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在對寶馬、戴姆勒及大衆三家車企進行了爲期一年半的調查後,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認爲,上述三家公司存在相互串通、攜手阻礙清潔排放技術推廣的行爲。

  由於戴姆勒曾向歐盟監管機構“自首”,大衆也曾積極主動配合調查,這兩家車企或將免於處罰,而寶馬就可能面臨鉅額罰款……

  1

  “五巨頭聯盟”

  2017年10月,歐盟對寶馬、戴姆勒及大衆的總部發起了一場名爲“黎明行動”的突擊調查。

  隨後,在經過一年半的細緻調查後,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發現,上述三大車企存在相互勾結的行爲,其目的是限制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以及Otto微粒過濾器的研發和推廣。

  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可以減少柴油車的氮氧化合物排放,Otto微粒過濾器則能減少汽油車的顆粒物排放。目前,這兩種能夠減少汽車排放的技術主要應用於在歐洲市場銷售的汽車。

  歐盟發佈的報告顯示,上述涉嫌壟斷的行爲發生在2006年至2014年之間,最初發起於五大汽車品牌的技術交流會議,分別爲寶馬汽車,戴姆勒旗下的奔馳汽車,以及大衆旗下的大衆品牌、奧迪品牌、保時捷品牌。該聯盟被稱爲“Circle of five”。

  另有媒體稱,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述三大汽車集團就開始相互勾結,組建非法的壟斷聯盟,主要在覈心技術領域、供應商控制及價格方面制定和實施排他性的方案;上述三家車企有超過200名員工參加了多達60次的祕密會議。

  歐盟議員Bas Eickhout表示,“這些汽車製造商的行動抑制了技術創新。”有業內人士認爲,技術創新往往會增加車企的研發成本和消費者的購買成本,這可能是三大車企阻止清潔技術研發和推廣的初衷。

  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Margrethe Vestag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車企剝奪了歐洲消費者購買技術更好的汽車的機會,對環境造成了更大的破壞。”

  2

  歐盟的懲罰

  對於歐盟的指控,上述三家車企的反應各不相同。

  2017年7月,也就是歐盟開啓正式調查之前,戴姆勒率先向歐盟“自首”,承認自己參與了壟斷組織。

  根據歐盟的反壟斷規則,涉事企業可能面臨約合其全球營業額10%的罰款。如果一家車企想得到豁免權,就必須第一個向歐盟提交有關壟斷案件的足夠信息和證據。

  隨後,大衆汽車也向歐盟提交報告,承認自己參與了壟斷組織,並向歐盟提供了大量關鍵證據,希望能夠減輕處罰。

  只有寶馬汽車選擇了“硬剛”。

  寶馬汽車不僅多次否認自身參與壟斷行動,並否認一切涉嫌壟斷的指控。

  寶馬方面還表示,歐盟將原本正常的企業會談“妖魔化”,車企就制定行業標準的討論不能被認定爲是“製造壟斷”的會談。

  對此,歐盟方面則迴應稱,車企可以協作改善產品,但不能壟斷起來阻止競爭。

  此前,戴姆勒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公司預計不會被罰款,因爲它是第一個向歐盟通報這個“卡特爾組織”的公司。大衆汽車也曾表示,由於積極配合調查,正尋求監管機構幫助從而減少罰款。

  財報顯示,寶馬汽車2018年總收入達974.8億歐元,稅前利潤爲98.15億歐元,兩項數據同比均略有下滑;此外,由於寶馬汽車不斷強化在出行領域的投資,其預計2019年稅前利潤遠低於2018年水平。

  如果歐盟最終裁定寶馬汽車參與壟斷行動,寶馬將面臨高達其營收10%的罰款,按其2018年營收計算,相關罰款預計約爲97.4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39億元)。

  這對寶馬汽車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記者 張力克 肖逸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