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测周冬雨是觉得听起来很好演 才参演的 但我保证 周冬雨后来发现自己错了

陆珊珊的心理年龄只有十岁以里 她和片子里所有人都挣扎在社会底层 但就她不自知 对陆珊珊来说 张英雄只是个突然出现 还想摸她胸的奇怪男孩 我演的时候一直在调整自己 尝试去想陆珊珊是谁 她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看了很多智力缺陷人群的纪录片 越看越觉得难 又难过又难演

现在电影上映了 老有人问为什么 我觉得能加入《阳台上》很幸运 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都没想那么多 胶片电影不容易 电影梦不容易 能有比以前稍微多一点的人 走进电影院 感受不同以往的光影美术 关注胶片电影 关注弱势群体 看完这一部有点慢热的文艺片 就回答了 为什么

———一到电影宣传总话多的周冬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周冬雨出道以来的战绩:

周冬雨算是颇为高产的90后小花了,也是新生代谋女郎里面发展的最好的一个,起点高,又靠《七月与安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她是个不缺本子,不缺戏的女演员。

但是不难看出,周冬雨在之前的演员生涯中挑战的角色类型基本只有两大类:

刚出道时候的乖乖女和后期的古灵精怪叛逆女孩。

她对某几种类型的角色的把握度是非常高的(至少也是拿了金马的90后小花),但是在这两种类型之外,她还缺乏尝试的空间。演员最怕的就是定型定死了,好的演员应当是一人千面,演什么像什么的。

周冬雨看著童颜,实际上岁数也不小了,92年的,也27了,回想一下周迅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早已经凭著《苏州河》拿了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又凭著《大明宫词》拿了金鹰,后期的《如果爱》、《画皮》、《夜宴》都是不同风格。所以路数单一的周冬雨应当要有危机感了,如今95后的小花,00后的小花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文琪、张子枫这些小孩资质都相当好,演艺圈不进则退,周冬雨是得加把劲了。

目前周冬雨的现状是,缺少一个机会,她目前阶段最需要的东西就是「突破」,于是这一次,她主动去突破自己。

《阳台上》周冬雨饰演一个低智少女,这就完全符合她的需求,极少的台词,特殊的人物设计,虽然是特别演出,戏份没有那么多,但是对于一个充满野心,充满挑战欲的女演员来说,著实是不小的诱惑了。

至于为什么又担任了出品人,张猛是这么说的。

「2015年我们在杭州,当时就商量一起拍一部戏。后来在上海电影节又见著了,我说现在有一个《阳台上》,女主角没有什么台词也没有什么戏份,她说正好有20多天空余的时间,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张猛还特意对周冬雨表示了感激:「知道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投资,冬雨最后也投了一部分钱,我是拍摄后期制片人告诉我的,先前我都不知道,感谢冬雨默默地支持我们。」

之前看过周冬雨对于《阳台上》争议的反驳,她说「文艺片本就存在争议,而矛盾感正是期望观众感受的主题。」我相信能说出这番话的周冬雨确实是内心有个关于电影的乌托邦的女孩。她说自己是个有点小梦想的演员,想为胶片做点事情。因此演了这么一个没啥台词的角色,又顺手当了个出品人,应该很好理解吧。


就这么跟你说吧,演这部片其实是她心态的历练的转折。

这几年虽然拿了金马,但是业务能力是一只被诟病,有人说她过于形式化,老演同一种角色。其实她内心应该是很不服气的吧。

综艺上的不多,中餐厅来说并没有吸到粉,口碑一般。

前不久和四字合作了电影,很多粉嘲她,说年龄的问题,毕竟四字是00后,讲道理,周冬雨年龄确实在95圈小花是算大了。

现在市场饱和度很高,特别是相同境遇的文琪也爬了上来,女明星的嗅觉是很灵的。

起初她对电影市场来说可以说一无所知,就算《山楂树》起点再高,但是自身本来的空白也就是内在的东西也是阻碍她前进的绊脚石。俗话说,就是自己心里没谱。

又恰好经历了网路上对她高考成绩如浪潮般的洗礼,11年高考,10年家喻户晓的杨紫,张一山,都属于成绩都还不错的学长学姐,同班有个娜扎,可想而知所有的对比一下就出来了。

