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为什么要写这个呢???

文章本来是用来给乐团公众号供稿用的,但是想了想自己可能也挺想让更多人看到(避免大家觉得我是给公众号打广告!),就同时也在知乎上发发了~

而且,四月份的琉森复活节音乐节的大餐除了威尔第的安魂弥撒之外就是夏依和马祖耶夫的柴一钢协了,给要去的朋友(们)讲讲也是挺好玩的~

但是!...我不是专业音乐学院学生,也不是英语专业学生。(就是个门外汉嘛!)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这边图书馆找到几本比较有意思的书,就想以学习的心态边看边写写~

大概就这样的书们2333

0.1 为什么是柴可夫斯基?

——(其实主要还是喜欢)

无论是否古典乐爱好者,甚至是否喜欢听音乐。大家凡是有跟著义务教育走上来的,是少不了听过「老柴」这个称呼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这些芭蕾舞剧配乐;《1812节日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这些饱含浪漫思绪的标题音乐作品;六部交响乐和曼弗雷德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和众多协奏曲(也不是很多)都出自他手。从电影到电子游戏,甚至过个圣诞节,大家都能听到他的作品——就是这么广泛。

从天鹅与王子到悲怆的离场,「老柴」这个人的作品里充满著人的所有情感,有或好或坏童年的回忆,有青年意气风发的激昂,也有中年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和悲怆。他有民族乐派的影子,又有莫扎特的才能,但却是浪漫主义的殉道者。

他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年,是个动荡的年代。这个年代的俄国造就了普希金、托尔斯泰,是孕育新思想的时代,但根基上的保守也毁灭了很多事情。

人们叫他「老柴」,叫他老柴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很亲切,当然也觉得他老(哈哈哈),可是年仅53岁便离世的他怎么也不能称上「老」。

他的「老」来自他复杂的家世背景,来自他坎坷的成长和感情经历,来自他内心的挣扎和孤独。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深沉让人无法不想起音乐教室里挂著的那副大胡子画像,但又谁人知道这幅画像其实并不代表他的大多数时期,反而是他人生的末尾。

19岁时候的「老柴」,那时候还是法学院的学生

而且现在大家提到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后段,仿佛就是说他的人生被偏见和迫害毁了一般——但事实上是什么,其实我也很好奇!

0.2 所以你到底要讲什么?

这个系列的文章大概从柴可夫斯基的童年一直讲到他的最后几天,是个大坑,但是会比较详细地讲述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和作品。其实一开始是只想从他的主要作品开始写起,但是老觉得不从头开始结果就是不明不白的!于是就想趁著有空多写写了,不排除会坑的可能,但是如果有人喜欢看,我就会一直写的!

参考资料基本是以<Tchaikovsky> John Warrack, 1973和<The life and letters of Peter Ilich Tchaikovsy> Newmarch, Rosa Harriet Jeaffreson, 1906 为基础参考,相关材料可能有网路来源(不包括Wikipedia)(url:Tchaikovsky: A Life),但是文章整体为个人整理以及翻译,如有雷同,那太厉害了。

如果发现哪里有错误或者不够详细的地方,我个人是极其欢迎补充和指正的,不喜欢误导别人!但是别喷我,怪委屈的——毕竟究其所有也就是个爱好233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