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克羅地亞推出“士人情懷——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覽,圖爲展覽現場

  提起克羅地亞

  也許你會想到

  會想到

  那是熱愛足球的國度

  沒錯

  就是那裏

  飛越崇山峻嶺

  今天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克羅地亞推出的展覽

  士人情懷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

  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啓幕

  展覽位於克洛維切維 德沃裏美術館

  克洛維切維 德沃裏美術館,展覽海報已高高張掛

  中國和克羅地亞都是有着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克洛維切維 德沃裏美術館有着良好的合作關係,1984年曾在此舉辦過“中國古代文明”展,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當地人民從此開始瞭解中國文化併爲之着迷。

  今年適逢中國與克羅地亞文化和旅遊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克羅地亞觀衆隆重推出“士人情懷——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覽。展覽甄選了90件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包括青銅器、瓷器、玉器、石刻、傢俱、書畫等多個藝術門類,以“士人”爲中心,表現了在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影響下,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以及注重個人修養,陶冶性情所反映出的精神追求和藝術審美。

  展覽現場

  【展覽信息】

  展覽

  士人情懷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

  展期

  2019/4/10 - 6/9

  地點

  克羅地亞 薩格勒布

  克洛維切維 德沃裏美術館

  【展覽架構·簡介】

  胸懷天下——士人的人生追求

  儒雅情致——士人的精神世界

  尚意宣情——士人的藝術審美

  “士人”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統稱,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羣體。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展覽共展出文物90件(套),陳列於克洛維切維 德沃裏美術館五個展廳中。

  【看點展品】

  “熹平石經”殘石

  東漢,高45釐米

  秦漢以後,中國古代以儒家爲文化正統。因此,士人從小就要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參加以儒家經典爲主的科舉考試,並以儒家價值觀作爲行爲準則。作爲社會的精英階層,士人以“出仕”作爲實現自身理想和使命最重要的途徑,而欲進入官僚體系,需通過一系列以儒學爲本的考試纔行。

  “熹平石經”殘石爲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殘石原爲長方形,上刻隸書經文,前後每面約35 行,每行約75 字。鑑於儒學經書輾轉抄寫,錯誤很多,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 年),漢靈帝命令蔡邕等人以隸書寫定《詩》、《書》、《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經。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 年),經蔡邕寫定的經書被刻到了石碑上,立在太學,以便讀經人校對是正。當時觀摹校覈經書的士人絡繹不絕,車馬塞道。漢末戰亂,殃及石經,已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來,則時有殘石出土。

  “熹平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爲書法家蔡邕用標準的八分隸書體寫成,故又被稱爲“一體石經”。它集漢隸之大成,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端美雄健,不但在當時被奉爲書法的典範,對後世書法的發展也有很深的影響。

  西漢·鎏金“中國大寧”銅鏡

  1951年湖南省長沙市出土

  鎏金“中國大寧”銅鏡爲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銅鏡鏡背鎏金,飾有羽人、靈獸和規矩紋等圖案,構圖繁複細緻,流暢生動,是漢代銅鏡中的精品。鏡外緣篆書銘文“中國大寧”等53字。此鏡銘文表達了希望國家統一安寧,繁榮昌盛的願望,亦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

  明《王瓊事蹟圖》冊之經略三關

  佚名繪,紙本設色

  每開縱45.9釐米,橫91.4釐米

  中國古代士人大都抱有深刻的政治理想,他們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追求目標,熱衷將個人價值與天下國家緊密連接。在這樣的人生進取過程中,士人也隨之樹立起“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胸懷天下,關心民瘼,憂民之憂,造福天下百姓。

  王瓊(公元1459-1532年),字德華,號晉溪,山西太原人。伯父王永壽,明英宗時至南京工部尚書。父親王永亨,成化時曾任昌黎知縣、龍瓊知州。王瓊生活在官宦世家,自幼衣食無憂。

  此圖冊共49開,其中繪畫46開。畫面描述王瓊一生的生平經歷,每開右邊貼一黃色小籤,對畫面進行註釋,根據畫面內容,大致可分爲居家讀書、爲官和還家三個部分,從芸窗肄業到金榜登名,從職掌十庫到總制四鎮,從欽賜羊酒到梓里榮歸,文可定國、武可安邦,描繪了一位士人理想的一生。

  明·潞王“中和”琴

  長120釐米,寬19釐米

  中國古代,琴棋書畫稱爲文人雅士的四大技藝,一直是士人依仁遊藝的不二選擇,也是士人的標誌和陶情養性的工具,與此有關的技能可以體現士人的素質和修養。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風雅文化的象徵。

  琴,是士人四藝之首。在諸樂器中,琴的品格最古雅,聲情最清穆,最符合士人的雅緻情趣。古代士人無論會不會彈琴,一般都會在書房中放置一張琴,作爲高雅的文案清供。古琴作爲中國最古老最具代表意義的傳統樂器,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中國音樂獨特的境界。由於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傾向靜態、含蓄、典雅,符合儒家中和雅正的思想。

  此琴爲仲尼式,玉軫玉足,七絃十二微。琴背刻楷書“中和”二字,意味中庸和諧,這是中國古典審美的理想境界;琴腹刻署名詩一首;琴尾篆書“潞王世傳”印一方,琴內有“大明崇禎辛巳孟夏潞國制貳伯三拾肆號”。此琴爲明末地方藩王府所制,反映了士人對琴樂的喜愛和推崇。

  清·仿古銅釉描金犧耳尊

  高26.5釐米,口徑16.7釐米,足徑7.7釐米

  中國傳統藝術在很多領域和很大程度上是仿古藝術或復古藝術。此器即爲仿戰國時期銅犧耳尊形制,撇口,短頸,豐肩,圓腹,圈足外撇,肩兩側堆貼對稱犧耳。通體施古銅彩爲地,上繪金彩蕉葉紋、斜方格紋等。

  因器型和紋飾均仿銅器,故稱爲“古銅彩”。古銅彩瓷燒製始於雍正朝,盛行於乾隆時期。乾隆朝仿古之風盛行,仿銅器而製作的瓷器工藝精湛,十分逼真,不僅造型與原品一致,而且青銅器物的色澤、鏽斑、色釉與原物相差無異,反映出乾隆時期瓷器燒製的高超技藝,也是士人階層博古風尚的體現。

  【展覽現場】

  (本文圖文由展覽負責人陳慶慶提供)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