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建军大业》,看完以后,第一感觉是好好的一部革命战争电影拍成了青春片,不过看到导演是刘伟强我就释然了。

然而,刘伟强搞错的不是把多年以后成为开国将帅的人用小鲜肉演,也不在于拍得过于中二了,而是在于他搞错了一个基本事实,《建军大业》不是一个关于逆袭的故事,影片中的那些人,并不是被逼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才选择改旗易帜,他们本来就是高富帅,如果他们选择留在国民党,是完全可以不失高官厚禄的,甚至有些人,完全有可能比选择起义更有前途。

拿毛泽东来说,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时就崭露头角,他和李立三当时就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比蒋介石当上中央执行委员还早,毛泽东时年才31岁,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李立三任劳工部长,当时国民党元老对他们两人印象非常深刻,评价非常之高,认为是难得一见的青年人才,如果他们想在国民党内发展,是有著光明前途的。

而周恩来,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得无数师生尊重,在黄埔系将领的心目中,是与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教育长邓演达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而以周的行政能力和执行力,不起义,也是完全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陈赓就不说了,是黄埔三杰之一,在东征陈炯明之际,蒋介石曾经被包围,总指挥部差点被断掉,幸亏陈赓背著他逃出重围,此后深得蒋介石信任,是他身边红人,就算以后中共和国民党决裂,1933年陈赓被捕,蒋介石也专门嘱咐,不要对陈赓用刑,后来更默许地下党营救陈赓,可以说,陈赓只要想低头,弄个兵团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都是没有问题的。

就拿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又拖离共产党的文强来说,他后来也官任中将,被俘的时候,是徐州「剿总」的副参谋长,后来被关进功德林「战犯管理处」,让他写悔过书,他还振振有词;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毛泽东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你看,就是这么复杂的关系,也没有影响他在国民党那里加官晋爵,混得风生水起。

所以说,连文强都可以,当初这些人,只要想,荣华富贵唾手可得,然而就是这些人,选择抛弃了自己的一切来干革命,这才是这些人之所以为领袖,之所以为伟人。


《建军大业》这部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大片,到底值不值得看?作为青年观众中的一员,我觉得值得。

理由如下:

《建军大业》详细刻画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和井冈山会师四大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的战争戏码尤为精彩。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被炮弹轰炸而四分五裂的印刷馆,

遍地尸骸,无论大人与小孩。

只要牵扯到了反动言论,无一幸免,

整个上海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中,

周恩来目睹著这一切,与天同悲。

南昌起义

周恩来鸣枪三声,

开启了白毛巾和红领巾的革命,

战略部署外加精兵强将,

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中奋勇向前,

面对机枪火舌不曾退缩。

战斗结束,

贺龙将军帽扔下,致敬对手。

国名党的顽固反抗力量终于被剿灭,

可敬的对手,可惜是对手。

三河坝战役

三千人对三万人,

留下就是死。

但朱德毅然率兵留下,

为大部队争夺撤退的时间。

……

埋伏战,敢死队

能想到的招数都用了,

也难以抵挡千军万马。

最终二百死士拖住了追来的敌人,

悲壮,悲凉。

井冈山会师

贺龙,叶挺独自突围下落不明,

周恩来伤重送往香港,

只剩下了毛泽东和朱德,

革命的道路还很长,

英雄的故事还在继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除却场面震撼人心以外,

演员的打斗戏也成为了影片的重点,

各青年演员直接扛下了最激烈的战斗戏码,

青年叶挺指挥炮兵部队轰炸城楼,

少年粟裕拿著大刀奋勇杀敌,

卢德铭掩护大部队壮烈牺牲,

我们见识到了伟人青年时代不一样的他们。

我们看的并不只是一段历史,

更是历史中的每个人,

他们并非只是按照书上所说的轨迹生活,

他们有著自己的感情,

有著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著自己的小脾气。

……

经典老戏骨将伟人的生活常态展现,

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真正的人味,

青年演员的加入,

让我们能够更好感受到

伟人在那个年龄特有的性格特色。

……

不但如此,

青年演员的加入,

让观众群体更加年轻化。

正如同朱德在撤兵时候说的,

「父子同军,儿子离开。」

「兄弟同行,兄长留下。」

为的是保留最年轻的力量,

你们,才是世界的希望。

历史的传承通过青年演员走进了青年观众的心中,

可能我们是抱著娱乐心态观看这部历史大片,

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得到的感受是相同的。

……

历史,不容忘记,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天前3评论收藏收起匿名用户

《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之后「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故事主要以1927年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展开,主要描写的是中国军队的伟大篇章,再现光荣历程。

