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公号「我们审片」 的影评人泡椒,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现供职于媒体。

《爱乐之城》过誉了吗?有人说它全都是套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事实真的如此吗?

毫无疑问,它是一部经典构思的电影,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人喊闷是正常的——男女主角之外,连个情敌都没有,太不戏剧化了,不但没有三角恋、没有反派,就连一个像样的配角都没有(爱情片里配角通常承担起更多喜剧戏份),光剩下两人叨叨了,而这两人的爱情,情节依然几乎都是套路:从意外邂逅到相恋,到分离、重逢、再重逢,典型的模式,就连干扰男女主角在一起的元素,都显得那么套路,两人频繁的纠缠,都在意料之中,无非就是吵架啦分歧啦。另外,男主塞巴斯汀过于完美,除了急躁之外没什么大毛病,女主角米亚比他更完美。

太简单了,一部短片可以这么干,但这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人质疑它单薄、俗套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另外,对于那些睡眠不足的观众,它缺乏振奋人心的大招,或者说,娱乐观众最爱的「场面」——虽然现在片中呈现的浪漫化歌舞,蒙太奇技巧之娴熟、情绪渲染之到位,声画关系之丰富,简直是教科书级别。正如开场曲给予了男女主角平行的展示,剩余的情节里也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包括两人各自的生活,两次放鸽子,两次酒吧相遇,很多平行的结构非常美妙,足以成为蒙太奇技巧教科书。

但是,在耳朵不敏感的人看来,它的吸引力还是不如《极限特工》的丛林滑板秀来得过瘾。何况,相比第一个小时的欢快,电影的第二个小时里,情绪是忧郁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听塞巴斯汀在码头低声吟唱一首《繁星之城》。

当然,不同的电影类型,不能这么横向比较,但《爱乐之城》作为爱情片,连配角都不给一个,比如女主的室友,后来就消失了,男主的姐姐戏份也很少。通常这类配角支线会带来很多欢乐,叙事上也能意外推动主角的行动,但《爱乐之城》偏就不这么干,而是往小众的方向走去,比如,电影并没有给予男女主角明显的追求目标,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同情他们。他们一个想通过不断的面试成为真正的演员,一个想通过演出坚持严肃的爵士音乐——这算吗?放弃这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尤其在成功学盛行的中国,这样理想主义的追求更不会被广泛理解——巡回演出赚大钱不是更好吗?上杂志封面当摇滚明星不是更好吗?当然,设置这种艺术青年的身份有更深远的考虑,下面会讲到。

《爱乐之城》的主角太小情小爱、太关注自我了吗?以往奥斯卡级别的影片,不是深刻人性,就是文以载道,《聚焦》、《老无所依》、《百万美元宝贝》、《美国丽人》、《辛德勒的名单》。相比苦大仇深的上述电影,《爱乐之城》男女主角简直就是活在温室里,他们遭受的最大的磨难,就是失恋或者离艺术梦想越来越远而已,有什么资格要死要活?

男女主角为什么设置成艺术青年?还记得男主的一句台词「我们在电影中见吧」?电影、音乐对一个人的影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就像塞巴斯汀影响了米亚,让她喜欢上爵士一样,就像巴黎阿姨的热情感染了米亚,他们得以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在长达30分钟的结局部分,在一个平行世界,他们的爱情和理想永远存在在那个艺术世界里,一切都那么完美而浪漫。而这个幻想中的美好结局,实际上在天文台两人星空共舞时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当时已经融入了电影/幻想。现实很苦涩,我们需要幻想。虽然现实中不能在一起,但是,我会在电影里永远爱你。

怎样在当下的电影中重现电影遗产的伟大馈赠?这部貌似讲爱情、讲互相支持追求理想的电影,实际上在更深一层讲的是艺术本身的精神力量,导演不仅仅是借爵士乐去诉说歌舞片该有什么样的未来这么简单(他也没有给出一个传统爱情歌舞片的大团圆结局,那样太天真),不仅仅是模拟了宽银幕格式、向经典歌舞片致敬这么简单,而是收集了各种经典的碎片,凑成了这部影片,不仅是展示他所受到的影响,而且同时证明了电影和音乐如何给人以最大的情感安慰、最大的治愈,因为美好与传统从来都没有消逝。这就远远超越一部爱情片的范畴了。你还觉得内外兼修的《爱乐之城》太套路吗?


