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智慧的祖先留下方块的孩子以及抑扬顿挫的读音,造就了中国的诗词文化。从学府诗到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词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延续。

  作为中国人,我们血液中便流淌着先辈们流传下的音韵。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过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对诗词的品读见解也各不相同。虽然是同一首诗,单从不同角度就能读到不同的感觉。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首可以一诗多解的诗文。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想必很多人都有听过这首诗,并且中学语文课本中也都有提及。语文课文中所给出的解读是这样的。

  袅袅的春风吹动着生长在春天的万物,一片生意盎然。夜里微微湿润的雾气中凝结着花香,飘散在空气中,月亮此时也从东出于山慢慢的转到廊亭之上。只害怕夜色渐深,花儿睡去后谁来陪伴我。所以点上长长的蜡烛,照亮花儿的红妆,与她共到天明。

  高中老师大都如此解读,此诗一是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独有的喜爱,不惜一夜用烛将海棠着凉。二是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诗人写下此诗时已经是不惑之年,但诗中用词明亮欢快,并没有给人年已不惑的颓唐萎靡。

  但本人在此想班门弄斧,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但倘若联系创作背景时就不难发现,写下本诗时诗人已是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五个年头。诗人正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对他的打击相当大。如今来到黄州五年,年已不惑,眼看着空有学识却不能效力国家,怎能不感到愤怒,对统治阶层的愚蠢政策与奢靡生活更是嗤之以鼻。按这种思路来想,苏轼写诗表面意在观景咏物,实则暗讽朝中。虽然在次年便被提拔,但也并不能影响对此诗的另一种理解。

  这样一来对于此诗如此解释也不为不可。又逢春天、万物复苏,在此季节皇宫内香雾缭绕,歌舞成欢,直至月上梢头照在庭前还未觉夜将过半。此时夜色已深,而朝中大臣却为观花整夜点燃高烛。“高烛”这里可以理解为特别长的蜡烛,一般用于大户人家。《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云“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由此可见,高烛在当时多是达官贵人家中才有,寻常百姓是点不起这种蜡烛的。而宫中却为赏花便用高烛将庭院照耀的灯火通明、恍如白昼,可见朝中浪费成疯、生活腐败。苏轼不敢直言,却用了一种更难让人察觉的形式表达了对朝中腐败的憎恶。

  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读,而读者自身的经历也会赋予诗文新的生命力。您各位更倾向于哪一种解读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