然而,当演员阵容公布后,网上立即炸开了锅,因为该片选择了诸多年轻「流量小生」参演,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请不到的……

刘昊然、张艺兴、李易峰、关晓彤、张天爱、周冬雨、白宇、董子健、欧豪、李沁、马天宇、陈晓、韩庚等等……这这这……这不都是应该在青春片里出现的面孔嘛?这到底是偶像剧还是历史剧?

对此监制黄建新表示:「南昌起义那会儿,粟裕19岁,林彪19岁,邓小平20岁,要塑造那个时期的他们,必须是年轻演员,事实上,我们这些演员比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伟人当时的年纪还要大出一些。」

不过,除了众小鲜肉,还是有众多实力派影星,刘烨演毛泽东、朱亚文演周恩来、霍建华、宋佳、马伊俐、张涵予、黄志忠等;就连冯小刚、成龙、李连杰这样的影视圈大腕都心甘情愿来露个脸。

不过,总有一些人设看著太怪!最让人惊掉双下巴的实属关晓彤无疑了!她竟然饰演的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看看剧照,真的什么也不想说了……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各位高颜值的革命老前辈在《建军大业》中的年轻面貌!

李沁饰演杨开慧。

马天宇饰演林彪。

韩庚饰演张学良。

李易峰饰演何长工。

陈晓饰演任弼时。

周冬雨饰演范桂霞。

余少群饰演汪精卫。

杨祐宁饰演钱大钧。

释小龙饰演聂荣臻。

张艺兴饰演卢德铭。

郑元畅饰演俞济时。

张天爱饰演宋美龄。

董子健饰演邓小平。

欧豪饰演叶挺。

刘昊然饰演栗裕。

白宇饰演蔡晴川。

…………

等等,这仅仅冰山一角,还有众多当红小生不一一列出。

说到最后,不得不是说说导演,他是来自香港的刘伟强,曾拍过《古惑仔》和《无间道》。香港导演能不能拍好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献礼片呢?很多网友表示怀疑。刘伟强表示,自己很了解那一段历史,而且擅长拍男人戏,会把「英雄相惜」的感觉很好地拍出来。


抛却政治宣传的目的,这部电影在叙事层面是完全合格甚至出色的,化繁为简方面做的非常不错。

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影片的叙事方式。

刘伟强对于整体故事的把控,一开始就以三场大的历史事件为影片故事打下了基础,完成了故事幕与幕之间的区分,还有剧情的转折点设置。

一开始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很快为影片埋下了悲壮的基调。

这一幕戏能看到众多刘伟强的所擅长的元素。

周恩来(朱亚文 饰)被困在军部的戏,剑拔弩张,只身前去鸿门宴的勇气一下子将人物立了起来!

在他与军阀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中,外面早已起来变天之势。

在一段平行剪辑的加速叙事节奏中,以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汪寿华(宋阳 饰)在杜月笙(张涵予 饰)家中被刺杀为开始,四一二政变很快拉开了第一幕故事高潮。

工人学生被国民党军队镇压,横尸街头,整个城市陷入躁动和混乱。

一方面是军队的枪支火炮,一方面是地痞流氓的斧头和棍棒。

大批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遭到残忍的杀害。

故事第一幕马上就将故事情绪拉入低谷,以低落剧情制造了叙事伏笔,触发了矛盾冲突。

由此,为枪杆子出政权,建立军队的影片主题提供逻辑合理性。

第一幕与第二幕的衔接点,是周恩来毛泽东(刘烨 饰)的见面。

志同道合的两人约定一个去找军队帮手,一个去搞武器,充实军队。

《建军大业》的第二幕是战场场面宏大的南昌起义。

刘伟强在这里著墨颇多。

从准备起义,收买兵马,整合人才;

然后进入南昌城,密谋策划;

