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架主要影響汽車的垂直振動。傳統的汽車懸架是不可調整的,在行車中車身高度的變化取決於彈簧的變形。因此就自然存在了一種現象,當汽車空載和滿載的時候,車身的離地間隙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一些轎車採用比較柔軟的螺旋彈簧,滿載後彈簧的變形行程會比較大,導致汽車空載和滿載的時候離地間隙相差有幾十毫米,使汽車的通過性受到影響。

  汽車不同的行駛狀態對懸架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行駛時需要柔軟一點的懸架以求舒適感,當急轉彎及制動時又需要硬一點的懸架以求穩定性,兩者之間有矛盾。另外,汽車行駛的不同環境對車身高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一成不變的懸架無法滿足這種矛盾的需求,只能採取折中的方式去解決。在電子技術發展的帶動下,工程師設計出一種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調整的電子控制懸架來滿足這種需求,這種懸架稱為電控懸架,目前比較常見的是電控空氣懸架形式。  以前空氣懸架多用於大客車上,停車時懸架下降汽車離地間隙減少,便於乘客上下車,開車時懸架上升便於通行。這種空氣懸架系統由空氣壓縮機、閥門、彈簧、氣室(氣囊)、減振器所組成。車輛高度直接K閥門控制氣室的空氣流進流出來調整。

  現在轎車用的電控懸架引入空氣懸架原理和電子控制技術,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典型的電控懸架由電子控制元件(ECU)、空氣壓縮機、車高感測器、轉向角度感測器、速度感測器、制動感測器、空氣彈簧元件等組成。

  電控懸架工作時,閥門的相互作用控制通向空氣彈簧元件的氣流量。感測器檢測出汽車的行駛狀態並反饋至ECU,ECU綜合這些反饋信息計算並輸出指令控制空氣彈簧元件的電動機和閥門,從而使電控懸架隨行駛及路面狀態不同而變化:在一般行駛中,空氣彈簧變軟、阻尼變弱,獲得舒適的乘坐感;在急轉彎或者制動時,則迅速轉換成硬的空氣彈簧和較強的阻尼,以提高車身的穩定性。同時,該系統的電控減振器還能調整汽車高度,可以隨車速的增加而降低車身高度(減小離地間隙),減少風阻以節省能源;在車速比較慢時車身高度又可恢復正常。

  目前電控懸架的控制形式主要有兩種,由液壓控制的形式和由氣壓控制的形式。電控懸架的液壓控制形式是較先進的形式,主動懸架就屬於這一類形式,它採用一種有源方式來抑制路面對車身的衝擊力及車身傾斜力。電控懸架的氣壓控制形式又稱為自適應懸架,它通過在一定範圍內的調整來應對路面的變化。不管是主動懸架還是自適應懸架,它們都有電子控制元件(ECU),有ECU就必然要有耳目做輔助,也就是要有感測器。感測器是電控懸架上重要的零部件,一旦失靈整個懸架系統工作就會不正常。

  一般電控懸架感測器監視的汽車重要參數有∶高度、速度、制動力、轉向角、慣性力等,因此對應的電控懸架系統感測器就有高度感測器、速度感測器、轉向角感測器、慣性力感測器和聲納感測器等。  高度感測器是電控懸架上最常見的感測器,負責監測車底高度的變化。它可以是霍爾效應感測器,一種以磁場為工作媒體,將物體的運動參量轉變為數字電壓的形式輸出,使ECU能精確地測算出行駛高度,補償道路的變化,防止車底刮到路面的凸出物。也可以採用光電二極體和光敏三極體,將車輛乘坐高度變化的信號傳送至ECU。  速度感測器顧名思義是反映汽車行駛的速度,它多裝配在變速器輸出軸上,速度感測器有一齒輪與變速器輸出軸嚙合,感測器將齒輪轉速變化信號傳送至ECU,ECU據此做出調節懸架的信號。

  轉向角度感測器監測駕駛者轉動方向盤的角度和速度,以便對急轉彎進行調整。這種感測器一般裝在轉向柱上,利用光電二極體讀取轉向盤的角度和速度。

  慣性力感測器用來監測某一確定方向的加速力,即監測垂直方向、側面方向和前後方向的慣性力。它起到監測汽車運動的作用,例如制動或加速。它將有關信號傳遞至ECU,當汽車制動或者突然加速時電控系統會調整整個懸架以增大緩衝程度,減少衝擊力對車身的影響。 聲納感測器是一種比較新的技術,它通過發射與接收聲波,監測路面的不平整程度,將信號傳遞至ECU,調節懸架以適應這些路面。聲納感測器裝在汽車前下方,探測車前端路面,它能使ECU在汽車整體被衝擊前巳預知並做出調整,不是象一般懸架系統在衝擊到來時才做出反應。  電控懸架的控制中心是ECU,而輔助ECU工作的是各種感測器,它們向ECU輸入各種數據幫助計算機對懸架設置進行調整。

好了,文章就先到這裡。如果您感覺寫的還可以,歡迎您專註、轉發、傳播,您的肯定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