構的觀念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父為「家君」,君為「國父」

另外,百姓民智未開,對他們來說只要能生存,便是很好,不在乎皇帝是誰。

真正在意的時文人武將、宦官外戚、藩王世子


始於運氣,陷於賢才,終於事實

直接原因是大量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的存在。

其中,明智的帝王會為價值觀把關,宣揚唯一權威的正確性。包括但不限於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漢武帝董仲舒獨尊儒術及其後世不斷完善的利於統治的內核。

後來,隋文帝楊堅的科舉制更使得大量信念忠君愛國的儒生進入官僚階級。經過歷代洗腦,明清的帝王就屬於後人乘涼了,不需在這類價值觀上再去費心。

「多個大一統朝代的事實」與「只對帝王一人忠誠的理念」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去中心化主義者:惡性?)

起初誕生多個大一統朝代,可能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爆棚。

西周地盤過小,秦算是第一個統一中華核心區域的大帝國,而且還是郡縣制,高度集權,「以古非今」的言論啊書籍呀都要禁止,車同軌、書同文。這要感謝秦的戰鬥力、秦始皇李斯等人的才華,以及一些地理、氣溫、技術等等利好。

漢承秦制,以高祖劉邦的雄才大略為大一統郡縣制續了200年的命。王莽之後又一位天才劉秀為大漢續了200年。

三國時期士族開始擠壓皇權,東晉南北朝分裂了200年後,又有隋唐300年的統一。隋開始由於科舉制的創辦及後世的完善,皇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

五代十國亂了60年,宋統一後的300年,儘管地盤不夠大,卻也因為重文輕武再一次增加了皇帝的權威。其後的元明清更不用提,一直都是大一統的帝國維持了700年。

這裡面有英雄人傑的因素,也有地理、科技、民族、價值觀等等因素。在事實上形成了共計1700年的統一時代。南北朝200的分裂後,直到民國也有1400多年的統一年代了。事實上的統一,加上多位雄主能臣對價值觀的引導,使得皇權(包含唯一和統一的思想)在民間和士族根深蒂固。

綜上,我國的大一統思想,起始於運氣,維持於賢才,終結於事實(統一)。


那是因為統治階級給人灌輸那種思想。

你看歐洲人就覺得有很多國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神只有一個,這就是教會灌輸的思想。


謝邀!

皇帝這個稱號,本質上是對華夏民族全部傳統領土範圍(全天下)法理統治權的宣稱。皇帝稱號,是秦始皇在消滅了其餘六國、統一全天下之後才創立出來的。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獲得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個區域的統治權,再加上秦國,一共是七個區域的法理統治權,相當於兼有七個王位。在獲得七個國家的法理統治權之後才創立了「皇帝」頭銜,因此皇帝頭銜代表了對於秦地、韓地、魏地、趙地、楚地、燕地、齊地等地的法理統治權,是一個凌駕於七個諸侯王之上的頭銜,是七大區域的總君主。理論上,皇帝有權封子嗣、親戚或者臣下為秦王、韓王、趙王、魏王、楚王、燕王、齊王。事實上,這些頭銜在中國歷史中全部都存在過(比如李世民受封秦王,李元吉受封齊王,李世民的兒子李泰受封魏王)。因此總的來看,皇帝屬於秦地、韓地、魏地、趙地、楚地、燕地、齊地的總的法理統治者。只有全部控制這七個地區,皇帝頭銜的正統性才最高,政權合法性最強。

國外法理統治權的宣稱的事例,知友可以看沙皇的全稱:朕,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德羅維奇,天生的統治者,全俄羅斯的皇帝,莫斯科的、基輔的、弗拉基米爾的、諾夫哥羅德的皇帝和君主;阿斯特拉罕沙皇,波蘭沙皇,西伯利亞沙皇,赫爾松—塔夫里奇沙皇,喬治亞沙皇;普斯科夫國王,斯摩棱斯克大公,立陶宛大公,沃倫大公,波多利亞和芬蘭大公;愛斯特蘭王公,里夫蘭王公,庫爾蘭王公,比亞韋斯托克王公,科列拉王公,特維爾王公,尤戈爾王公,彼爾姆王公,維亞特卡王公,保加利亞王公;契爾尼哥夫、梁贊、波洛茨克、拉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焦爾斯克、烏多姆利亞、鄂畢多爾斯克、維貼布斯克、姆斯季斯拉夫利的君主、大公和所有北方的統治者;伊夫傑利、卡夫塔雷、卡巴爾達和亞美尼亞國王;切爾卡瑟和山民們的王公及繼承者。這裡在「全俄羅斯的皇帝」之後的語句,就是沙皇俄國宣稱的法理領土範圍。