到最终起义的激烈对战,节奏四平八稳。

主线故事牢牢得提领住全篇。

不得不提下《建军大业》的战争场面。

刘伟强深谙大场面与小场景的切换。

在众多远景的宏大场面中,随时切入表现细微局部战场的小场景火并。

以大场景烘托气势氛围,以小场景提升叙事冲突,细化人物性格。

比如这边正在远程炮轰城市,那边突然切入小规模的巷战。

远近交错,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争现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激烈的战斗场面和谋篇布局的策划地点,两个场景的来回切换。

又将智斗和械斗交叉混合,不断提升著剧情的激烈程度,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刘伟强在故事建构上完全遵循三大故事点的打造顺序来组建剧情脉络

一开始我以为刘伟强会大量运用交叉剪辑或者平行剪辑来丰富故事,但最终刘伟强还是谨慎的控制了支线故事的份量。

时刻把握著这三场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围绕其打造起因、经过和结局,明了的安插著三幕之间的转折点。

第二幕带来了剧情的上升,因为根据历史事件的走向,《建军大业》的第三幕戏必定是低落剧情,惨烈遗憾但是虽败犹荣。

在第三幕高潮,三河坝战役来临之前,故事继续铺垫大战的前因后果。

这最后一幕的故事高潮被打造成了带有「斯巴达300勇士」般的壮烈感。

革命军需要以三千士兵对抗三万敌军。

这场阻击战,同样耐心的构建了战斗前的准备,设立伏击点,部署重点火力,鼓舞士气等。

三河坝战役是《建军大业》故事的最高潮点,也是最终主题凸显而出的关键叙事点。

这场高潮戏不同于第二场的南昌起义,以战争场面震撼观众,而是以情动人。

在战争中,穿插了大量的港式煽情,制造了多个泪点。

成功的把观众带入了情绪的高点,释放著故事带来的压力。

这场大战,革命军虽然成功阻击了对手,但主力军攻打城市失败,这为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虽然主线故事突出,但《建军大业》还是有一条暗线。

围绕著三大历史事件的明线故事下,毛泽东的个人经历则是整个故事的暗线。

从被排挤,到与周恩来汇合,最后与朱德会师井冈山。

毛泽东的故事线一直旁敲侧击的为影片主题积累著力量。

从不放弃一杆枪,到提出「枪杆子出政权」,最后思路明确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一线的故事引领著整个故事的最终走向。

南昌起义虽然成功打响了建军的第一枪,但随后攻打广东的失败,攻打长沙城的失败,宣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路线的全盘失败。

毛泽东带领部队转移井冈山,开始了农村革命路线,拉拢农民,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这种来自思想上的转变,最终升华了建军的目的,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扭转全局的作用。

所以这条故事暗线相当重要!

刘伟强也谨慎的控制了明暗两条故事线的比重,成功的让主题在叙事在慢慢浮现。

以至最终成功闭合,让观众明白了这段建军历史的来龙去脉。


《建军大业》这部电影很有意思,虽然披著厚重正经的主旋律大片的外衣,但是大家伙千万不要以为这部电影走的是从前电影频道常常在很有纪念的正日子就拿出来的放的《百团大战》《三大战役》啊这么沉闷正经老长老长了,不适合年轻群体或者大众观看。2017这部《建军大业》好看的很,且有趣劲爆得紧。怎么说呢?各位看,这部剧的导演是谁啊?当年拍《古惑仔》系列出名的香港导演刘伟强。

主旋律大片到了这位香港导演手里,就像变了魔法一样,摇身一变,变成了一部易燃易爆炸,简单粗暴,通俗易懂,是个人看了就能明白,然后特别燃特别感动的电影。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八一南昌起义,这事大家都知道,人物也都不陌生。比较妙的是,刘伟强导演这能把这部电影当成主旋律版的《古惑仔》来拍,你看,电影里一群人想要扳倒的是谁?两个大BOSS老蒋和老汪,老蒋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手段残忍,像不像当年《古惑仔》里面一言不合就爆粗口杀人的人渣大佬靓坤,而那群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元帅像不像穿著红军衣服的陈浩南山鸡。

