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篇导读(四):读韦政通先生《中国文化概论.艺术》第五节中国雕刻艺术精神

第五节 中国雕刻艺术精神

本节以中国古代玉器雕刻为例,介绍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特征。选择玉器是因为它跟中国君子的品德修养有较密切的关系。如前章节,以下将集中介绍其艺术精神特征,而非其雕刻艺术。

一、艺术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玉是互相馈赠、传情达意的礼物。例如男女婚嫁以玉佩、璧玉为聘物,一段美好姻缘称为龙凤佩(配)、或「珠联璧合」;「琼」是赠答他人之礼的赤色玉,以示永以为好。「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经?卫风》

在朝廷方面,「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注122)。朝臣见天子时手中所执的就是珪了;天子礼下士人向之请教时用的是璧;瑗可以容纳两手,作牵引的用途,避免身体接触;被放逐的臣子,获君主赐以玉环,代表召回的意思,赐以玉玦,则表示不会召回了。(注123)

至于生离死别,也有送玦以表情思的。子产治理郑国有功,死的时候,「郑人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琴之声。」(注124)郑人与子产阴阳永隔,送的就是玦了。

《史记》记载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王杀刘邦,用的也是「玦」(注125)。虽然刘邦在宴上几乎被杀,但逃走时仍不忘嘱咐张良以「白璧一双」献项王、「玉斗一双」赠范增,以全礼节(注126),免招后尤。玉在不同层面的应用文化早已形成。

政治方面,玉是权力地位的身份象征。天子依诸侯爵位赐颁玉器(注127),是诸侯的守国信物,朝觐时须执圭与天子的瑁相符合,以防膺伪。军事方面,「琥」是「发兵瑞玉」,发展为后来的虎符以为信物。玉,是军令信物之一。(注128)

玉也应用在祭祀方面。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玉各有其特定的祭祀用途。《周礼?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在衣饰方面,君主固然「鸣玉以行」,行走时不但有一种音乐节奏美,还要求「步中规,折中矩」(注129)。一般公卿士大夫,也在衣带上佩挂玉串,用以调整步行仪态和节奏。例如「珩」就是一种「听行之玉」,用以调节行步之缓急,与佩相触有节的随身饰物。

在民间,男女都常以玉佩作饰物,展示出一种美态: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锵锵,寿考不忘。」──《秦风.终南》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郑风.有女同车》

玉并不是一种只供欣赏用途的艺术雕刻,而是广泛与生活结合起来。(注130)

二、美即象征善

中国艺术「融洽自然,把天道实践到人道」。自然界玉石,给予中国人的启发是道德性的:玉的美,在于它象征「善」。中国人把它实践到「君子」的德行上去。

君子比德如玉,玉有「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说文解字》解释「玉」的意思: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孔子认为玉具备君子的特质,与天地道德相应(注131):

仁:温润而泽
智:缜密以栗

义:廉而不刿

礼:垂之如队

乐: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

忠:瑕不揜瑜,瑜不揜瑕

信:孚尹旁达

天:气如白虹

地:精神见于山川

道:天下莫不贵者

德:圭璋特达

「玉不琢,不成器」(注13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注133)。这种致力追求完美无瑕的雕刻艺术精神,跟君子在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止于至善」精神相通。(下文会再详细解说)

玉,也是古人「以端行止」的随身饰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注134)。

因此,古代统治阶层从小时候就以玉佩培养他们良好的举止仪态: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

这种「左宫右征」的佩玉方法是为了「以节其步,声不失序」(注135)。征角宫羽是五音律的其中四个。其音阶与简谱5613相若。行走的时候发出韵律性的步伐节奏,56,13,56,13,56,13……。

君子佩玉,并不仅仅是为了修饰个人的仪容举止,也为了「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礼记》(注136)

传统中国社会,不论男女,有一定社经地的常以玉作佩饰。走路时脚步究竟是缓舒有致,抑或凌乱仓促,都可以从佩玉的相碰击的声音中反映出来。走路姿态优美的人,其佩玉的触鸣声也琤琮有致,有一种音乐美。人们听环佩声怎样响,就认得出是哪个人来了,就想像得出他的仪态教养,可以说它是一个人的识辨象征。

