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eparation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分居风暴』是本届(84)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拿下外语片奖之前,这部电影早就在多个国际影展囊括多项大奖,电影的简介上写著:「堪称是一部奇迹式的电影」。

中东语系的电影,一向在台湾电影市场被归类为『艺术电影』,而『艺术电影』=『口碑>票房』;所以,尽管『分居风暴』在各大国际影展中掷地有声,佳评不断,片商在购片之后,也只制作了两份拷贝,安排在长年播放艺术电影的真善美戏院及国宾长春影城播放。

※警告:内有剧情,请斟酌观看。

分居风暴其实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场景、人物甚至剧情都很简单,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就是『两难』。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不论是夫与妻、父与女、母与女、雇主与帮佣,简单的人物关系,因为彼此的立场、背景不同,交叠出一个又一个难以抉择的两难,而这些无法一言以蔽之的两难问题,却让这部电影刻划出非常不简单的人性。

电影一开始,导演就以一个一镜到底的固定镜位引导观众专注聆听正在争论不休的夫妻,到底为了什么争吵。

第一个两难:移民不移民?
太太希敏为了女儿能够过更好的生活、受更好的教育,决定移民到国外去,但丈夫纳德却不愿意丢下年老失智的父亲,坚持不从。两人在离婚简易庭上争论不休,这是电影中的第一个两难,要不要移民?该不该丢下老父?双方各持己见,毫无共识;而负责审理的法官,最后认为两人的状况并没有严重到必须离婚,他请希敏回家去好好想想,跟老公好好沟通。

第二个两难:分居不分居?
得不到答案的希敏决定搬回娘家,女儿谭美异常的安静,在纷乱吵杂的环境里写功课;同一时间,来应征帮佣的罗芝,站在杂乱的客厅中,无所适从;纳德则是忙著照顾老父,刻意忽视走进走出的希敏。不算大的空间里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声音,等著拿钱的钢琴搬运工、讨价还价的罗芝、在房间里喃喃自语的公公,让人感到无端的烦乱,无论是收行李的希敏或是在厨房里装忙的纳德,都很清楚的知道,最令他们焦虑的,其实是即将面临的分离,但是谁也不愿意作那个妥协的人,谭美只能无奈的看著父母,无力挽回。

第三个两难:洗澡不洗澡?
罗芝瞒著丈夫,开始每天搭长途车到纳德家帮佣,却在第一天就碰到了困难。纳德的父亲突然失禁,信仰虔诚的罗芝必须帮陌生男人脱裤子、洗澡,这完全违背了她的信仰,但是,眼前的老人也不能晾在浴室里不管,于是她打了电话,而电话那头给了她建议,她戴上了塑胶手套,进入浴室,而一旁观看的女儿懂事地告诉罗芝:「我不会告诉爸爸。」

等到纳德和谭美回家,罗芝鼓起勇气告诉纳德,这里的工作量太大了,她没办法做;纳德认为罗芝突然辞职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临时要到哪里找一个人来接替?罗芝只好把真正的原因告诉纳德,因为信仰,她不能、也不应该帮纳德的父亲洗澡。因为宗教,纳德无奈接受了罗芝辞职,而罗芝总算卸下心中大石,准备带著女儿离开,临走前向家教老师要了妇产科的电话,因为最近胎动实在太厉害了,她有点担心。

纳德把一天的工资付给罗芝,让她离开;正在烦恼到哪里去找一个照顾父亲的帮佣时,罗芝突然回来,告诉纳德,如果要找一个男性帮佣,她可以介绍她老公来作这份工作,纳德当然同意,毕竟老父真的需要人照顾。

第四个两难:工作不工作?
没想到,罗芝的丈夫哈达特却在答应上工的当天被债主抓到牢里去,急需要钱的罗芝只好继续带著女儿,做著可能会违背信仰的工作;她的身体很明显的出了状况,但她却得打起精神坐长途车,打理纳德父亲的起居。顽皮的女儿就像是个不定时炸弹,这一天,女儿为了帮罗芝倒垃圾忘了锁门,纳德父亲突然失踪,而罗芝发现之后急忙在大街上寻找,终于在转角的书报摊前看到了光著脚的纳德父亲,然而,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川流不息、丝毫不让人的车阵……

