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来4月12日是英国正式脱欧的大日子,但还是又没有脱成。前些天欧盟27国领导人聚在一起,听两个大佬德国默克尔法国马克龙吵架,决定英国脱欧的新期限。默克尔说明年4月,马克龙说今年6月,吵到凌晨才给了一直眼巴巴守在门外的英国梅姨一个答案:那就今年10月31日好了,到期就滚吧。

  其实你看这个岛不列颠,它又长又扁。它跟欧洲大陆之间,只隔着一湾浅浅的英吉利海峡,两岸最近处只有34公里。但就是这样一条只有马拉松五分之四距离的狭窄海道,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变成了两千年来相爱相杀的一对怨偶:分久不一定合,但合久差不多一定脱。

  我国的炎帝黄帝蚩尤在玩三国杀的史前时代,不列颠岛上的原住民在玩石头。他们在如今伦敦西南方120公里开外,给后人修了一座不列颠岛旅游地标:如今每年全球有一百万人来看的巨石阵。目的是观测天文也好、举行祭祀也罢,科学家想不通的是:石头经测来自威尔士,但人口稀少的原住民既没有马也没有轮子,究竟是怎么把这些几十吨的黑又硬、长途快递300多公里的?

  到了公元前900年,来自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占据了这个岛,慢慢从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铁器时代。又过了差不多一千年,新的入侵者大驾光临了,就是正如日中天的罗马帝国。大杀四方的朱利乌斯·恺撒两次入侵不列颠,把这个岛变成了罗马的附庸国,更重要的是让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之间发生了贸易关系。

  但征服不彻底,就不算征服。公元40年,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汉光武帝刘秀正享受为君之乐,罗马皇帝卡里古拉出兵远征不列颠。但这位在历史上以黄暴闻名的老司机,在征战之际却开始突然思考起人生来。他的士兵刚到英吉利海峡,皇帝就命令他们稍息,放下武器去沙滩上捡贝壳吧。

  这又是一个让后世历史学家想破头的任性之举,如果说这次行军有什么积极意义,就是为下一次入侵确定了导航指的路是没错的。三年后,普劳提乌斯带领四支罗马军团分三批登陆,一举拿下不列颠,他自己也成了首任罗马驻不列颠总督。

  此时的罗马和东汉,东西两个大帝国已经通过丝绸之路而有所往来。不知道是不是从中国听说了长城的功能,反正公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同样为了防御北方蛮族进攻,也在不列颠岛上修筑了一条由石头和泥巴构成的防御工事,就是如今的“哈德良长城”。工事被刷上灰泥白粉,一出太阳方圆十公里都差不多能看到。

  这条长城是罗马帝国扩张的最北界,不列颠也就是横跨欧亚罗马大帝国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跟欧洲大陆你侬我侬、不分彼此。

  但世界上既没有坚挺不朽的城墙,也没有万岁通天的帝国。公元5世纪,当东晋偏安一隅摇摇欲坠之际,罗马帝国也已行将就木。公元407年,最后一批罗马军队撤出不列颠,准备去抵御不按常理出牌的北方蛮族日耳曼族——而终于没有挡住。公元476年,定都罗马的西罗马帝国灭亡。

  2

  罗马人一下课,习惯了受罗马保护的不列颠住民更是不堪一击。日耳曼族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轻而易举就占领了不列颠,此后才有了“英格兰”的称谓。英格兰的意思,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土地”。而岛上原来的凯尔特人,统统被新来的蛮族消灭同化掉了。凯尔特语也被新来者所说的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所取代,后者就是古英语。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的过程,几乎就是中国春秋战国的翻版。一开始有许多的小国家,后来经过兼并蚕食慢慢变成七个大国,再后来一个叫威塞克斯(Wessex)的王国脱颖而出,像秦国一样在公元927年统一了不列颠。而这一年在中国洛阳,一个名叫赵匡胤的婴儿刚刚出生。