三、不尚形似重传神

玉的雕刻艺术崇尚简朴自然,隐隐透露出和天地自然人事沟通的讯息。一般是透过自然几何形状、线刻浅雕的饰纹传达其象征意义。(例如天圆地方,于是以圆形的璧礼天,以外方内圆的琮礼地,以完整的环和有缺口的玦象征「反绝」和「绝人」。虽然玉器上常刻有各种饰纹,但天子祭天用的苍璧却是没有任何花纹的。) (注137)

玉的雕刻和鉴赏重点,主要在于(1)通体达照无瑕;(2)其色温润而泽;而不在其雕刻的巧夺天工:

(1)通体无瑕

玉以达照透光,通透无瑕为上品。一如礼之「至敬无文」,玉「以素为贵」(注138),所以「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白玉不琢」为「质有余也」 (注139) 。最美的玉,不加雕琢,因为它的本质已经焕发出一种无瑕疵的自然美。祭天用的白璧,就是通体无瑕不待雕琢的上佳白玉。

「玉不琢,不成器」,玉藏在石皮之中,不经切磋雕琢,只是一块石头 (注140) 。切磋,是开始时大方向的剖开、切割、造形;雕琢,则是把瑕疵磨去的仔细完善功夫(注141)。上乘雕刻透过切磋琢磨,展示玉的温润无瑕本质。

即使「已雕已琢」,最终也是要「还反于朴」(注142),表现出原来真璞的一面,而不是呈现工匠的奇技淫巧。

(2)温润而泽

玉有五德,其中「温润而泽」象征「仁」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注143)

玉的「温润而泽」有三方面:

(1)触手即温:上好的玉石能够感应佩戴者的体温,触手即暖;而顽石的触手感觉则是冷冰冰的。

(2)柔润而不锋利:雕刻方面要能彰显玉「廉而不刿」特性,虽有边有角、有圆有方,然而柔若无痕,触手感觉柔软而不锋利。

(3)光泽均润含蓄:好的工匠,能够透过琢磨,把玉的温润光泽呈现出来。那种光泽跟水晶、钻石等折射出来的刺眼光束条不一样。玉的光泽是细致而匀均,绝不刺眼。(注144)

身、心健康的人,能够戴出玉的温润光泽;反之,玉会黯然失色,彷佛蒙上一层死灰。因此,玉能否呈现温润光泽的颜色,不单是工匠技巧高低所致,佩戴者的自身素质也有影响。
以上陈述玉的雕刻艺术所反映的艺术精神。

几千年来,中国人把得自大自然玉石的启发,用之于君子的培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注145)。

「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注146)

「玉有似君子……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积,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取之玉也。」(注147)

玉的「切磋琢磨」给人学习上的启发。切磋,是开始时在学校学习的大原则大方向;琢磨,则是君子终身持续的自我修为(注148),力求去除杂质,还原本来善性。

瑜不掩瑕、瑕不掩瑜(注149)。玉,总是忠实地反映自己的这些品质。君子对待自己的美恶优劣,也当如此──对自己的美好品德谨慎守护,生怕它一旦遗失;对自己的丑恶也能够正视它、不隐瞒它,致力改过迁善;不知道的就去问,不会的就去学。

如同礼乐──虽然玉有外在的表现方式,但却重视内在的精神,而不是外在雕工的虚伪矫饰。这跟君子的仁德有相通地方。

《诗经》提到君子「温」的特质: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大雅.抑》(注150)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小雅?小宛》(注151)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注152)

君子属统治阶层,是「为政者」或「准备为政」的人。为什么为政者要「温」呢?道理很简单:为政者「温」,人们才敢亲近他,才乐意团结在他周围,向他陈述情况、反映意见,也愿意聆听他的意见,跟他一起努力。

《论语》记载孔子以「温」的人格魅力做到「必闻其政」: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注154)

王充《论冲.知实》补充有关解释:「......温、良、恭、俭、让,尊行也。有尊行于人,人亲附之。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然则孔子闻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之也。」(注155)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君子的「温」不是没有立场的: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也。」《荀子.不苟》(注156)

也就是说,他们虽则宽而廉,恭敬谨慎;但也能辨、察、直立、坚强,能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

