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是汽车上的重要总成之一。底盘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悬架的设计。今天就和大家初步介绍下悬架的作用、构成和设计。

一、悬架的作用和构成:

二、悬架的几何参数设计:

轮胎是按照悬架的导向机构在行程内进行上下运动,因此调整悬架几何尺寸,就能改变悬架运动时外倾角、前束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轮胎的运动轨迹,使轮胎的运动过程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进行,提高悬架和整车的操纵稳定性。

悬架几何尺寸左右著悬架各个参数和整车性能,是极其重要的参数,对系统来说,主要影响K特性。下面主要看下,导向杆系布置对外倾和前束的影响。

1、等长、平行的臂长与外倾角、前束角变化

由上图可以看出:外倾角、前束角均无变化,但轮距变化大,且臂长越长,轮距变化越小。

2、等长、不平行臂与外倾角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HT>HB,时,外倾先正向变化,再负向变化;

当HT<HB,时,外倾先负向变化,再正向变化;

3、不等长、平行臂与外倾角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上短下长时,外倾角都是负的;

当上长下短时,外倾角都是正的;

4、前束角与几何尺寸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1、当下摆臂和转向拉杆长度相等,并且从后视图看平行配置时,前束角无变化,但轮距变化;

2、当下摆臂和转向拉杆长度相等,并且从后视图看非平行配置时,上跳为正前束变化,下跳为负前束变化;

3、当下摆臂和转向拉杆长度不相等,并且从后视图看平行配置时,上下跳前束角均为正前束变化;

三、悬架的弹性设计:

几何尺寸设计完成后,意味著运动学特性设计完成。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弹性运动学性能设计,也就是悬架的C特性。

当车辆通过道路上的凸起时,上下、前后方向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对于上下受力,有悬架的行程和弹簧来缓冲,而对于前后受力,既没有行程也没有弹簧来缓冲,只有利用橡胶衬套的柔性,形成前后缓冲行程,即「前后弹性」,说到底就是降低悬架前后的刚性,缓和从轮胎传来的作用力。

如下图所示,通过设定转向拉杆刚度与摆臂衬套刚度,可以实现弹性转向。通过弹性转向,可以实现对车轮姿态更好的控制,同时保证一定的舒适性。

四、悬架行程设定:

如果行程过大,车辆的布置就很困难。如前轮,加大行程,就必须提高轮包的高度,影响车辆的造型。另外,行程过长,在高速过弯时会导致侧倾过大,操纵稳定性降低。

如果行程过小,在颠簸路面下,很快达到行程极限,对车身造成冲击,舒适性下降。

因此,必须要根据整车定位合理设置悬架行程。

在上跳行程中,通过缓冲块的设计限制行程。

在下跳过程中,通过减震器缸筒内的橡胶缓冲块对活塞运动行程,也就是减震器行程进行限制。

下图是悬架跳动过程中的悬架刚度特性曲线,该曲线可以通过ADAMS模拟得到,也可以通过实车KC测试。通过曲线,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悬架上下跳行程、缓冲块空行程、缓冲块压缩行程、弹簧刚度信息。

先写这么多,后续有时间再更新。文章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大神指正。谢谢。

备注:本篇文章,作者在IND4汽车人平台也有投稿发布,欢迎大家评论指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