而双方枪战,争城池,往大了说是建国立业,往小了看就是争地盘,和《古惑仔》的套路一样一样的。

而后因为刘伟强导演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所以这部电影的优点还有镜头讲究,大气磅礴之外精致美观,再加上很好入口的故事,让人更加明白伟人们的伟大与了不起。

所以《建军大业》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也算是主旋律电影里值得好好观赏的精品了。


《建军大业》这部电影尽管看起来是主旋律,可口碑却很好。

导演刘伟强借电影之名致敬革命先人获得一片好评。电影全长133分钟,在这样有限的时间线里有大量的素材堆积,因此导演将故事安排得稍显紧凑,好在故事情节真实热血,剧情结构也并不突兀,加上是弘扬主旋律的正能量电影,得到这样的口碑也算实至名归。

这部电影算是全明星的阵容,既有老演员也有新生代演员,可以说是众星云集,再加上那段真实的历史背景,这些都是是《建军大业》获得不俗票房的重要因素。

有人评价《建军大业》是古惑仔版的革命,把建军的过程演绎成了江湖,可能是导演的个人情怀太过泛滥导致电影整部弥漫著一种过于热血的情感,加上镜头的推进,过分的文艺让本来赤裸裸的革命显得过于精致。

《建军大业》中也不是没有缺点,剧情分支繁多,人物性格塑造略显单薄,有不少剧情强行加入人物的性格细节,让整个故事显得冗长拖沓。但电影细节处理得很真实,显然是考虑了史实和人物设定来布置的,整部电影是有意识的在叙事,也能引导观众走进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

在近年来这种类型的电影中《建军大业》算得上是一部佳作,它既给大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也让大众感受到了革命中的热血情怀。即使战火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仍要铭记。


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合理性,《建军大业》就阐释的非常有节。四一二政变和宁汉合流,导致中国革命的失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统统被反动派无情的伤害,他们无论作为集体还是个体,都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对象。李大钊、陈独秀的和平发展、请愿以及周恩来的工人暴动,分别以第二国际和巴黎公社为模板,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军阀遍地、全国整体而言一盘散沙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中国工人数量严重不足、工业化基本还是妄想或蓝图阶段,海外列强及其资本、大地主大官僚大资本家大买办掌握著中国的主要生产力资源,城市和乡村分别有黑社会和乡绅作为既得利益代言人,民族资本家和知识分子数量匮乏且在社会上发声能力也不足,即使有呐喊也被强权者压制,「公理」和「启蒙」都在边缘——即使苏联的具体经验并不适合于中国,但是武装反抗迫不得已。中共作为工农先锋队的代表,在中央层面爆发了对于时局激烈的冲突。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经典理论,这是毛泽东熟读中国历史和进行湖南农民运动调查之后的判断,与一些书斋里的知识分子的教条主义完全不同,特别是从苏联归来的布尔什维克们,过度推崇苏联式革命经验,以城市武装暴动作为革命进程的主要甚至唯一路径。《建军大业》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有效的路线图。

《建军大业》从革命的低潮、武装斗争的准备、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和全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爆发到转移、朱德从开路先锋到断后决战,最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最终缔造成功。很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在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确认的三十六位军事家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三巨头的根本原因。他们三人从思想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确立了红军的基础。刘烨、朱亚文、黄志忠并非特型演员,却也形神兼备的诠释了革命领袖青年时代的风范。

朱德在三河坝战役之后,对于剩余的八百人进行了整编,在遇到毛泽东派出的何长工之后,坚定地选择了与毛泽东会师,充分证明了专业军人(此八百人来自原叶挺部,基本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与在地化的农民武装相结合的伟力,这也是《建军大业》为什么以详尽的篇幅、近乎是日志的方式来呈现这一场战役,当然不是放大,而是还原三河坝的重大历史意义。井冈山作为中央根据地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等,不仅回答了林彪之问,也是历史的正当必然性。井冈山上的毛泽东,最终完成了党和军队的辩证关系,确立了党指挥枪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也是朱日和军演的现实结果。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些只有在历史课本近代史纲要里面才出现的历史事件被展现在了银幕上。那是一场为了理想、信念、自由,为了民族未来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7月27日由孙伟强执导的《建军大业》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作为对建军九十周年的献礼上映。影片按照时间顺序从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直讲到朱德在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一群年轻人,为了处于风雨缥缈中的国家,他们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校园,走上了一条寻求生死存亡真理的道路。

