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尸般的成人生活与珍贵的童真闪光交错,世界主用不屑的目光一瞥,梦幻乐园就在近旁。

电影最具有魔力的地方就是时空的渐进。现实和虚拟,或近,或远,或长,或短。

《弗罗里达乐园》擅用远距,全景展现人物在空间中的行动。著重在孩子们结队出行玩耍时惯用。假若说真切的客观需要用远距来凝视,那《弗罗里达乐园》中的置景便让人倍觉失真。

那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是紫色,粉色,蓝色相交互,是激情与疲惫相裹挟,成就儿童梦幻的纯真。

「孩子们懂什么呢?」

「他们拥有最敏感的神经,最放肆的反应,同样具备超成人的感知。」

「她们未必就不懂,而只是以她们自己的世界观去解构掉了。」

以父为名,旅馆的经理大叔像极了父亲身份,可他却又做不好父亲。

以母为名,肥胖大妈像极了职业妈妈,可她却是孩子外婆。

以年轻人为名,哈莉像极一个游手好闲、放纵不羁的社会青年,可她却是能让孩子开心的母亲。

太多的身份矛盾,太多的印象认同,人很难活在这世上。

影片中,「年轻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哈莉的视点看去,他的生活混沌,但又无限扩张出一种生命力。她俨然是一个月光族,也同样是一个自在的年轻母亲。这样的一个家庭组成单位,恰恰组成了一个家,而这个家里面偏偏少了父亲,但依旧在难以想像的状态中得以支撑。我们能去苛责一位母亲吗?或者为她的失度行为感到可耻吗?当然不会,自私、羞愧、悔悟的不该是她,而是伤害过这对母女,并抱有恶意的人。因为在影片中这种艰难是一种曲张性的,虚构化的,所以你才会认为这样的立场太过于违和现实,是在为吸毒女,为从事性工作的少女,为不重视孩子成长环境的母亲说尽好话。可反过来想,这是一部以关注儿童向度的电影,一切以孩子的视角为准。

「她开心的与别人共同舔食冰淇淋。」

「她开心的对老鲍比谈笑。」

「她开心的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他不开心的与男孩告别。」

「最终她惊恐的逃进了迪士尼乐园。」

换个角度说,在哪些时刻,小女孩不会笑呢?

从她懂得这个世界有对、错开始。(烧掉房子。)

从她见到母亲的客人开始。

从她得知她会被带到另一个家庭开始。

她认知到这个世界的灰暗,并在那一刻,舍弃了笑容。她不开心。

正如影片中除去孩童线后,大部分成人都是有选择的,而哈莉只能顺势而为。

哈莉母女的生活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流浪状态,除却她所依赖的旅馆住房之外,她一无所有。可是在这种状态下,她们又未必不开心。选择部分体现在:斯库提母子选择了与哈莉断交。鲍比选择了庇护哈莉母女。简希外婆处于游离的边缘也选择了与哈莉建立起友谊。她们均建立起了剧目式的人物个人选择,哈莉呢?毫无建树,至少在社会语境下,这样人毫无作为,并被社会称作异类。是一种流浪的状态,失序化的生活贯穿了全片,迫使她在落点时用了一句:「FUCK!」完美发泄,只因她独自撑起了生活的全部。

小女孩儿最后逃离到了迪士尼乐园,那个充满色彩与童趣梦幻感浓厚的地方。而另一面强装出的斑斓世界,又是怎样呢?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