在正常情況下,全天下應該只有一位皇帝,這樣天下就處於和平之中。而在全國未統一的時代,如南北朝、五代十國、明朝末年時期,會有幾位皇帝並存,各自控制天下一部分土地。數帝並存,而每個皇帝都擁有對於天下統治權的宣稱,出於統治法理和統治階層利益擴張的需要,每個皇帝(實際上是超級軍閥)都勢必有取得全天下領土的政治目標,並且藉此展開軍事行動(因為只有獲得全部的法理領土統治權,才能使王朝擁有最高的正統性)。其結果就是天下戰亂不斷,比如符堅和東晉的淝水之戰、南北朝劉宋的元嘉北伐,北宋的收復幽州、金國完顏亮的南侵、南宋的端平入洛等。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即使是安史之亂時安祿山自封的那個「大燕皇帝」,法理統治權也包括長安、洛陽、巴蜀乃至江南地區。在已經控制了兩京、關中、中原的條件下,如果再佔領江南,切斷唐朝的稅賦來源和後勤供應。那麼安祿山政權會控制全國大多數核心地區(當時天下核心地區:關中、中原、江南、巴蜀),正統性會上升,燕取代唐朝的可能性會大幅度增加,唐朝則會下降為只控制蜀地的地方性政權。因此安祿山才會派遣十餘萬大軍進攻睢陽以奪取江南,才引發了張巡死守睢陽的偉大壯舉。同樣的道理,唐肅宗也必須儘快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只有恢復對關中和中原地區這兩塊主要法理領土的控制,唐朝的正統性才能得以維持,唐肅宗的皇位才能真正穩固。

在天下分裂、數位皇帝並存的時代,人民很多死於頻繁的戰事(很多王朝末年、群雄並起的亂世都是天下人口減半,甚至十去七八),活著的人則承受難以想像的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徭役。因此較之於數帝並存時代,天下只有一個皇帝的時代,天下百姓的生存機會更大,經濟負擔更低,生活更為輕鬆自在。總的來說,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對於全天下百姓的生存和發展更為有利!


管仲在《管子·國蓄》一書中說:「利出於一孔,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那就是效率,古代是一個生產力極低的制度,這個極低指的不僅僅是種地的產出還有信息的傳遞,決策制定等一系列,所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就成為了最大也是唯一正確的路線。

有句話叫做蛇無頭不行,其實政府也是一樣,有道是千條溪流匯大海,假設沒有皇帝的位置,那麼一旦出現突發事情必然要找上司請示,可萬一請示到最上面產生意見分歧怎麼辦?聽誰的?美國就是最現實的例子,執政黨命令一下,野黨端著放大鏡給你找錯誤,放到現代還罷了,你要是古代那樣一個生產力各方面都很落後時代,那估計什麼都不用幹了(古代有一個詞叫黨爭其實有點符合題主的意思。)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說,術業有專攻,可以聽該領域的大牛說了算,可問題是河工,建築,海塘這些還可以找到我們所謂的大牛摩拜一下,那像主管官員升遷的吏部,御史言官怎麼定高下?而且即是技術性大牛,達到一個程度也是各有千秋水平差距不大,萬一超過了一個技術大牛,你聽誰的?就比如治河,一旦失敗就要牽扯無數人的生死榮辱,但凡第一負責人你能不讓人家當個河工皇帝?

就算讓你找出了一個最牛的技術大牛,當設立人力調動(工部),治河經費(戶部),官員配合(吏部),士兵調度(兵部),至少要動員四個部門聽誰的?就說經費,你說一千萬是不是真的就必須用一千萬?能不能打折?如果不能下次打仗兵部來個兩千萬怎麼辦?

相信題主看到這裡應該就明白了吧!政治體系其實是需要一個超越所有人之上位置,來做最後的判斷,所以皇帝的高標準基本都是明察秋毫(勢),從善如流(抑制),任用賢能(捨得)(其實三者得二就是名君,得三者寥寥無幾可能也就劉邦最符合標準)

不是人們要找個皇帝拜拜,而是權力體系自然而然會製造一個皇帝


這個分國家的

中國也不是從來如此,而是秦以後,才有的皇帝

西方自古就有民主文化,古雅典就是典型的全民民主城邦,當然奴隸不算人,排除在外。蘇格拉底就因為四處鼓吹君主制優與民主制,被雅典人民法院處死。

古羅馬共和國也是民主制,元老院類似今天的議會。

日本以前天皇掌過權,但史料不詳,也很難說當時的架構什麼樣,後來日本幕府七百多年,幕府將軍是諸侯共主,並不是皇帝!

說回中國,先秦時代,光輝燦爛,先秦流傳下了的神話,詩經,易經都是經典,還有百家爭鳴。

秦以後,皇帝出現,實行集權專職,要求所有人只能有一種思想,否則就是坑殺,文字獄,一直到清,黑暗得不得了。

皇帝這種玩意,害大於利。中國比較慘,從秦開始走了這麼個邪路,所以幾千年停滯,內卷。帶中國走上這條路的「功臣」商鞅和秦朝,一個被車裂滅九族,一個二世而亡,也算報應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