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一圈儿知乎,emmm……突然觉得按某些问题的想法,我喜欢的很多书都有一个相对不那么正确的三观,而我又觉得,那是文学性很强,作品,参考《穆斯林的葬礼》


首先你问「一定要」那答案肯定是显然的,不一定。你自己也知道答案会是这样。


就拿《穆斯林的葬礼》而言,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倒胃口,所以只看了一半。但我拿它最受争议的爱情主题来举个例子。

假设,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的思考仅限于他自己,淳朴、自私;第二种人的思考不仅限于他自己,随时可以代入其他人的视角,甚至站在整个社会的视角上看问题,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三观。

显然,通俗的文学作品就瞄准了第一类人,比如我们看网文,代入主角,跟他一起过关斩将劈波斩浪,一路飞黄腾达名利双收,固然爽得很。第一类人喜欢的爱情故事自然是才子佳人,主角战胜拦路宵小抱得美人归(这种行为最好还要有道德的支持,比如主角和美人早有婚约,但美人被宵小抢亲了),美人最好是才貌俱佳,纯洁无暇的,最好主角还能左拥右抱,脚踩好几条船。这种作品三观可正可不正,三观正的话读者能获得正义的快感,不正的话则是叛逆的快感。

而对于第二类人而言,通俗的作品大多只是一伙人打败了另一伙人,并没有解决第二类人在意的,生活中某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现实生活并不是一个主角和一群配角的一场戏。每个人都是主角,有谁天生就该打败谁吗?上文中的主角一个人把美女全都抢走了,不就多了一大堆可怜的单身汉?拦路宵小真就罪无可恕?有必要把拦路宵小塑造的这么不堪吗?这种人物真实吗?

于是,第二类人写出了一些不一样的爱情故事,比如《巴黎圣母院》中,谁才配得上艾丝美拉达,是金玉其外的卫队长还是畸形的敲钟人?为什么不美化卫队长,写个通俗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又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当过去的爱人天各一方,暮年才有机会重逢时,是怕丢脸的保持距离,还是在邮轮上挂起霍乱旗,永远的避开世人的诋毁,在河上做永远的漂泊?为什么要让这对情人被拆散,不能让他们年轻时就顺利结婚吗?还有《百年孤独》中的嫉妒、毒杀、疯狂和拒绝道歉,为什么不让丽贝塔和阿妈兰妲和解,尽弃前嫌?诸如此类……

这种作品如果有高度的话,一般或多或少都是三观不正的。因为如果社会上通行的三观就能对小说中的问题做出评价,那没有必要为此写一本书,写一个故事。要越过三观,找出三观夹缝中的两难和自相矛盾。故事只能用来乞求赞同和怜悯,无法真正的说服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失效,无计可施的表现。当然,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正确的、天经地义的三观本身成了一种笑话或是遮羞布,会有作品来强调一些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

总之,第一类作品中展现的是简化后的自私的生活,回避了,隐藏了许多让读者迷茫的问题,而第二类作品没有这样回避,而是公平的展现了所有人物,主角和他的敌人。我觉得第二类作品基本上都是高于第一类的,那些能流传很多年的作品基本都会是第二类,因为几百年的时间都不足以解决第二类作品中的矛盾和问题。

不过如果要细分的话,世上不止这两种人,作品也不能纯粹的分成这两类,但我想这样举个例子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要建立在普遍正确的三观上。话说你觉得《穆斯林的葬礼》算第一类还是第二类呢?


好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要建立在普遍正确的三观上。

但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要。


什么三观,什么道德,太狭隘了。文学应该挺宽泛的,好的文学就更宽泛了。

只要是人能做出来的事儿,产生出来的感情,研究一下都叫文学。好不好就不知道了。

三观不正的人可以不是人,但是三观不正的书,不一定不是一本好书。


我觉得不。

只是作家有义务引领生灵走向光明,但不是好的文学作品有必要远离黑暗。


不请自来

回答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知道文学作品是做什么的,这是百度的回答

文学作品(literature,literary works),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什么永久和普遍兴趣呢?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情感,倘若未来人不在是人了,那么文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很明显,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对文字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于世界的观念的作品。

以此推知。倘若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普遍觉得正确的三观上,那么这就不算是一部文学作品了,那就只是一部文字作品了。假若有99个人爱吃苹果,一个人爱吃葡萄,那么这一个爱吃苹果的就要去迎合那99人去吃葡萄吗?作家也是,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尽相同,而现在普遍觉得正确的三观就像是那99个爱吃苹果的人,作为一名作家难道要去迎合它吗?当然有一些作家会去,但他们的作品还能称地上是作品吗?那就是带有「非己」的目的去写作了,为了迎合他人去写作,这又怎能会写出优秀的作品,让不爱吃葡萄的人去吃葡萄他又怎会说葡萄甜呢?

题主为什么要参考《穆斯林的葬礼》呢,我都后悔买了这本书,这是我看过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中文学性最低的一本作品,感觉少数民族得文学奖都有加分似的。


首先,普遍正确的三观是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真正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往往是与当时的普世价值观不和的。

其次,还有很多经典文学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至今还没能被如今的主流价值所认可,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其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可见,艺术性和价值观是分离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