  此时北欧的维京人,常常来侵犯英格兰,双方互有胜败。但最后还是维京人赢了。公元1013年,丹麦兼挪威国王斯韦恩击败了本土英王并取而代之,英格兰国王变成了北欧人。但丹麦王朝只维持了三十年,就又被本土的威塞克斯王朝复辟成功。

  但这次复辟也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仅仅过了二十来年,北宋的司马光正开始编写《资治通鉴》之时,来自欧洲大陆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威廉,率军度过海峡,彻底把威塞克斯王朝变成历史。诺曼底公国是当时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位置就在今天的法国诺曼底地区一带。

  诺曼人的征服完全改变了不列颠,英格兰从此更多地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古英语中开始夹杂大量法语词汇,比如法语libertée就变成了英语的liberty。然而更重大的利好消息就是,继罗马人、盎格鲁-萨克逊人和维京人之后,诺曼底人对不列颠的征服,居然是英格兰迄今为止经历的最后一次被占领。从公元1066年到现在,不列颠从未遭遇岛外的强敌入侵。

  这当然就是浅浅海峡带来的好处:天然的防御屏障既可以让英格兰介入对岸的事务,又不会让对岸的强邻对其产生直接威胁。再看看同时期的另一端:先是契丹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女真人走了蒙古人来、蒙古人走了满洲人来……满洲人还没走,英格兰人法国人日本人又来了。整个一千年,神州大地几乎随时欢迎你。

  3

  诺曼人称王的时候,英格兰在政治上是依附于对岸的。后来慢慢翅膀硬了,受对面大陆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少,越来越发展起自己一套独立的制度和理念来。

  公元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下限制王权的“大宪章”,成为英国不成文宪法的起源。又过了八十年,电影《勇敢的心》里镇压苏格兰起义的大反派“长腿”爱德华一世,确立了包含贵族、骑士和教士的议会制度。这些都是如今诸多政治制度的开端,也是英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公元1337年,安徽凤阳的朱重八小朋友年满九岁,还在为地主放牛。而英国和法国已经联手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拖泥带水的、断断续续的、看谁能撑到底的战争,全长一百一十六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法兰西王国的统治权,这也是英格兰跃跃欲试反攻大陆的试水之战。

  因为本来是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做了英格兰国王,所以英格兰在欧洲大陆本来是有不少领土的。结果经过一百年,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占领法国,反而偷鸡不着蚀把米,基本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原有领地。法国的圣女贞德在这场百年之战中被封神,而法国人也笑到了最后。

  等到1453年双方终于停战,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都已经开始、再过几十年哥伦布都要出海了。打了一百多年,最后一无所获,给英格兰最深切的教训就是:要以小岛为根据地往欧洲大陆扩张,难度堪比蛇吞象。

  从此英格兰开始走上“大陆均势”的政策之路:不再寄望于征服欧洲大陆,而是在积极介入欧陆事务的同时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不让一个强大的外敌构成威胁。简单地说就是合纵连横:对面大陆上谁最得意,就联合其他国家削他。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战略:把目光更多投向欧洲大陆之外,投向全球的星辰大海。

  而海上也不乏竞争对手。当时的世界第一海权强国,当属从美洲抢够了黄金白银的西班牙。万历十五年刚刚过完的公元1588年,西班牙派出150艘船组成的“无敌舰队”出征英格兰,意欲将潜在的海上劲敌扼杀在摇篮里。

  结果犹如赤壁之战的翻版,志得意满的西班牙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大败而归,不但没有击沉英格兰一艘军舰,反而损失了一百艘以上的军舰,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在海上跟英国竞争。

  人类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之际,英国海军抢占到的是千载难逢的先机,从此开始在美洲、非洲、亚洲四处开拓殖民地。一个小岛无法吞并欧洲大陆,却开始借海路之便扩张至整个地球。

