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走进新店文史馆,首先迎接您的是,服务台亲切的馆员与值班志工,接著进入各种不同主题ˋ各有特色的展示空间,如地理环境区、河运与灌溉区、平埔族与泰雅族区、传统生活展演区、聚落发展与信仰区….等等,悠游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进入时光隧道,进入那些年代的常民生活。丰富的文物馆藏中,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下列这些小小的、旧旧的,不起眼却非常有趣的展品?!

 

(一)鱼罩

    平埔族与泰雅族区的角落,因有大型签文的柜子挡住,容易被忽略而走过错过。它是一个竹编漏斗型中间空心的渔具,解说牌上写著「鱼罩」,那鱼罩又是做什么的呢?您见过吗?据收藏此文物的温振华教授表示:「此鱼罩可能是原住民捕鱼器具的一种,在阿美族里有看过。以前的平埔族也可能有。清朝时期的平埔族,其生活型态为渔猎与烧耕的部落社会,因此也可能有这样的捕鱼器具,空心的鱼罩是徒手捉鱼时用的。」

 

    还想像不出如何使用吗?没关系,在它旁边的墙上,挂著几幅描述原住民生活方式的图,正好就有一幅画,正有人使用鱼罩在抓鱼呢!看了之后,不禁令人莞尔一笑!走过却错过这个构造简单「鱼罩」的朋友们,欢迎来找找看!

 

 

(二)捕虾笼

    早期渡过黑水沟来台的移民,要先「顾腹肚」,必先辟地为田,以农起家,有溪水贯穿的新店地区当然也不例外!自1765年大坪林圳通水灌溉,逐渐水田遍布,农业欣欣向荣,生活逐渐安定,农闲之余,居民也会到河川捕鱼,尤其溪流沿岸形成的聚落,如湾潭、直潭….等聚落,居民个个是水中蛟龙,一身功夫。当地耆老接受访谈,说起溪中鱼虾,无不竖起大姆指夸赞,一大片毛蟹盘据溪中大石、香鱼、苦花、鲈鳗肥滋滋,静置虾笼于溪中,隔天大虾小虾收不完….

 

    就在鱼罩附近有一小小的,用竹蔑编成竹筒般的捕虾笼,底部篓口编成开口朝内,且逐渐缩小,仔细观其内处有特殊设计,鱼虾进去容易,出来不易。笼子上方另有一出口,用一三角形盖子盖住,打开盖子,即可轻易倒出收获。

    溪流中捕虾,将炒香的米糠团或诱饵放在里面,开口朝下游,稳固地夹在石缝或将它用重物压在水底,让诱饵的香味随波飘散,虾就会逆游进入虾笼,通常是晚上放虾笼,隔天早上收取。今日竹编捕虾笼已被轻巧的塑胶制品取代!找到了吗?!如想看捕虾笼内的机密,记得喔,请志工帮忙,切勿自己动手!

 

(三)陶壶

 

    就在捕虾笼附近,看似粗大的陶壶展示品,那是排湾族三宝之一的陶壶!

排湾三宝,指的是陶壶、琉璃珠及青铜刀,是贵族阶级里视为无上珍贵的宝物,头目家中嫁娶聘礼,必有此三宝为媒介。

 

    「陶壸」是传说中排湾族始祖出生或孵化的地方,更视其为珍品,因为族人对于陶壶的尊崇,衍生许多神话传说,甚至将陶壶人格化,视为一种神圣的灵物,部落拥有陶壶的数量多寡和品质的好坏,可决定一个部落的兴衰,也是象征头目、贵族的财富与地位。他们也深信,死去的祖先来到人间时,其灵魂是居住于陶壶里面,故也将之视为祖灵般的崇拜。此展示品由新店文物收藏家收藏捐赠,虽和新店的文物史无关,但可趁此了解,不同的图案所代表的意义!

 

    相传的排湾神话,百步蛇在陶壸里孵了一个蛋,陶壸放置祖灵柱旁,东方的第一道阳光,每天由石板屋上的天窗,直射祖灵柱及陶壸,受太阳光的照射,陶壸渐渐长大,犹如妈妈怀胎十月,终于分制,诞生了一名男婴。族人视他为宝,长大后被族人尊称为部落之领袖。因此百步蛇、陶壸、太阳都是部落领袖之象征。

 

    陶壶归纳有三种,壶身通常以蛇形纹、人形纹、太阳纹,三种纹样配合使用:

 

 

(一)公壶:壶上的纹样常见有百步蛇的纹样。蛇身卷曲,形状有如算盘的珠子,呈菱形。其纹样为所有陶壶中最精致而多样的。

图注:百步蛇,蛇身卷曲,纹样呈菱形状。

(二)母壶:壶上的纹样为太阳纹,壶身有乳丁状隆起特点。

(三)阴阳壶:同时具有公壶与母壶的特征,即百步蛇纹和乳丁状凸出物。是陶壸中最尊贵的,更是部落领袖子女联姻时重要的聘礼,外人不得随意触摸

图注:1. 蛇纹 、2.太阳纹、 3.乳丁纹

馆里陶壶展示品共有四件,不是只有在捕虾笼旁的一个,而且是三种陶壶都有喔!!它是分开在不同展区,有兴趣,欢迎来馆里寻「排湾三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