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晚上睡的不太好,不知道是兴奋还是焦虑,早上起床再出门很多时候就十点多了。不过英国这边湿冷清新天气的好处是,什么时候出门,感觉都跟凌晨大早上一样,没有太阳、冷冷的、没什么人,一点也没有晚起学习的愧疚感:)

  • 不想再在电话中碰到的印度客服

最近因为要将国内银行的钱转账到英国本地的银行账号上,结果被客服们搞得焦头烂额。英国很多银行或服务行业的客服都是印度人,我真的是听不懂印度口音啊。咱们中国人说英语,再怎么chinglish,单词发音是清楚的。印度人很多音完全发不出来,再加上打转的舌头,在电话里完全听不出来好么。跟我说A,发出的音是i,我说you mean A?他说,Yes,i。说著说著就感觉他在那边转著舌头弄口技了。还好第二次碰到的是英国客服,特别清楚地就帮我解决了问题。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班上印度、非洲、阿拉伯地区的同学们的英语口音真的超级重,但是大部分人似乎也都能完全听明白。是不是我英语再好一些也可以听明白这些口音了?

  • 戴耳环的男人以及打鼻环的女人

2014年去伦敦的时候就对一个现象印象深刻,当时辗转了几个车站,每次在火车售票窗口,都能看到带著小耳钉的男售票员们,这次依然不例外。只不过除了售票员,来宿舍里帮我修理门的修理师傅等等,也都是带著小耳环的胖胖的英国男士。这个真的好普遍。

在英国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学校、机场、车站这种公共服务的领域,对于工作人员的多元性非常包容。所以在机场会看到一边剃光、一边染了蓝色头发的女服务人员,学校的教师、行政工作人员打著好几个鼻环的,或者染了一头清奇发色的也普遍存在。这一点我还是些许震惊。似乎染这种蓝绿发色、打鼻环(好疼)这种事情,对于英国人来讲是非常普通的,任何人做会随便就做了。不像是在国内的时候,感觉更可能发生在年轻人或者艺术、街头气息浓一些的人身上。昨天听学院的一个学术讲座,主持人就是一个胖胖的戴著两个鼻环的中年女人,也是有点清奇。

  • 第一次意识到了邮编的存在感

邮编对于我这种80后来说已经感觉非常古老了。除了小时候寄书信,长大了偶尔寄明信片,平时在国内完全感觉用不到邮编,快递完全解决了生活中所有的邮寄问题。但邮编在英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作用,它是类似定位一样的存在。如果你想去哪个地方,完全不用记街道地址、大楼名称等这些信息,只要在Google map里输入这个地方的邮编,定位就立刻出现了,而且比你自己输入的可能还要准确。所以在英国,你会发现所有涉及住址信息的地方,邮编都是非常核心的。自打来了之后,感觉不管干什么,都需要输入我的邮编。很多人的邮箱签名,也是要把邮编放进去。到现在为止,英国手机号还没背下来,邮编已经深深印入了脑海。

  • 垃圾分类

英国这边的垃圾是严格进行分类的。宿舍的厨房里会放置不同的分类箱,分别收集塑料瓶、易拉罐、纸张这类的垃圾,平时这种垃圾大家也需要有意识地分类处理,打扫人员会定期来收集。感觉还是非常环保的。

  • 一边齁甜得要死,一边又似乎很养生

来了英国之后,像我这种爱吃甜食的人,就可以变著法地吃了。先是吃了一周的司康(英国人骄傲的本地甜品scone),然后吃了一周的蓝莓麦芬(blueberry muffin),再继续吃了一周的巧克力甜甜圈(donuts)……英国大超市的面包糕点区,光切片面包,就有两大长排,我实在看不出他们到底有什么差别。甜品类的就更是花样百出了,很多我都还没有尝试过。

甜品他们做的超级甜,都能想像到里面搁了多少糖。像司康这种本身其实已经很甜,但可能对于英国人来说还不够甜的糕点,他们都是再配上甜甜的果酱一起吃。真是齁死人不偿命。但你觉得他们这么舍得吃糖,但很多东西他们又弄得非常养生,比如寡淡无味的干果(没糖没盐的),以及酸死人不要命的酸奶(我尝试了几次失败后就再也没买过酸奶了,都太酸了)。

  • 要学会大胆地提问

昨天去听了一个讲座,邀请的是巴斯大学的一个教授分享技术在自闭症儿童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讲座是一个小时,Q&A环节用掉了半个小时,听众只有不到20人,所以可以想像,一半的人都有提问,而且问的很细节,回答过程中有大量的你来我往的交流。这是我来英国之后正在学著让自己适应和突破的,那就是如何将听到的内容跟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做联系,并且大胆地提问。

这边的学生真的是不怕提问的。这边的学生,并非指的是英国本地学生,包括非洲的、印度的、印尼的、阿拉伯地区的等等。有的问题,说实话,就是可能咱们会以为的stupid questions,或者说明显是因为你没有仔细看资料才会问的问题,或者是那种特别功利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就问,如果我给导师发了邮件,他不回复我,那我后面的研究怎么办。我想,这种问题中国学生是很少会问出来的,怎么办,自己去分析和解决啊。比如昨天在教授分享后,有的人就会直接问,我也在做这个领域,能给我一些建议么。就这么要建议,也太general了。当然,也包括很多非常学术层面的讨论。

首先,能有问题是第一步。而且一定要有意识地将别人分享的,跟自己的研究或领域相结合,看看有哪些可以参考,或者说,对于其研究设计或方法有什么质疑,将来自己也许就会涉及这个问题等等。其次就是,不管任何问题,都需要敢于提问。很多时候,犹豫著要不要问,就错过了提问的机会,或者你不懂的后面也就不会再懂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