  4

  1644年,崇祯在故宫后的煤山把头伸进了上吊的绳套。五年之后,英格兰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崇祯是最后一名为社稷而死的中国君王,查理一世却是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以国君身份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他的死成为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世界史的开篇,却没有阻碍英格兰的前进。

  1689年,韦小宝韦爵爷在欧亚大陆另一端跟罗刹国签《尼布楚条约》时,荷兰的威廉亲王凭借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谁做国王其实都一样,都要对外扩张。扩张的主要障碍并不来自于世界各地尚未开化的原住民,而来自于同样贪婪的竞争对手,比如老朋友法国。

  宗教革命之后英国支持新教,而法国仍以天主教为主。英法之间的对立从宗教领域扩大到经贸领域,为了争夺北美和亚洲的控制权而开战。从1689年到1815年,中国处于康雍乾盛世之际,英法却咬牙切齿地进行着第二次百年战争。英国的国旗米字旗、国歌《天佑吾王》和单词“爱国主义”(patriotism),全是在这一百年里出现的。

  尤其是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堪称世界大战的彩排,世界上的主要强国统统有份。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法国被迫把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退出在印度的争夺。只是因为战争耗资巨大,英国也把军火费转嫁到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头上,导致殖民地人民心怀不满,最终1776年在乔治·华盛顿的带领下发动独立战争,要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心有不甘的法国立刻与美国结盟,全心全意破坏英国在北美的一支独大——最终也成功帮助美国建国,把英国在北美的势力连根拔尽。可以说没有法国对英国的釜底抽薪,绝对没有美国的诞生。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法国支持美国自由独立,不但间接动摇了自己的专制皇权,而且因战争导致的债务危机直接给法国的财政挖了一个大坑,终于在1792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这一时期英国的敌人,主要就是海峡对面的法国;而法国的敌人,除了英国还有荷兰、奥地利和普鲁士一堆陆上近邻。英国直接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结盟,把法国至于腹背受敌的境地。然而万万没想到,法国出了个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这个人类历史上名列前茅的军事天才,把欧洲各国组织起来的反法同盟打得落花流水、割地求和。虽然英国积极参与并且踊跃参战,但要不是拿破仑头脑发热去攻打天寒地冻的俄国,可能也起不了什么关键作用。只是在决定拿破仑一生成败的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确确实实是最终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解决拿破仑之后,英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此时的英国不但是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源地,更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不列颠岛上的大英帝国控制了世界上22%的土地和20%的人口,殖民地覆盖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经度,无论何时太阳都会照耀在英属领土上,所以得名——

  日不落帝国。

  5

  一直以来,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威胁都来自法国,但自从法国无力争第一之后,英国也乐于做一点平衡格局、抑强扶弱的慈善。1853年,英国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了意欲东扩的俄国。1860年,英法联军不但烧掉了北京的圆明园,还直接导致慈禧垂帘听政,之后更暗中帮助清政府彻底灭掉了太平天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李鸿章正拆东补西、疲于奔命之际,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却通过普法战争造就了新兴的欧陆强国德国。德国因为抢殖民地参与得晚,于是在英法的原有势力范围内拼命扩张,这让一贯秉持“大陆均势”的英国嗅到了新的危险味道。本着联弱抑强的基本国策,英国开始联法抗德。

  1904年,英法在全球殖民地分割的问题上最终达成一致,形成协约联手对抗德国的崛起。十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虽然最终战胜了德国,但也是惨胜,反而让最后参战的美国捞足了便宜。

  战后英法主导的巴黎和会,在亚洲事务上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划给日本,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以及后来一系列党派的产生。在欧洲事务上,英国不愿法国一家独大,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于是得到了喘息机会又愤愤不平的德国,发现了一个名叫希特勒的青年。

  巴黎和会结束时早有有人预言,它不是一次战争的结束,只是另一场战争的萌芽。之后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百般纵容德国发展军备和纳粹上台,一心想让德国去跟苏联拼。英国首相张伯伦不是蠢人,他对纳粹的绥靖政策,不过是一切为了英国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

