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鸦认为爵士乐是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最为明确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如果说爵士乐还是如此的「高大上」的话所有的现代音乐甚至包括流行音乐那都属于「看热闹」般的浅显感官愉悦罢了。

区别于古典音乐,爵士音乐将自由和即兴以及更多的思想性的内容赋予给了音乐形式本身。将代表草根和原始的黑人音乐与代表精英和高雅的白人音乐彻底在一种音乐风格中做到了水乳交融般地结合。

一般的共识是Jazz最早起源风靡于十九世纪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与黑人『拉格太姆』咖啡馆音乐不无关系。注重节奏变化和独特的2/4节拍以及轻松的切分音特点赋予了情感上欢快自由之表达。

即兴是爵士乐的灵魂,不识谱的黑人完全依靠本能灵感与乐队之间的默契在音乐中抒发自由挥洒的情感,背后是沉甸甸的生命哲思。

节奏是有效统一的功能圈,欢快而又稳定规律的节奏贯穿始终,任何复杂的切分音与和声变化都不由自主找到了有迹可循的指挥。

热烈而变化丰富的铜管乐结合时而粗犷嘶哑、时而柔美颤音的人声渲染出情绪上挥洒自由的音乐风格。

爵士乐是高度综合的音乐风格,强调自由的同时又必须要具备高度协调统一的音乐素质。体现了极具表现力的舞台效果,结合灯光视觉和摇曳的舞蹈即能登堂入室亦可酒吧摇摆。

这种音乐表演形式能够结合商业模式迅速普世推广,几乎影响了以后所有的流行音乐风格和样式。关于爵士昏鸦就浅显地介绍到这里吧,喜欢艺术的朋友们别忘记点赞和关注哦,昏鸦飞掠而去,回见喽。


(声明:文章非原创!文后有出处)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出生于1931年,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保护黑人种族优良传统,弘扬黑人传统文化,她一生都在致力于反对性别歧视,追求妇女解放。

她的第六部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的即兴叙述及对历史时刻的回复,以爵士乐张扬的自我表现和群体性,力图找到抵制白人文化的有效策略,找回黑人民族和个体的自我完整性。小说展现了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视野。

《爵士乐》的故事背景是1926 年的哈莱姆,这一时期正盛行「哈莱姆文艺复兴」和「新黑人」运动提出的黑人重新界定自我身份这一新理念。

《爵士乐》一开头就呈现给读者一个疯狂怪诞的景象。在被乔枪杀的黑人姑娘多卡丝的葬礼上, 乔的妻子维丽特试图用刀毁坏已死的多卡丝的面孔, 她被赶了出去。但故事没有纠缠于50 岁的乔该不该爱上18 岁的多卡丝,或多卡丝是否该和这样的男人有染,也没有停留在三角关系的恩怨情仇上, 而是跳出了一般的伦理巢臼, 通过多个黑人的生活经历, 描绘黑人个体和社区的生存状态, 思索黑人如何在当时的权利关系中,从布鲁斯的自我概念转向爵士乐的自我意象, 从而建立强有力的文化和种族身份。

莫里森从不讳言她的小说为黑人服务这一政治目的, 她的人物大都背负著沉重的历史,在面对位于社会权利顶端的白人主流文化的重压和黑人文化自身的卑微定位,要么像佩克拉和寒尕一样承受毁灭性的结果, 要么积极从黑人社区中汲取营养,激发民族自豪感,拒绝并否认这种定位,实现黑人群体和个人的主体性。

莫里森以Jazz 一词来命名这部小说, 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下, 爵士乐赋予了文本更深层次的意义。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乔、维丽特和多卡丝都是孤儿,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孤儿。他们生活在种族压迫和暴力的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承受著上一辈的历史的重负和心灵的重负, 三个人的内心都有抹不去的阴影和创伤,都有无可逃遁的空白和不完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作家所推崇的爵士乐精神。托马斯·莱仁佐认为, 爵士音乐有一种解放的拯救的潜在力量, 它代表著黑人音乐家和听众的反叛精神。对黑人作家而言, 「黑人音乐家不仅是黑人民间文化的可信的管理者, 或清醒的先锋艺术家, 而且是反对战后常规的领导者和抗议政治上的无权

状态的精神代言人。」

爵士乐究竟对黑人意味著什么? 爵士乐是黑人对世界音乐的了不起的成就和贡献, 是美利坚民族引以自豪的独创的艺术形式。它脱胎于黑人民族文化的代表———布鲁斯音乐。布鲁斯来自黑人民歌和灵歌, 在长期的反种族压迫和歧视中, 它起著抚慰心灵, 支撑并滋养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它以忧伤而舒缓的哼唱反复述说著黑人生活中的遗弃, 绝望和悲伤。它以一种容忍的态度, 坚韧的力量使黑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坚守著活下去的希望。然而, 随著黑人争取权利运动的成就的取得, 布鲁斯精神逐渐显得凝固而趋于陈旧。相比之下, 爵士乐以其包容性糅合了种种音乐元素, 把噪音纳入了和谐音,具有全新的节奏观念, 增加了音乐本身的力度。它代表了黑人个体和群体的角色转变, 它打破禁忌和规条, 与时代的精神合拍。

文章来源 《爵士乐》:历史书写与爵士精神(作者:程静;刘玉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