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晚上睡的不太好,不知道是興奮還是焦慮,早上起牀再出門很多時候就十點多了。不過英國這邊濕冷清新天氣的好處是,什麼時候出門,感覺都跟凌晨大早上一樣,沒有太陽、冷冷的、沒什麼人,一點也沒有晚起學習的愧疚感:)

  • 不想再在電話中碰到的印度客服

最近因為要將國內銀行的錢轉賬到英國本地的銀行賬號上,結果被客服們搞得焦頭爛額。英國很多銀行或服務行業的客服都是印度人,我真的是聽不懂印度口音啊。咱們中國人說英語,再怎麼chinglish,單詞發音是清楚的。印度人很多音完全發不出來,再加上打轉的舌頭,在電話裏完全聽不出來好麼。跟我說A,發出的音是i,我說you mean A?他說,Yes,i。說著說著就感覺他在那邊轉著舌頭弄口技了。還好第二次碰到的是英國客服,特別清楚地就幫我解決了問題。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班上印度、非洲、阿拉伯地區的同學們的英語口音真的超級重,但是大部分人似乎也都能完全聽明白。是不是我英語再好一些也可以聽明白這些口音了?

  • 戴耳環的男人以及打鼻環的女人

2014年去倫敦的時候就對一個現象印象深刻,當時輾轉了幾個車站,每次在火車售票窗口,都能看到帶著小耳釘的男售票員們,這次依然不例外。只不過除了售票員,來宿舍裏幫我修理門的修理師傅等等,也都是帶著小耳環的胖胖的英國男士。這個真的好普遍。

在英國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學校、機場、車站這種公共服務的領域,對於工作人員的多元性非常包容。所以在機場會看到一邊剃光、一邊染了藍色頭髮的女服務人員,學校的教師、行政工作人員打著好幾個鼻環的,或者染了一頭清奇發色的也普遍存在。這一點我還是些許震驚。似乎染這種藍綠髮色、打鼻環(好疼)這種事情,對於英國人來講是非常普通的,任何人做會隨便就做了。不像是在國內的時候,感覺更可能發生在年輕人或者藝術、街頭氣息濃一些的人身上。昨天聽學院的一個學術講座,主持人就是一個胖胖的戴著兩個鼻環的中年女人,也是有點清奇。

  • 第一次意識到了郵編的存在感

郵編對於我這種80後來說已經感覺非常古老了。除了小時候寄書信,長大了偶爾寄明信片,平時在國內完全感覺用不到郵編,快遞完全解決了生活中所有的郵寄問題。但郵編在英國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作用,它是類似定位一樣的存在。如果你想去哪個地方,完全不用記街道地址、大樓名稱等這些信息,只要在Google map裏輸入這個地方的郵編,定位就立刻出現了,而且比你自己輸入的可能還要準確。所以在英國,你會發現所有涉及住址信息的地方,郵編都是非常核心的。自打來了之後,感覺不管幹什麼,都需要輸入我的郵編。很多人的郵箱簽名,也是要把郵編放進去。到現在為止,英國手機號還沒背下來,郵編已經深深印入了腦海。

  • 垃圾分類

英國這邊的垃圾是嚴格進行分類的。宿舍的廚房裡會放置不同的分類箱,分別收集塑料瓶、易拉罐、紙張這類的垃圾,平時這種垃圾大家也需要有意識地分類處理,打掃人員會定期來收集。感覺還是非常環保的。

  • 一邊齁甜得要死,一邊又似乎很養生

來了英國之後,像我這種愛喫甜食的人,就可以變著法地喫了。先是喫了一週的司康(英國人驕傲的本地甜品scone),然後喫了一週的藍莓麥芬(blueberry muffin),再繼續喫了一週的巧克力甜甜圈(donuts)……英國大超市的麵包糕點區,光切片麵包,就有兩大長排,我實在看不出他們到底有什麼差別。甜品類的就更是花樣百出了,很多我都還沒有嘗試過。

甜品他們做的超級甜,都能想像到裡面擱了多少糖。像司康這種本身其實已經很甜,但可能對於英國人來說還不夠甜的糕點,他們都是再配上甜甜的果醬一起喫。真是齁死人不償命。但你覺得他們這麼捨得喫糖,但很多東西他們又弄得非常養生,比如寡淡無味的乾果(沒糖沒鹽的),以及酸死人不要命的酸奶(我嘗試了幾次失敗後就再也沒買過酸奶了,都太酸了)。

  • 要學會大膽地提問

昨天去聽了一個講座,邀請的是巴斯大學的一個教授分享技術在自閉症兒童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講座是一個小時,Q&A環節用掉了半個小時,聽眾只有不到20人,所以可以想像,一半的人都有提問,而且問的很細節,回答過程中有大量的你來我往的交流。這是我來英國之後正在學著讓自己適應和突破的,那就是如何將聽到的內容跟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做聯繫,並且大膽地提問。

這邊的學生真的是不怕提問的。這邊的學生,並非指的是英國本地學生,包括非洲的、印度的、印尼的、阿拉伯地區的等等。有的問題,說實話,就是可能咱們會以為的stupid questions,或者說明顯是因為你沒有仔細看資料才會問的問題,或者是那種特別功利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就問,如果我給導師發了郵件,他不回復我,那我後面的研究怎麼辦。我想,這種問題中國學生是很少會問出來的,怎麼辦,自己去分析和解決啊。比如昨天在教授分享後,有的人就會直接問,我也在做這個領域,能給我一些建議麼。就這麼要建議,也太general了。當然,也包括很多非常學術層面的討論。

首先,能有問題是第一步。而且一定要有意識地將別人分享的,跟自己的研究或領域相結合,看看有哪些可以參考,或者說,對於其研究設計或方法有什麼質疑,將來自己也許就會涉及這個問題等等。其次就是,不管任何問題,都需要敢於提問。很多時候,猶豫著要不要問,就錯過了提問的機會,或者你不懂的後面也就不會再懂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