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架是汽車上的重要總成之一。底盤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懸架的設計。今天就和大家初步介紹下懸架的作用、構成和設計。

一、懸架的作用和構成:

二、懸架的幾何參數設計:

輪胎是按照懸架的導向機構在行程內進行上下運動,因此調整懸架幾何尺寸,就能改變懸架運動時外傾角、前束等的變化,從而改變輪胎的運動軌跡,使輪胎的運動過程按照設計者的意圖進行,提高懸架和整車的操縱穩定性。

懸架幾何尺寸左右著懸架各個參數和整車性能,是極其重要的參數,對系統來說,主要影響K特性。下面主要看下,導向桿系佈置對外傾和前束的影響。

1、等長、平行的臂長與外傾角、前束角變化

由上圖可以看出:外傾角、前束角均無變化,但輪距變化大,且臂長越長,輪距變化越小。

2、等長、不平行臂與外傾角變化:

從上圖可以看出,當HT>HB,時,外傾先正向變化,再負向變化;

當HT<HB,時,外傾先負向變化,再正向變化;

3、不等長、平行臂與外傾角變化:

從上圖可以看出,當上短下長時,外傾角都是負的;

當上長下短時,外傾角都是正的;

4、前束角與幾何尺寸的關係:

從上圖可以看出:1、當下擺臂和轉向拉桿長度相等,並且從後視圖看平行配置時,前束角無變化,但輪距變化;

2、當下擺臂和轉向拉桿長度相等,並且從後視圖看非平行配置時,上跳為正前束變化,下跳為負前束變化;

3、當下擺臂和轉向拉桿長度不相等,並且從後視圖看平行配置時,上下跳前束角均為正前束變化;

三、懸架的彈性設計:

幾何尺寸設計完成後,意味著運動學特性設計完成。接下來要進行的是彈性運動學性能設計,也就是懸架的C特性。

當車輛通過道路上的凸起時,上下、前後方向都會受到力的作用,對於上下受力,有懸架的行程和彈簧來緩衝,而對於前後受力,既沒有行程也沒有彈簧來緩衝,只有利用橡膠襯套的柔性,形成前後緩衝行程,即「前後彈性」,說到底就是降低懸架前後的剛性,緩和從輪胎傳來的作用力。

如下圖所示,通過設定轉向拉桿剛度與擺臂襯套剛度,可以實現彈性轉向。通過彈性轉向,可以實現對車輪姿態更好的控制,同時保證一定的舒適性。

四、懸架行程設定:

如果行程過大,車輛的佈置就很困難。如前輪,加大行程,就必須提高輪包的高度,影響車輛的造型。另外,行程過長,在高速過彎時會導致側傾過大,操縱穩定性降低。

如果行程過小,在顛簸路面下,很快達到行程極限,對車身造成衝擊,舒適性下降。

因此,必須要根據整車定位合理設置懸架行程。

在上跳行程中,通過緩衝塊的設計限制行程。

在下跳過程中,通過減震器缸筒內的橡膠緩衝塊對活塞運動行程,也就是減震器行程進行限制。

下圖是懸架跳動過程中的懸架剛度特性曲線,該曲線可以通過ADAMS模擬得到,也可以通過實車KC測試。通過曲線,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懸架上下跳行程、緩衝塊空行程、緩衝塊壓縮行程、彈簧剛度信息。

先寫這麼多,後續有時間再更新。文章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各位大神指正。謝謝。

備註:本篇文章,作者在IND4汽車人平臺也有投稿發布,歡迎大家評論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