影片从四一二清党运动中展开,硝烟四起,蒋介石、汪精卫都为了保留自己的利益而与共产党反目成仇,进行清党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陈独秀为首的共产党人在缴枪与反抗之中徘徊,到底是将仅有的几条枪交给国民党还是起身反抗,反抗的主要力量来自哪里,怎样来发动这些力量,成为共产党人眼皮子底下的最重要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表示必须要进行武装反抗才能有「话语权」,但是却遭到了陈独秀等人的反对。周恩来说服叶挺贺龙等人拉起了一直武装力量,准备在南昌进行武装起义。尽管在顺利拿下南昌城但是在转战潮汕时受到反动势力的强烈阻击南昌起义失败,被迫转向井冈山休养生息以备东山再起。

影片前半部分再现了革命先辈们对于祖国统一的向往,他们弃笔投戎,到处奔走,为了国家未来而上下求索。周恩来,毛泽东,贺龙,叶挺,卢德铭等等这些当时仅有20~30年纪的年轻人凝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在南昌给了反革命力量狠狠一击。影片用细节说话,将中国共产党的年轻活力表现了出来。贺龙带领部队攻打城门时,带著手榴弹炸城楼的士兵中弹另一名士兵接著冲向城楼;当前方战事吃紧,眼看就要被打败了这时候叶挺站出来说「我去!」;当毛泽东被派往上海组织工人运动,离别之际杨开慧说「不要回头,走!」。正是有这样前赴后继的勇士,这样身先士卒的将领,这样舍小我而顾大我的精神才使得共产党能够在缺少物资的条件下以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动荡的时代踏出一片新的天地。三河坝之战,朱德以一当十,虽然最后伤亡惨重,有战士在受伤后哭著要回家,但是当真正要撤退时,战士们明知道留下作掩护一定是九死一生还是争先恐后要留下。父子从军,父留子撤;兄弟从军,弟走兄留,为了未来的革命留下了力量。当启动引爆器后,三河坝上一爆炸声,留下来的战士们用生命为主力部队的撤退留出了宝贵的时间,他们都是英雄的。踏上三河坝的钱大钧说「黄埔军校的全部厚葬」,这是国民党将领对同窗的钦佩之情,对共产党的敬仰,也是在救赎自己。从这些细节之处不难看出共产党是一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力量。导演抛弃了那些程式化的演员,选用了年轻的演员,在成功抓住年轻观众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洋溢这青春与热血的时代。青春是演不出来的,不错,我们的先辈们在青春洋溢的时候发起了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也应在国家的改革浪潮中体现我们的价值。

如果说此前笔者对于让《古惑仔》的导演刘伟强担纲执导《建军大业》还有诸多疑虑与调侃的话,那么如今《建军大业》正式上映,所有的疑虑基本上可以被惊喜所取代了!紧凑的节奏、强烈的矛盾冲突、神采飞扬的角色、火爆而有层次感的战争场面,跟其他的革命主旋律影片相比,《建军大业》充满大量的新意和看点,显得格外超凡拔俗、鹤立鸡群。在跟《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组成的三部曲中,本片也堪称是最好看、最娱乐、最吸引人的一部。虽然本片的娱乐水准跟同期上映的《战狼2》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也绝对称得上是值回票价了。

「人气小鲜肉」出演《建军大业》、塑造革命先烈,亦是本片的看点和争议点所在。虽说《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都采取了「数星星」全明星主演阵容的商业化策略,但像《建军大业》这样如此大面积地使用「人气小鲜肉」担纲主演,在主旋律影片中堪称前所未见,笔者的总体观感是得大于失吧。虽说李易峰、鹿晗等几位「小鲜肉」的形象和演技会给人带来出戏之感,但大部分「小鲜肉」的表现还是合格的,而且这些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面孔,确实给主旋律影片带来了前所未见的激情、热血与活力,尤其是扮演叶挺的欧豪、扮演林彪的马天宇、扮演粟裕的刘昊然以及扮演卢德铭的张艺兴都显得英气逼人、神采飞扬,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人气小鲜肉」扮演革命先烈,也会起到拉近革命先烈与当代青年人的距离、促使他们主动了解革命先烈与革命历史的作用,这一点更是其他革命主旋律影片难以企及的优势所在。


