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指向「知」,编剧思维指向「行(用)」。

系统思考为己,编剧思维为人。

前几天发了一个关于有「编剧思维」的图片,今天再详细说一下编剧思维。

编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编剧的思维方式。

编剧的工作是将故事转化成一个个可以拍摄、表演的情节。

例子:

1、张谦的父亲对他很严厉。这句话导演、演员是不知道怎么演的。编剧要将这句陈述句转换成可以拍的情景:

编剧:张谦放学回家,书包没放好就打开电视看,父亲拎起书包扔到了门外。

2、王二跟村民关系一直很紧张。

编剧成:王二干活回来路过村委会,遇见几个村民热闹的聊天,一见王二来了,大家都不做声了。

3、大明对媳妇的错误一直心有芥蒂。

编剧:媳妇给大明倒了一杯水,大明看都没,抓起桌上的可乐就回卧室了。

你会发现,编剧的思维方式不是让事情道理更抽象,而是更具体、更易于操作、更加的直观。

相应的,系统思考是要看见现象中的关系和结构。

而编剧思维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将系统思考的结果呈现为具体的现象情节。

系统思考是将现象脱水剩下干货,编剧思维是要充分的呈现事情的全貌。

你可能会说,谁都知道「行」得重要性,谁都知道要「知行合一」。我这里提到编剧思维是提供一种「行」的可操作性、可探讨、可迭代性

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系统思考,最后就是无法应用?

根本原因是忽视了编剧思维,以为有了「知」自然而然的就到了行。

当然更low的层次是,直接用一个既定模型套来套去。比如,对事情没有充分了解就假定具有「因果环路」,于是以因果环路去筛选现象,拟合了模型就以为大功告成了。

如果你考虑到「编剧思维」的维度,就会发现既定模型贯通「知行」丧失了诸多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很难拟合于实际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应用困难」吧。

正确的系统思考闭环是:

在零散的现象中去发现、提炼打磨模型,然后将模型在消化淹没在具体的现象中。

从现象到模型的过程是不变的是「意义」,意义是贯穿这个过程的线索。

编剧思维是从模型到现象,也是以「意义」为线索,涉及到意义的内容、表达、媒介、诠释等等环节。

这里我借鉴的编剧这个职业的思维方式来说这件事,编剧思维跟具体的影视编剧还不一样,因为呈现的内容、受众有所不同。

无论是系统思考还是编剧思维都涉及到很多的方法工具(现象学、符号学、分析哲学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本公众号其他文章里有介绍。

系统思考为己,编剧思维为人。

系统思考更多的是思维层面更多的是让自己明白。

编剧思维是呈现思考的成果,更多的是为了其他人。一个组织的沟通协作非常的需要编剧思维。

或者说编剧思维是一个做事的倾向,倾向于更具体更直观的呈现。优秀的协作者一定是具有很好的编剧思维,可以给组织内其他人提供更为友好高效的共同界面。

系统思考让你更加的向形而上的方向走,而编剧思维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降落伞。如果没有编剧思维,就有点像自由落体了,过于随机、缺乏可控性。

金字塔原理是样板戏编剧

那么金字塔原理是不是一种编剧思维呢?

可以说是,但它是样板戏、三段论式的编剧思维。

世界上除了金字塔还有埃菲尔铁塔、还有长城、还有窑洞、还有石拱桥等等。

(作者微信:29003690)


深入讨论,可加入知识星球:系统思考

t.zsxq.com/NJIUVRz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