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尾切尖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震颤并减阻。

气流本身就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特性,所以当机翼两面气压不同时,翼端的气流就会从高压一侧向低压一侧流动,形成翼端涡流。

翼端涡流在主机翼上表现较为明显,因为飞机升力就是靠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形成的。所以对于机翼来说,翼端涡流存在等于变向削弱升力,所以民航采用稍小翼,军用战机一般采用切尖的方法。

F-15是最典型的采用机翼切尖的方法,这张图可以较好的展示F-15切尖机翼削弱翼尖涡流。

在垂尾方面,虽然其翼尖涡流强度要比水平机翼上弱很多,但危险性则大的多。因为垂尾厚度远不比机翼,结构强度要低很多。所以这种翼尖气流变化产生的左右力矩,很容易不断摇晃垂尾,使其发生震颤现象, 从而影响飞机安全。

飞豹原型机是垂尾没有切尖的,但是试飞过程中发生垂尾折断事故,图为085号原型机「生前」图片。

但是这种垂尾切尖处理,等于也变向削弱了垂尾的作用,特别是在执行对地攻击的低空低速飞行,需更好对抗气流扰动,保持航向稳定性方面颇为不利。同时垂尾位置远离机身,是布置电子对抗装置的理想位置(对自身电子设备造成的电磁干扰现象较弱),所以美军是不喜欢对垂尾进行切尖处理。

F-15的垂尾顶部,左侧较粗的是AN/ALQ-128电子干扰吊舱,右侧顶部是防震颤杆,再加上F-15垂尾的尾撑十分粗壮,以此来对抗垂尾涡流的震颤。

长期以来毛系战机是用途区分十分明显,再加上苏毛在战机用料和结构强度上比较抠门,航空技术方面落后不得不在结构重量上精打细算,垂尾切尖代价少,收效较大所以苏毛的战斗机大多采用垂尾切尖处理,从米格-23开始到苏-27都是这样。

苏-27的垂尾切尖,当然副业是用来给P-3侦察机做手术用的。只有苏-25蛙足这些对地攻击机垂尾逃过一刀。我国购买的苏-30MKK是唯一没有垂尾切尖的苏-27家族成员,理由同上。

同样,我们对部分战机垂尾切尖,也是为了防震颤效果。

歼-10A垂尾没有切尖,垂尾顶部用防震颤杆和电子设备舱,同时尾撑结构也相当强壮。到歼-10B重新设计垂尾电子舱,对垂尾进行切尖处理。

谢邀,战机削尖垂尾,有利于减弱翼尖涡流,降低震颤与飞行阻力,但对飞行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因此,有的用削尖尾翼来减少涡流与震颤,还有战机尾翼安装电子装置而采用加强的办法抵消或对抗涡流与震颤作用,可见,是否采用取决于战机作战对象与功能设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