累积的问题和情绪在第二天终于成为炸弹,早上罗芝迟到,纳德已经出门,将老父锁在门里;而到了下午,纳德提前回家,却发现门锁上了,罗芝母女并不在家;当他和谭美打开门,冲到父亲房间时,看到单手被丝巾绑在床头的父亲,倒卧在地上,奄奄一息……
纳德和谭美合力安顿好父亲,这才发现,原本放在卧室里的钱,也不翼而飞;此时,罗芝带著女儿回来了,怒气攻心的纳德开始对罗芝咆哮,要她滚出这个家。被诬赖偷钱的罗芝,怎么样也不愿意妥协,她试图向纳德解释,但纳德一心只想把她赶出去,最后,气急败坏的纳德用力推了罗芝一把,大力把门关上。

楼梯间传来女孩的哭声,邻居连忙把坐在地上的罗芝扶起,母女俩哀怨的离开了。

晚上,纳德从希敏那里听到了恶耗,罗芝进了医院,两夫妇赶忙到医院去探视,这才知道,罗芝失去了腹中胎儿,而罗芝的丈夫哈达特和纳德起了严重的冲突。
失去了儿子,罗芝和哈达特控告纳德谋杀,纳德坚持自己不知道罗芝怀孕,否则不会让她持续来帮佣;而暴躁的哈达特则是一口咬定,纳德一定是说谎,他就是杀死自己孩子的凶手。

两造激辩不休,纳德因为缴不出保释金,选择被关在拘留所里,愤怒之下,他告诉法官,他要告罗芝恶意将老父滞留家中,导致父亲受伤。

各说各话的罗生门
这个『冲突』让整部电影进入了罗生门阶段,宣称不知道罗芝怀孕的纳德和坚持纳德知情的罗芝夫妇开始冗长的争讼,法官找来了家教老师作证人,出庭前家教老师问了希敏,该怎么说才好?而希敏回答,说实话就好。

家教老师的证词明显有利于纳德,当家教老师走出法庭,罗芝的女儿和谭美坐在一块,老师上前询问小女孩,之前不是画了一张爸爸打妈妈的画,小女孩猛摇头,并不承认。

希敏抵押了房子,交付保释金让纳德可以离开拘留所,在前往希敏娘家接父亲的车程中,谭美问父亲,你真的不知道罗芝怀孕吗?纳德理直气壮,说著自己真的不知道,谭美告诉纳德,母亲认为父亲应该是知道的,因为当那个夜晚两人赶到医院去时,听到罗芝流产,纳德并不惊讶;而纳德刻意转开了视线,他告诉谭美,你妈想破坏我在你心里的印象。谭美希望父亲跟母亲和好,让母亲可以回家;而纳德最后却说不出口,三个人默默地回家了。

真相浮现

因为纳德的强硬,哈达特开始出现威胁性的举动,他跑到学校里威吓老师,并且等在谭美的校门口,到处跟同学说,谭美的父亲是杀人犯,这让希敏非常担心,为了女儿,她希望纳德和罗芝和解,希望事情尽早落幕;然而纳德却坚持自己没有错,不愿意作任何让步。

纳德从来拿书包的罗芝女儿口中得知,那天下午,罗芝不假外出是为了去看妇产科,他拿起电话,打给家教老师,对著电话答录机留言,希望老师把妇产科的电话告诉他;在一旁的谭美听得一清二楚,她问父亲,真的不知道罗芝怀孕吗?如果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是家教老师把电话给罗芝的呢?纳德看著女儿,哑口无言,最后他告诉女儿,如果她希望他说实话,他会告诉法官实话。

希敏和哈达特恳谈,希望双方能够和解,最后谈好了条件,希敏愿意赔偿罗芝一笔钱,让罗芝夫妇撤销告诉;另一方面,家教老师因为电话留言知道了纳德的谎言,她告诉法官实情,而法官质问纳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纳德还是说谎,他告诉法官,是从女儿谭美那里听到的,法官要求要讯问谭美,而在法庭内,谭美为了父亲说了谎,在回家的路上,谭美留下了眼泪……

