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一圈兒知乎,emmm……突然覺得按某些問題的想法,我喜歡的很多書都有一個相對不那麼正確的三觀,而我又覺得,那是文學性很強,作品,參考《穆斯林的葬禮》


首先你問「一定要」那答案肯定是顯然的,不一定。你自己也知道答案會是這樣。


就拿《穆斯林的葬禮》而言,這本書對我來說有點倒胃口,所以只看了一半。但我拿它最受爭議的愛情主題來舉個例子。

假設,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的思考僅限於他自己,淳樸、自私;第二種人的思考不僅限於他自己,隨時可以代入其他人的視角,甚至站在整個社會的視角上看問題,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三觀。

顯然,通俗的文學作品就瞄準了第一類人,比如我們看網文,代入主角,跟他一起過關斬將劈波斬浪,一路飛黃騰達名利雙收,固然爽得很。第一類人喜歡的愛情故事自然是才子佳人,主角戰勝攔路宵小抱得美人歸(這種行為最好還要有道德的支持,比如主角和美人早有婚約,但美人被宵小搶親了),美人最好是才貌俱佳,純潔無暇的,最好主角還能左擁右抱,腳踩好幾條船。這種作品三觀可正可不正,三觀正的話讀者能獲得正義的快感,不正的話則是叛逆的快感。

而對於第二類人而言,通俗的作品大多只是一伙人打敗了另一伙人,並沒有解決第二類人在意的,生活中某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現實生活並不是一個主角和一群配角的一場戲。每個人都是主角,有誰天生就該打敗誰嗎?上文中的主角一個人把美女全都搶走了,不就多了一大堆可憐的單身漢?攔路宵小真就罪無可恕?有必要把攔路宵小塑造的這麼不堪嗎?這種人物真實嗎?

於是,第二類人寫出了一些不一樣的愛情故事,比如《巴黎聖母院》中,誰才配得上艾絲美拉達,是金玉其外的衛隊長還是畸形的敲鐘人?為什麼不美化衛隊長,寫個通俗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又比如《霍亂時期的愛情》,當過去的愛人天各一方,暮年才有機會重逢時,是怕丟臉的保持距離,還是在郵輪上掛起霍亂旗,永遠的避開世人的詆毀,在河上做永遠的漂泊?為什麼要讓這對情人被拆散,不能讓他們年輕時就順利結婚嗎?還有《百年孤獨》中的嫉妒、毒殺、瘋狂和拒絕道歉,為什麼不讓麗貝塔和阿媽蘭妲和解,盡棄前嫌?諸如此類……

這種作品如果有高度的話,一般或多或少都是三觀不正的。因為如果社會上通行的三觀就能對小說中的問題做出評價,那沒有必要為此寫一本書,寫一個故事。要越過三觀,找出三觀夾縫中的兩難和自相矛盾。故事只能用來乞求贊同和憐憫,無法真正的說服讀者,這本身就是一種邏輯失效,無計可施的表現。當然,也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當正確的、天經地義的三觀本身成了一種笑話或是遮羞布,會有作品來強調一些三歲小孩都懂的道理。

總之,第一類作品中展現的是簡化後的自私的生活,迴避了,隱藏了許多讓讀者迷茫的問題,而第二類作品沒有這樣迴避,而是公平的展現了所有人物,主角和他的敵人。我覺得第二類作品基本上都是高於第一類的,那些能流傳很多年的作品基本都會是第二類,因為幾百年的時間都不足以解決第二類作品中的矛盾和問題。

不過如果要細分的話,世上不止這兩種人,作品也不能純粹的分成這兩類,但我想這樣舉個例子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我認為好的文學作品不一定要建立在普遍正確的三觀上。話說你覺得《穆斯林的葬禮》算第一類還是第二類呢?


好的文學作品不一定要建立在普遍正確的三觀上。

但偉大的文學作品一定要。


什麼三觀,什麼道德,太狹隘了。文學應該挺寬泛的,好的文學就更寬泛了。

只要是人能做出來的事兒,產生出來的感情,研究一下都叫文學。好不好就不知道了。

三觀不正的人可以不是人,但是三觀不正的書,不一定不是一本好書。


我覺得不。

只是作家有義務引領生靈走向光明,但不是好的文學作品有必要遠離黑暗。


不請自來

回答你這個問題,咱們得先知道文學作品是做什麼的,這是百度的回答

文學作品(literature,literary works),指散文或詩歌或小說或戲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達優美並表現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作品以語言為工具,以各種文學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享受的著作。

什麼永久和普遍興趣呢?簡而言之就是人的情感,倘若未來人不在是人了,那麼文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很明顯,文學作品是作者通過對文字進行藝術性的加工來反映社會生活,傳遞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於世界的觀念的作品。

以此推知。倘若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要建立在一個普遍覺得正確的三觀上,那麼這就不算是一部文學作品了,那就只是一部文字作品了。假若有99個人愛吃蘋果,一個人愛吃葡萄,那麼這一個愛吃蘋果的就要去迎合那99人去吃葡萄嗎?作家也是,每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不盡相同,而現在普遍覺得正確的三觀就像是那99個愛吃蘋果的人,作為一名作家難道要去迎合它嗎?當然有一些作家會去,但他們的作品還能稱地上是作品嗎?那就是帶有「非己」的目的去寫作了,為了迎合他人去寫作,這又怎能會寫出優秀的作品,讓不愛吃葡萄的人去吃葡萄他又怎會說葡萄甜呢?

題主為什麼要參考《穆斯林的葬禮》呢,我都後悔買了這本書,這是我看過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中文學性最低的一本作品,感覺少數民族得文學獎都有加分似的。


首先,普遍正確的三觀是有時間和地域限制的。真正流傳下來的文學經典,往往是與當時的普世價值觀不和的。

其次,還有很多經典文學傳遞出來的價值觀至今還沒能被如今的主流價值所認可,但這一點兒也不影響其文學價值與社會價值。

可見,藝術性和價值觀是分離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