  然而英国最终搬起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39年二战爆发,希特勒没有像英国期待的那样举兵东进,反而朝英法联军潮水般猛扑过来。四十万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法国的敦刻尔克,离英国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

  如果希特勒贪功冒进一点,这四十万人不是被歼就是被俘,二战基本可以尘埃落定了。但就在德军装甲师势如破竹之际,最高统帅希特勒忽然如两千年前的卡里古拉附体,下令德军停止攻击、待命两天。

  就是这两天给了英法一线生机,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把英法军队运回英国本土。之后虽然德军恢复攻击,但天气突变导致效果不佳,最终造就了敦刻尔克奇迹:英军完美逃脱、法军只被俘4万。希特勒虽然制定过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但最终还是放弃,虽然障碍其实只有短短的几十公里海峡。

  五年以后,又被拿破仑附了身的希特勒在苏联遭遇惨败,美国主导的盟军开始计划从英国登陆欧洲,给德国以最后的打击。他们选定的登陆地,正是九百年前最后一批成功入侵者的出发地:诺曼底地区。太阳底下,本无新事。

  诺曼底登完陆,美国罗斯福、苏联斯大林、英国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三巨头会议,直接决定了战后的世界格局。既给中东地区埋下了今后数十年争战不休的根源,也彻底改变了远东地区。一国一家的命运改变从天到地,都是拜雅尔塔所赐。

  6

  一部世界近代史,主要就是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近代史,也是全球化的演进史。而自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直接改变全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屡见不鲜。英国与对岸欧亚大陆的纠葛,两千年来更是早已难理难清。

  一直以来,英国因为与欧亚大陆保持几十公里的海峡距离,既可隔山观虎斗,看法国德国俄国拼个你死我活;也可随时加入,在欧洲的利益格局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海峡避免了强敌的方便入侵,也在地理上形成了英格兰习惯独立的传统。

  19世纪末,英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形成文字就是“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不主动积极干预欧洲大陆事务。而丘吉尔在《第二次大战回忆录》中更是说得明白:“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

  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统治,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威胁自己的强权——将近一千年来英国都是相同的政策。英国通过扶弱抑强、孤立、干涉、分而治之等多种手段,竭力维持着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拼命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只是形势发展、不由人算,两百年来欧洲大陆法、德、俄每一个大国崛起,英国都要焦头烂额一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终于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了。地理上几十公里的海峡分割优势,在美国左拥太平洋右抱大西洋、独处一个大陆的优势前简直不值一提。

  二战之后的1973年,德法主导下的欧共体成立,英国犹豫了一下还是加入了,也标志着“大陆均势”政策的暂告一段落。1993年欧共体升级为欧盟,英国也没有拒绝—— 而且保留了诸多特权,例如仍然使用英镑而非欧元、不加入申根协定等。

  就算如今英国公投要脱欧,其实也是一直以来的传统——英国加入欧共体还不到半个世纪,而保持独立的时间就算从英法第一次百年战争结束的1453年算起,也差不多将近六百年。以前虽然也常常跟国家结盟,却从来没有像全球化的今天、欧盟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样紧密。

  无论将来如何,如今的人类世界格局,又浅又短的英吉利海峡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海峡的遮蔽,英格兰会难以避免地被每一个强国垂涎三尺,也早就在不间断的战火中一次一次被重建。没有相当的独立传统,就没有对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看重,就未必有后来持续至今的各种制度。虽然如今世界上的超级强国是美国,但一路走来一路看确定无疑:跟欧洲大陆一水之隔的英国,塑造了人类当下的大格局和模样——虽然总是跟对面大陆合的时候少、脱的时候多。

  所以当上帝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之后,有天使过来请示:主啊主啊,怎么安排人类将来的命运呢?

  上帝看都懒得看,在他创造的世界上随手一划,“安排了。”

  现在看,这一划正是英吉利海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