重点回读:中国古代玉器雕刻怎样体现中国的艺术精神?在艺术生活化方面,玉并不是一种只供欣赏用途的艺术雕刻,而是与生活广泛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政治、祭祀、衣饰等,有多方面具体的应用。在美即象征善方面,自然界玉石,给予中国人的启发是道德性的,中国人把它实践到「君子」的德行上去,不但以玉佩培养良好的举止仪态,并以玉之切磋琢磨比喻学习修身。在不尚形似重传神方面,玉的雕刻艺术崇尚简朴自然,隐隐透露出和天地自然人事沟通的讯息;透过自然几何形状、线刻浅雕的饰纹传达其象征之意义。鉴赏的重点,在于它的通体达照无瑕和温润而泽(传神);而不在于雕刻的巧夺天工(形似)。

注释汇编

欢迎来到注释汇编。汇编目的是:

提供来源出处,使有兴趣翻查书籍的人,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它们;

补充说明文中一些概念,或增加例子、或增加阐释,以多为之地。

122 「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交,不欢欣,虽指,非礼也。」《荀子.大略》

123 齐缞三月:「晋崇氏问淳于睿,曰:凡大夫待放于郊三月,君赐环则还,赐玦则去,不知此服已赐环玦未?答曰:其待放已三月,未得环玦,未适异国,而君扫其宗庙,故服齐缞三月。」杜佑《通典.礼五十》

124 「郑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琴之声。」刘向《说苑.贵德》。原文为:
「季康子谓子游曰:仁者爱人乎?子游曰:然。人亦爱之乎?子游曰:然。康子曰:郑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琴之声。仲尼之死,吾不闲鲁国之爱夫子奚也?子游曰:譬子产之与夫子,其犹浸水之与天雨乎?浸水所及则生,不及则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时雨,既以生,莫爱其赐,故曰:譬子产之与夫子也,犹浸水之与天雨乎?」

125 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26 同上。原文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27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礼.春官宗伯》

128 「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周礼.典瑞》

129 「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周礼.玉藻》

130 周朝设有专门管理玉器的官: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瑑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眺聘。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瓒,以肆先王,以祼宾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璧羡以起度。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谷圭以和难,以聘女。琬圭以治德,以结好。琰圭以易行,以除慝。大祭祀,大旅,凡宾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凡玉器,出则共奉之。」《周礼.典瑞》

131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记.聘义》

13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

133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乎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记.大学》

134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礼记.玉藻》

135 「古之佩玉,左宫右征,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文心雕龙.声律》

136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137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周礼.春官宗伯》

138 「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牺尊疏布幂,椫杓。此以素为贵也。」《礼记.礼器》

139 「大羹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也。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而已矣。」《礼记.郊特牲》
「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准南子.说林训》

140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欲宣其义,必先读其智。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有济乎?」王符《潜夫论.赞学》

141 「切磋是始条理,琢磨是终条理。」《朱子语类.大学四或问上》

142 「已雕已琢,还反于朴,物之相反,复归于本。」刘向《说苑.谈丛》

143 见注释131。

144 「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孟子序说》。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管子.水地》

145 见注释132。

146 「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韩诗外传.卷八》,原文为:
「鲁哀公问冉有曰:『凡人之质而已,将必学而后为君子乎?』冉有对曰:『臣闻之: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
曰:『何以知其然也?』『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贡、卫之贾人也,皆学问于孔子,遂为天下显士,诸侯闻之,莫不尊敬,卿大夫闻之,莫不亲爱,学之故也。昔吴楚燕代谋为一举而欲伐秦,祧贾、监门之子也,为秦往使也,遂绝其谋,止其兵,及其反国,秦王大悦,立为上卿。夫百里奚、齐之乞者也,逐于齐西,无以进,自卖五羊皮,为一轭车,见秦缪公,立为相,遂霸西戎。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管仲亲射桓公,遂除报雠之心,立以为相,存亡继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四子者、皆尝卑贱穷辱矣、然其名声驰于后世,岂非学问之所致乎?由此观之,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诗》曰:日就月将。』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

147 「玉有似君子……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积,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取之玉也。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廉而不杀,是义而不害也;坚而不坚,过而不濡。视之如庸,展之如石,状如石,搔而不可从绕,洁白如素,而不受污,玉类备者,故公侯以为贽。」《春秋繁露.执贽》

148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记.大学》

149 见注释131。

150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大雅.抑》

151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雅.小宛》

152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秦风.小戎》

153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矣,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布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书曰:毕协赏罚。此之谓也。』」刘向《说苑.政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