《爱乐之城》14项奥斯卡提名,追平《泰坦尼克号》。有看过一张海报,说时隔20时年,再一次用爱情感动世界。但是无论是从场面控制,故事情节,还是人性刻画来说,《爱乐之城》都是无法与《泰坦尼克号》相提并论的。只能说被拔的这么高,不是它本身有多好,而是对手并不强。

相对于《爱乐之城》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演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卡西·阿弗莱克将故事中男主角个人的痛苦,无法原谅自己,不能或不想走出回忆这种心理刻画的非常深动。


电影《爱乐之城》作为一部小新鲜文艺片和歌舞片的结合体,叙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理性的故事。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经过愿望结合在一同,最终也由于愿望而分手,不是什么大快人心的结局,如果情侣要去观影,要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才能够。

影片非常奇妙地规划了男女主人公的愿望,一个爱演戏,一个爱音乐,两者都有大材小用的阅历,都有愿望可是穷途末路的伤感,两人在人生的低潮期相遇,经过音乐和舞蹈进行深层次的沟通,而且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看两个风趣的人谈恋爱还真是一种享用,由于你能从其间学到许多能够和另一半一同时做的工作,也能从这部片子中看到另一半的心理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而且这部片子在第一次高潮的时期非常的甜美,对于小情侣而言,影片到这里仍是非常的友爱和令人沉迷。

可是到了后半期,对立和抵触逐渐闪现。随著时刻的流逝,男主发现女主的家人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持怀疑态度,而男主为了维持自己在这段豪情中的自负,挑选了抛弃坚持自己一直在坚持的爵士乐,转而走向了盛行爵士乐。而女主角在发现这一点今后与男主角渐生缝隙。而尔后女主角在工作上一蹶不振,导致她的自负心再三受挫,在失望之际挑选了和男主角分手。

影片的最终,男女主角在工作上都大获成功,都完成了自己开始的抱负,但是伴随著抱负完成的是身边那个人现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伴侣。

这个忧伤的结局通知我们,坚持了自己的初心,未必就能得到最完美的成果。望爱惜身边人。


特意去看了下用看完写的一段话表述:

今天抽空看了部年前就有人推荐的电影—「爱乐之城」。 音乐爱情剧,确实需要用心去聆听和观看。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梦想和现实的电影!

引用一个影评人的话:「」 两个经历现实磨练的人,怀揣梦想,相恋于春、热恋于夏,隔阂于秋,离别于冬!正所谓人生四季,聚散终有时!虽然在在逆境中互相温暖,却为了追梦相忘于江湖,一句「我爱你」 竟成为永别之语。面对现实,有朝一日再次的不期而遇时, 即使功成名就时,曲终人散,也只能相视一笑,笑中带泪,五味杂陈。人生没有如果,曾经的美好只能尘封于梦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间不可能回头!「」

写得很好的一段评论,道出了电影的精髓,梦想、情感、现实,在音乐冲突中升华,纠缠,选择,分离! 电影以五年相遇,验证了一句话:今天的生活,来源于五年前的选择;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五年后的生活!

多少人都是怀揣梦想,爱上梦想,却选择了现实,嫁给了现实,铸就的就只有美好的回忆和「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的遗憾! 互相懂得对方,却又不能在一起,这何尝不是爱的最高境界! 汝若安好,便是明天……。


以上是当天看完影片的总体感触,还不包括对影片音乐、摄影、剧情等细节……

影评写完!抽离电影,生活继续……


确实,现在似乎就是看拿几个。

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估计问题不大,最佳歌曲和最佳配乐估计也能打败Try Everything。道具、摄影、戏服估计也八九不离十吧。影后,我看好Emma。影帝虽然有提名,但是我真心喜欢Denzel。

大概就是这几个吧,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的,但是手头没有资历,凭感觉说说。


哈哈哈,其实,在之前没有怎么注意到这部电影的,尽管它获得那么多的奖,确实,我看了一下网上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看法,有人就明确表示,不懂为什么会被捧的那么高,有些网友就明确说他们无法欣赏那么高的艺术境界,他们看不懂那部电影,当然,这也是挺正常的吧。当然,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值得我们观看,这部电影很棒之类的话。当然,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确实是挺不错的,起码它拍的很好,我不是专业的电影鉴赏者,但是我,觉得它确实不错。但是,至于它获得了十几个奖我认为它是捧得有点高了,起码我个人觉得是这样。。。。


谢谢邀请,就题材来说,我觉得可能性不小,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看过这部片子,奥斯卡终归还是美国的一个电影奖项,所以在评判方面有很深的美国印记,奥斯卡并不像戛纳和柏林电影节那样评选的更小众和更文艺,基本上奥斯卡获奖的影片还是注重商业和文艺的结合,获奖电影大多还是宣扬普世价值的影片多一点。


奥斯卡有奥斯卡的标准。如果了解投票人的构成,也了解歌舞片在好莱坞历史中的地位、在美国白人文化中的地位,应该就会觉得《爱乐之城》得到的诸多提名是顺理成章。我自己不爱看歌舞片,但《爱乐之城》的确能愉快地看完,可见它对其他文化背景的观众同样是足够友好的。


在看《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前,我可能不会觉得,《爱乐之城》舞蹈好看,歌曲好听,影片致敬怀旧很动人,展现了电影造梦的魔力,我很喜欢!可以说爱乐之城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电影本身的魅力,影片在各个方面做得都不足够出色,但很讨巧,讲述动人的爱情,观众很容易喜欢…但《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我更喜欢的那种电影,真正动人的电影,我非常希望它能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so,我确实觉得它被捧得过高了


这部电影的争议性蛮大,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今年是奥斯卡小年,所以是有拔高之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