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為什麼要寫這個呢???

文章本來是用來給樂團公眾號供稿用的,但是想了想自己可能也挺想讓更多人看到(避免大家覺得我是給公眾號打廣告!),就同時也在知乎上發發了~

而且,四月份的琉森復活節音樂節的大餐除了威爾第的安魂彌撒之外就是夏依和馬祖耶夫的柴一鋼協了,給要去的朋友(們)講講也是挺好玩的~

但是!...我不是專業音樂學院學生,也不是英語專業學生。(就是個門外漢嘛!)但身在曹營心在漢,在這邊圖書館找到幾本比較有意思的書,就想以學習的心態邊看邊寫寫~

大概就這樣的書們2333

0.1 為什麼是柴可夫斯基?

——(其實主要還是喜歡)

無論是否古典樂愛好者,甚至是否喜歡聽音樂。大家凡是有跟著義務教育走上來的,是少不了聽過「老柴」這個稱呼的——《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這些芭蕾舞劇配樂;《1812節日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曲》這些飽含浪漫思緒的標題音樂作品;六部交響樂和曼弗雷德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和眾多協奏曲(也不是很多)都出自他手。從電影到電子遊戲,甚至過個聖誕節,大家都能聽到他的作品——就是這麼廣泛。

從天鵝與王子到悲愴的離場,「老柴」這個人的作品裡充滿著人的所有情感,有或好或壞童年的回憶,有青年意氣風發的激昂,也有中年鬱鬱不得志的憤慨和悲愴。他有民族樂派的影子,又有莫扎特的才能,但卻是浪漫主義的殉道者。

他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生於1840年,是個動蕩的年代。這個年代的俄國造就了普希金、託爾斯泰,是孕育新思想的時代,但根基上的保守也毀滅了很多事情。

人們叫他「老柴」,叫他老柴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很親切,當然也覺得他老(哈哈哈),可是年僅53歲便離世的他怎麼也不能稱上「老」。

他的「老」來自他複雜的家世背景,來自他坎坷的成長和感情經歷,來自他內心的掙扎和孤獨。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深沉讓人無法不想起音樂教室裏掛著的那副大鬍子畫像,但又誰人知道這幅畫像其實並不代表他的大多數時期,反而是他人生的末尾。

19歲時候的「老柴」,那時候還是法學院的學生

而且現在大家提到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後段,彷彿就是說他的人生被偏見和迫害毀了一般——但事實上是什麼,其實我也很好奇!

0.2 所以你到底要講什麼?

這個系列的文章大概從柴可夫斯基的童年一直講到他的最後幾天,是個大坑,但是會比較詳細地講述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和作品。其實一開始是隻想從他的主要作品開始寫起,但是老覺得不從頭開始結果就是不明不白的!於是就想趁著有空多寫寫了,不排除會坑的可能,但是如果有人喜歡看,我就會一直寫的!

參考資料基本是以<Tchaikovsky> John Warrack, 1973和<The life and letters of Peter Ilich Tchaikovsy> Newmarch, Rosa Harriet Jeaffreson, 1906 為基礎參考,相關材料可能有網路來源(不包括Wikipedia)(url:Tchaikovsky: A Life),但是文章整體為個人整理以及翻譯,如有雷同,那太厲害了。

如果發現哪裡有錯誤或者不夠詳細的地方,我個人是極其歡迎補充和指正的,不喜歡誤導別人!但是別噴我,怪委屈的——畢竟究其所有也就是個愛好233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