可以说也是经过当年微博舆论最可怕的阶段,她的班主任在后来也在中餐厅说她从一开始进班毫无自信不能说话,无法表演,一上台就哭,后来才逐渐爱上表演。

2010年冬 南艺艺考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我觉得转折点从她大三饰演《心花怒放》里的非主流厂妹开始,她也意识到戏路的重要变化了

搜索了下资料她接触的微电影公益片并不少,可以看出其实她野心是不小的,并不是想要流量,而是口碑。

我觉得周冬雨目前走的并没有错,演技可以磨练,心态的成熟和对自己人生的把控其实更为重要。

她接下《阳台上》我觉得并不意外,本身支持文艺片,不计报酬对于很多流量女演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了口碑也好,为了在作品里有一个不一样的存在也好,这部片子或许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阳台上》毕竟小说改编,从质感而言,对于她宣传以及之后戏里也是一种拓宽,毕竟快速化商业片的时代,能静下来拍部文艺片很难,当然效果怎么样还要看后话,她也应该也是做好了准备的。

其实摆脱一贯的演技模式以及找对路线应该是她更需要做好的,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30岁前大方向的关键点也许就在于此了。


周冬雨只能演文艺片?

《阳台上》,又是一部太真实的电影,太真实的电影有一点不好,可能会显得平平无奇,不招人喜欢。看舒君觉得,要不是导演是张猛,女主是周冬雨(虽然只是客串),这部电影都有上映3天就下线的可能性。

影片显得有点杂乱无章,看得人有些摸不著头脑,前因后果如果不是仔细看,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人物出来是干什么的,比如说周冬雨,这个笑起来像精灵的女孩,影片给她最多的镜头是微笑、浇花、洗头、吃东西,有时候甚至扎著羊角辫,用饼干去刷牙。如果不是下文交代,谁又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男主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倒是颇为复杂,看舒君看到的第一印象是觉得有点阴森森的,但看完整部影片,我却找不到合适的辞汇来形容他了。看上去懦弱无力,却又能坚毅地离开寄人篱下的环境;恨著陆志强,却总是想著保护陆珊珊;经常无声地哭泣;却能跟沈重大打出手……这样的一个人,突然觉得很像曾经的自己。幻想自己痴痴地看著一个女孩,她也痴痴地看著你,但事实上只是幻想而已,现实中连偷偷瞄一眼都要小心翼翼。当时太年少,现在也不坚强。

影片中的男主有两大技能,偷窥加尾随。不管晴天还是下雨,透过粉红色的窗户,他都能做到在厕所里看著对面阳台上的你。当然,陆珊珊做什么都不重要,因为在他眼里,她不管做什么都是最美的,即使她是一个弱智。可悲的是,青春期的男主永远都迈不出那一步,就像年少的我们,有多少是敢于向喜欢的人表白的呢?尾随是男主的另一项技能,而且能做到不被他人发现,但他也只是尾随而已,做过最过分的事情也只是推了一把为了房子假结婚的渣男而已。晚上睡觉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这句话完美得在男主身上体现了,是的,青春期的我们,即使拥有英雄这个名字,依然当不了真正的英雄。

最后聊聊周冬雨到底在这部电影里干了啥,就像上文所说,只是浇花、洗头、「拍写真」吗?我想不是的。在电影中,所有人的生活都过得不尽人意,店长虽然是店长,但总是为各种琐事而烦心;沈重吹嘘自己认识很多大人物,但事实上只是和4个人同居的普通人而已;男主父亲动不动就打男主,但他自身却只是个无业游民……电影中也只有陆珊珊能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笑得那么天真无邪。我们总想著跟生活对抗,可是有想过热爱生活吗?罗曼·罗兰说过: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另外在现实中,陆珊珊这个角色确实不好演的,我一直相信演技来自于真正的生活,但陆珊珊这个角色的生活我相信任何一个演员都是无法体验的,周冬雨尝试著去演绎这个角色,很大胆,也让我认识了一个努力去自我突破的周冬雨!影后没有因为自身头衔的束缚依然能做出各种尝试,这就是所谓的成长是为了打破成功的障碍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