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的,我们原来采过降水样品 一年的降水中的无机离子,有机成分,不可溶性黑碳的量与降水的相态并没有明显的关系,降水是否干净与降水产生时各层的的水汽源、水汽经过路径以及降水发生时当地的边界层所受到的本地污染排放和外来污染输送量和种类有关系。如果强行比较,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低的水滴和冰晶肯定对可溶成分的溶解作用最低,因此雨滴里的可溶成分较多,而对不可溶成分雨滴,雪花和冰雹的裹挟能力在不同条件下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比较。

另外,持续降水过程中后期的降水比初期的降水干净是有可能的,因为降水过程对大气的清除沉降作用会使得后期大气较干净,所以沉降的物质较少,雨水化学组分会更接近其在云中或高空的形式。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无法比较。都有各种吧。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也许可能的idea。不过根据大气物理主流意见,污染物会促进暴雨甚至雹的发生,而抑制中小雨。这也许是北京有一年夏季可怕暴雨的某个原因。

个人认为……都不干净

我们都知道形成雨滴、雪和冰雹需要有凝结核,而凝结核就是空气中常见的颗粒物或污染物,因此水汽才能附著在上面。

本人比较无聊,也比较幼稚,去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把阳台上堆积的雪的表层刮下来,收集到杯子里打算融化成雪水喝掉,等到它化了之后,我看到我的杯子里除了有小半杯水之外还有杂质(融化的时候杯子是盖好的,因此排除了空气中杂质进入的可能性),特别是那种长条状的杂质我是记忆犹新啊,亏我之前堆雪人的时候吃了几口雪(╥╯^╰╥)(乖乖的小朋友千万嫑模仿哦)

不过要说哪个干净的话,个人认为是雨水或冰雹吧,还是雨水吧,毕竟被道教看作无根之水,不过实际上都不怎么干净!


同一地点,这三种不同的形态,都是从天而降,污染程度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