终于,罗芝找到了希敏,困难地告诉她,希望她不要付和解金给丈夫,因为,那德并没有杀死她的孩子,其实,孩子在前一天就已经没有动静,所以她才会在那天下午匆忙地去看医生;这笔钱如果收了,她怕会报应在女儿身上,无论如何,请希敏千万不要付和解金。希敏生气的质问罗芝,为什么要说谎?罗芝说,因为害怕让丈夫知道;希敏问:为什么孩子会没动静?出了什么问题吗?罗芝哀伤的回答:因为前一天,你的公公跑出去了,我为了找他回来,在路上被车撞了……

回到原点
纳德和希敏带著谭美到罗芝家协议和解,哈达特的债主们全都坐在客厅里等著收钱;厨房里的罗芝恐慌地不知所措,纳德告诉哈达特,他愿意付赔偿金,只有一个条件:请罗芝对著可兰经发誓,腹中胎儿是因为纳德推她才流产的。
罗芝不愿意发誓,她对著盛怒的哈达特说出了实情,而哈达特怒不可遏,气冲冲地离开,罗芝冲出了厨房,对著希敏哭诉:「我不是叫你们不要来吗?这样叫我怎么活?!」
纳德疑惑地看著妻子,希敏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谭美的眼泪
场景回到了一开始的法庭。
法官告诉谭美,现在要请她做出一个决定,是要跟妈妈走?还是跟著爸爸?
谭美沈静的脸上留下了眼泪,她乖巧地回答法官:「是现在要答吗?」
法官问:「你还没有决定吗?」
谭美回答:「不,我决定了。」
法官说:「那么你的决定是什么呢?」
谭美回答:「我一定要现在答吗?」
法官说:「你希望爸妈不在场吗?」
谭美问:「可以吗?」
于是,法官请纳德和希敏离开,而两夫妻在法庭外等候,两人之间距离虽然不远,彼此的歧见却有如鸿沟,只能静默地在长廊上等待。

 

『分居风暴』是一部很著重细节的电影,在人物角色的刻划上著力颇深,看似一个个很生活化很琐碎的事件,累积成巨大的拉扯,不论是固执己见的纳德和试图解决问题的希敏或是暴烈冲动的哈达特和委曲求全的罗芝,在交叠的命运轴线上,互相牵制也互相拉扯,逐渐浮出水面的问题却始终没有任何化解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难、立场和思维,没有一个人是坏人,也没有一个人是圣人。

电影中男性与女性角色的设定,十分巧妙;在伊朗社会掌握主控权的男性(纳德、哈达特、纳德父亲)都在片中失去了『权力』及『能力』,而看似弱势的女性(希敏、罗芝、谭美、家教老师)却都在无形中掌握了关键的影响力和决定权。

坚持不肯移民的纳德,必须面临希敏离开之后的问题,而事实也证明,当女主人离开了家庭,男主人可能什么事也做不好,小到洗衣机的设定,大到闯下背负谋杀罪名的大祸;长期失业在家的哈达特,当债主找上门时,只能依靠罗芝出去赚钱还债,甚至,当老婆面临被纳德控告的危机时,他也只会无理取闹、逞强斗狠。

反观女性,希敏在问题发生时,总是希望彼此能沟通解决,朝著彼此都能满意的方向努力;而罗芝,为了丈夫、为了家庭,她愿意挺著四个月的身孕,辛苦地帮佣,即使可能会因此做出一些违背信仰的事。

人性当中的『自私』(下意识地保护自己),透过接二连三的事件赤裸裸地展现,罗芝隐瞒丈夫,诬陷纳德是害她流产的元凶,是她身为老婆、维护家庭的自私;纳德为了脱罪,坚持自己不知道罗芝怀孕,是他为了保护女儿、拥有女儿的自私;哈达特坚持要控告纳德,从中拿取赔偿金所作出的种种手段,是他为了保护老婆、解决债务的自私;而这些人性的自私,在神圣的宗教影响下,逐渐失去了立场,彼此之间存在的冲突,也因为『良心』而被冲刷的一干二净。

最后,当风暴终于结束,这个家庭并没有如同好莱坞电影一般,夫妻在历经了风暴之后言归于好,希敏和纳德依旧为了移民的问题各持己见,希敏和纳德还是要离婚,两人又回到了分歧的原点,而从头到尾希望父母亲和好的谭美,被迫站在法庭上做出选择,11岁的女孩留下了懂事的眼泪;不懂事的,是那两个各据一方、眼神没有交集的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