观影贴士:

1.在117天的拍摄过程中,全组600余人横跨数千公里,逼真还原出60个颇具历史质感的场景。

2.从六年前的[建党伟业]到如今的[建军大业],刘烨两度饰演领袖毛泽东。

3.黄建新透露,选择演员的标准便是「像」,团队开会分析剧本时,会依据与演员的谈话内容最后决定是否选用。

原来,这才是主旋律的正确打开方式。

「建国三部曲」片名中非「大」即「伟」。一味强调「大」,也是很多主旋律影片,在气质把握上的选择。

一个「大」字,凸显了影片宏伟壮阔的史诗感,但也容易导致影片陷入宏大而无结构性,叙事碎片化堆积的境地。

但[建军大业]不同。

[建军大业]的不同,是多方面的。

一是叙事模式的简化。

本片打破了事件碎片化组合的模式,将笔墨集中在核心事件本身,以一部商业剧情片的方式结构故事。

影片以起义导火索,四一二惨案作为开端,讲述南昌起义从筹备到爆发的全过程,以及后续的三河坝激战,最终以井冈山会师的胜利欢悦作结。

起承转合,更贴近好莱坞动作片、战争片的剧作手法,极大加强了可看性。

这种叙事上的简化,保留了电影的完整时态,带来一气呵成的快感。

二是角色的主次分明。

得益于故事主线的清晰,[建军大业]虽有108位演员加盟,但没有陷入角色走马观花、堆砌明星的境地。

影片也始终围绕著青年领袖们不断失败与抗争的过程而展开,出场角色虽多,但主次分明。

片中洋溢的青春感与建军的历史本身也高度契合。

1927年,毛泽东34岁,周恩来29岁,叶挺30岁,粟裕19岁。

后来战功彪炳的一代豪杰,那时也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所以[建军大业]启用大量年轻演员,符合史实。

而年轻演员的表演状态,也恰好能反映出他们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

正如导演刘伟强所说:青春是演不出来的。

影片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给予了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以全新面貌,洋溢著青春的热血与激情。

比如片中叶挺与叶剑英相遇,在船上开会,边聊天边烤肉吃。

两个老广一见面就忍不住用粤语聊了起来。

一边的湖南人贺老总一脸迷惑:你俩说的啥?

俩小伙子嘿嘿一乐:老乡见老乡嘛。

这种生活化的刻画,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几乎没有见过。

一瞬间,青史上灿然生辉的姓名,化作了潇洒自若的飞扬少年。

三是对主旋律电影战争场面(或观赏性)的革新。

战争戏是[建军大业]的重中之重,约占全片的40%。

仅南昌一役的拍摄镜头数,就达到了3000多个,群演数量达到了25000人次,规模已超过两部前作。

在战争场面上,影片的呈现也有不同。

比如起义军持枪冲锋,一个正俯拍小全景,两排人线两侧,炮弹如同两条线一般,接连在他们身边爆炸。

这不仅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以大全景呈现宏大场面,与仿好莱坞战争片泛滥的近景快切相比,也令人耳目一新。

在战争的叙述上,为了更好展现战争场面,南昌起义被导演刘伟强细化为具体的几个阶段。

无论是秘密筹划、战术布局、起义军在深夜的伺机而动,还是起义爆发之际的烽火连城,这场集攻城和守城于一体的战争大戏,给了刘伟强极大的发挥空间。

三河坝战役更是拥有普通摄影机、运动相机、航拍、摇臂等11个拍摄角度,气氛紧张、场面火爆,甚至让你忘记你正在看一部主旋律电影。

本片主创希望用这部作品,改变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

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有很强的观赏性、可看性。

[建军大业]做到了。


刘伟强是摄影师出身,他对画面的经营,对镜头的把握非常有经验。这部电影的开场相当惊艳。这种好看和惊艳,在我看来更多是倾向于技术上的,譬如开场不久,就有一组镜头,以一颗子弹穿透一片战火的毁灭。另外,整部电影的质感有了好莱坞大片的临场感觉,加之雄浑有力的背景音乐,时刻挥洒著浓郁的枭雄电影般的热血。而这是刘伟强擅长的节奏,只不过这在华语爱国题材影片里则是少见的。

