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克罗地亚推出“士人情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览,图为展览现场

  提起克罗地亚

  也许你会想到

  会想到

  那是热爱足球的国度

  没错

  就是那里

  飞越崇山峻岭

  今天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克罗地亚推出的展览

  士人情怀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

  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启幕

  展览位于克洛维切维 德沃里美术馆

  克洛维切维 德沃里美术馆,展览海报已高高张挂

  中国和克罗地亚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克洛维切维 德沃里美术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984年曾在此举办过“中国古代文明”展,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当地人民从此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为之着迷。

  今年适逢中国与克罗地亚文化和旅游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克罗地亚观众隆重推出“士人情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览。展览甄选了90件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石刻、家具、书画等多个艺术门类,以“士人”为中心,表现了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以及注重个人修养,陶冶性情所反映出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审美。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

  士人情怀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

  展期

  2019/4/10 - 6/9

  地点

  克罗地亚 萨格勒布

  克洛维切维 德沃里美术馆

  【展览架构·简介】

  胸怀天下——士人的人生追求

  儒雅情致——士人的精神世界

  尚意宣情——士人的艺术审美

  “士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展览共展出文物90件(套),陈列于克洛维切维 德沃里美术馆五个展厅中。

  【看点展品】

  “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高45厘米

  秦汉以后,中国古代以儒家为文化正统。因此,士人从小就要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参加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科举考试,并以儒家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士人以“出仕”作为实现自身理想和使命最重要的途径,而欲进入官僚体系,需通过一系列以儒学为本的考试才行。

  “熹平石经”残石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残石原为长方形,上刻隶书经文,前后每面约35 行,每行约75 字。鉴于儒学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 年),汉灵帝命令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经。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 年),经蔡邕写定的经书被刻到了石碑上,立在太学,以便读经人校对是正。当时观摹校核经书的士人络绎不绝,车马塞道。汉末战乱,殃及石经,已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则时有残石出土。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

  西汉·鎏金“中国大宁”铜镜

  1951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鎏金“中国大宁”铜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铜镜镜背鎏金,饰有羽人、灵兽和规矩纹等图案,构图繁复细致,流畅生动,是汉代铜镜中的精品。镜外缘篆书铭文“中国大宁”等53字。此镜铭文表达了希望国家统一安宁,繁荣昌盛的愿望,亦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

  明《王琼事迹图》册之经略三关

  佚名绘,纸本设色

  每开纵45.9厘米,横91.4厘米

  中国古代士人大都抱有深刻的政治理想,他们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追求目标,热衷将个人价值与天下国家紧密连接。在这样的人生进取过程中,士人也随之树立起“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胸怀天下,关心民瘼,忧民之忧,造福天下百姓。

  王琼(公元1459-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伯父王永寿,明英宗时至南京工部尚书。父亲王永亨,成化时曾任昌黎知县、龙琼知州。王琼生活在官宦世家,自幼衣食无忧。

  此图册共49开,其中绘画46开。画面描述王琼一生的生平经历,每开右边贴一黄色小签,对画面进行注释,根据画面内容,大致可分为居家读书、为官和还家三个部分,从芸窗肄业到金榜登名,从职掌十库到总制四镇,从钦赐羊酒到梓里荣归,文可定国、武可安邦,描绘了一位士人理想的一生。

  明·潞王“中和”琴

  长120厘米,宽19厘米

  中国古代,琴棋书画称为文人雅士的四大技艺,一直是士人依仁游艺的不二选择,也是士人的标志和陶情养性的工具,与此有关的技能可以体现士人的素质和修养。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风雅文化的象征。

  琴,是士人四艺之首。在诸乐器中,琴的品格最古雅,声情最清穆,最符合士人的雅致情趣。古代士人无论会不会弹琴,一般都会在书房中放置一张琴,作为高雅的文案清供。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境界。由于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倾向静态、含蓄、典雅,符合儒家中和雅正的思想。

  此琴为仲尼式,玉轸玉足,七弦十二微。琴背刻楷书“中和”二字,意味中庸和谐,这是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境界;琴腹刻署名诗一首;琴尾篆书“潞王世传”印一方,琴内有“大明崇祯辛巳孟夏潞国制贰伯三拾肆号”。此琴为明末地方藩王府所制,反映了士人对琴乐的喜爱和推崇。

  清·仿古铜釉描金牺耳尊

  高26.5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7.7厘米

  中国传统艺术在很多领域和很大程度上是仿古艺术或复古艺术。此器即为仿战国时期铜牺耳尊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古铜彩为地,上绘金彩蕉叶纹、斜方格纹等。

  因器型和纹饰均仿铜器,故称为“古铜彩”。古铜彩瓷烧制始于雍正朝,盛行于乾隆时期。乾隆朝仿古之风盛行,仿铜器而制作的瓷器工艺精湛,十分逼真,不仅造型与原品一致,而且青铜器物的色泽、锈斑、色釉与原物相差无异,反映出乾隆时期瓷器烧制的高超技艺,也是士人阶层博古风尚的体现。

  【展览现场】

  (本文图文由展览负责人陈庆庆提供)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