他在本片的另一大贡献,是对于刻画人物性格上,辅以丰富的细节。在真实的历史人物性格不能过多创作的时候,会有很多设计的东西。比如游泳的刘烨,疯狂机枪扫射的周一围,画著标志的李易峰,让这个命题作文没有陷入假大空的框架之中,有了生活化的烟火气,少了高大上的虚无缥缈化的古板形象。 既见骨,又见肉。

整部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对于矛盾冲突的具体化。有一幕曾先森印象特别深,在湖南老家的刘烨扮演的毛泽东与妻子作别,妻子不让他回头,这时音乐起,他边走边落泪,气氛就烘托到位了。而类似的细节,在这部电影中比比皆是,是这种低到生活里的世俗烟火气,让整部电影特别贴近生活,让每个人物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

这就是细节,在以往主旋律的爱国电影里,这样的煽情桥段更多的出现在英勇杀敌的战场上,而甚少在儿女私情上做出一种选择性。这可能与香港导演有关,他们在很多以人物为主的传记英雄人物里,类似的感情戏经常会出现。叶伟信的《叶问》系列,刘伟强导演自己的《古惑仔》系列,都安排了英雄出现软肋,使得人物在山河家国和儿女情长之间做出自己的抉择。

只要有抉择,就能最大限度的强化戏剧冲突。其实这样的剧本设计是一种必须,只要有这种个体的选择,整个角色基本上就能更丰满,更接地气。所以,《建军大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刻画出了类似这样一个又一个饱满而有血有肉的人物,仅就这点来说值得打个高分。 关于这些年轻偶像演员的选择,可能要选取和历史人物年纪相仿之外,明显是有票房考虑的。各种人物中,曾先森尤为喜欢朱亚文扮演的周恩来,这个角色对于朱亚文来说是一个突破,他之前的银幕形象要么痞,要么硬汉,但甚少如此克制。作为整部电影的一条主线,朱亚文表现得甚好,同样表现得不错的还有刘烨,刘烨演毛泽东演了几次了,这次依然表现得相当沉稳。在这样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献礼影片中,还能看到很多90后00后的偶像们,比如李易峰,比如马伊琍,比如霍建华等等,这应该是商业上的选择。这些众多偶像,基本上每个人都还是能照著角色的个人性格走,没有哪个人物有突兀感。这部《建军大业》,在曾先森看来拍得相对来说,非常的聪明,但聪明不等于好。聪明是导演的功劳,好就复杂了,好应该是编剧、导演和演员,剧组所有人员合作出来的恰到好处。

所以,整部电影,明显还是存在著一些问题的。

其实犯的是很多爱国电影的通病,就是台词非常说教。这一点是很可惜的。在爱国电影中,呼口号求团结是固定配置,但是如果过于频繁的话则会让整部电影过于刻意。这里面最集中体现的一幕是,宋佳饰演的宋庆龄说的「中国人的未来,拜托了」。这样的说辞确实就有点过了,不够落地。再比如在战场上说的那句「当勇士,不要当烈士」。

由于刘伟强要铺陈的情节众多,描述的人物也非常繁多,所以他只能靠这种颇有鸡汤味道的东西来对情节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东西多了,就有点戏不够,台词硬凑的感觉。 其实,要做出这种煽动人民团结作战的办法,不只用台词一招。很多同类型电影的办法,都是用丧失亲人的痛感,和流离失所的悲苦来营造氛围。这两点,刘伟强都没有做深入,可惜。 曾先森还是愿意给这部电影打个中等偏高的分,原因有三。第一,就是刘伟强的控制力强,他的画面处理和凌厉剪辑让整部电影节奏流畅,确实有佳章。第二,年轻偶像演员没有出戏就算一种成功,比如李易峰,马天宇等演员都是有符合角色的发挥。第三,对于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特别是命题作品,这部电影比起之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在细节上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东西,值得鼓励吧。

所以,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刘伟强用热血青春偶像,拍出黑帮枭雄的方法,巧妙的奉献了一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电影,对于他来说肯定不是最好的电影,但是对于同类型的《建党》,《建国》来说确实进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