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柴可夫斯基的宅子(油画版)

1.0 写在开始之前

我寻思是每篇长度1500字(左右),这样的话大家读起来也都不累,我也可能会想方设法把每一篇的情节弄得不那么拖沓。但我也不是个网文写手,以干货为主,如果想要看更猛的 我尽力!

1.1 十九世纪初的毛子们 文化上 都在干什么

十九世纪初,俄罗斯帝国在拿破仑大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为保国土,俄罗斯帝国加入了反法联盟,在一众同盟的帮助下总算把法兰西第一帝国打出了莫斯科。但整个欧洲的局势并没有因为拿破仑的一次失败而归于稳定(拿破仑是真的惨),以奥地利皇帝为首引发的七次反法同盟的建立又破碎,告诉大家二五仔并不是只有港片里才能当老大的。

一直处于挨打的俄罗斯帝国也在这个年代发现只靠宗教和世袭进行封建管理估计是挡不住盟友们未来可能的侵犯和战争的,国内涌现了众多先进的思想者——这还真是拜那个科西嘉岛出来的矮子所赐。 1825年,在政府无能但靠著「沙皇」强权压迫的俄国,十二月党起义开始了,三千大军在圣彼得堡——被刚继承皇位的尼古拉一世打个响指派来的万人军队消灭。

不是他们。

现实有些时候就是这么残酷,革命成功的例子少到让人举出来都觉得没有代表性。

但是牺牲总是有价值的,笔者才疏学浅,但是在文化界,十二月党的革命有了无数的拥护者。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十二月党的文化生命能延续到半个世纪之后,和艺术家们对于十二月党所代表的先进、自由、革命的文化象征的无数创作和发挥真的是离不开。不过俄罗斯作家内心也是有血性的,普希金因为决斗早逝(天知道是不是被害的 个人认为无从考证)——而普希金对于文章的主角,柴可夫斯基来说是灵魂导师一般。假如普希金活到了七十岁,想必柴可夫斯基本人定会为其创作一部英雄史诗——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西伯利亚凄凉的荒原,

你的话语的最后声音, 便是我唯一的珍宝,圣物, 我心头唯一爱恋的幻梦。 ——普希金

普希金也是个狠人,之后有空讲讲他

话说列宁同志还是对十二月党有很多研究的,不过他本人虽然觉得这群家伙还是贵族,但在其活动的早期。还是有过「贵族中的优秀人物帮助唤醒了人民」「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等口号的。

1.2 我该怎么叫老柴呢?

鉴于文章长度,对于柴可夫斯基不那么平凡顺利的成长历程,我希望给大家展现一个较为完整的柴可夫斯基形象。咱国人对于柴可夫斯基本人的喜爱可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上的老朋友,大家可能喜欢叫他「老柴」胜过全名,十分亲切——但我还是就叫全名罢了,叫老柴有点过于亲昵之嫌,也是因为没有人叫老李、老贝或者老马,太不公平了,实在是不公平啊!

1.3 老柴可夫斯基和他不是那么顺利的婚姻生活

大概说一下柴可夫斯基的家庭,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大部分资料都说柴可夫斯基他是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或者工程师)——是不是听起来毫无艺术细胞,这样才能体现出他本人深刻的内在的矛盾!

但其实柴可夫斯基的老爸伊利亚·彼得洛维奇·柴可夫斯基也是有点音乐底子,在积极热情地投身矿工事业之前的青年时代,待人谦逊的他也是在剧院吹过长笛的(自己声称)。但是好人不一定生活就顺利,他的第一任妻子(德国血统的俄罗斯人,旧姓Kaiser)早逝,两年后迎娶了柴可夫斯基的母亲 亚历珊德拉·安德里耶夫娜·阿塞尔,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她的原姓阿塞尔是法国姓,而且出生在德累斯顿,正八经的三语环境。家族经考据是枫丹白露敕令中被从南特赶走赶到了俄罗斯的老贵族。

她的父亲是state councillor,听起来像是「州议员」——但其实在俄罗斯政治体系中,这个位置很高,类比军衔可以在上校之上,最高达到少将。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各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家境优渥的大小姐,自幼学习钢琴和声乐,水平可以吊打俄国一票淑女,其姐姐更是在圣彼得堡出名的歌唱家——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大小姐会嫁给「矿工」兼鳏夫老柴可夫斯基呢,其实有两个原因:老柴可夫斯基其实并不是去现场干活的,而是省属冶金部的监察官,而亚历珊德拉因为有癫痫的症状也无法在圣彼得堡进行音乐事业。

大概是红点左右的地方,算是半个远东了

就这样,老柴可夫斯基组成了新的家庭,在沃特金斯克拥有一个庄园和十个仆人——贵族阶级的象征(彼时俄罗斯尚未废除农奴制),也少不了钢琴和自动风琴——这个风琴里面的曲子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启蒙,莫扎特的《唐璜》序曲。

柴可夫斯基老家还是挺重视他本人的!

1.4 1840年 小彼得出生了

小彼得——日后变成「老柴」的他,是家里的老三,之后的几个人会慢慢提到,就先不说他们几个人了。

一大家子,最左边的就是彼得

彼得自幼表现出了各种才能——由于母亲和保姆的德国、法国血统,不到六岁时候他就可以流利的说德语法语和俄语,无缝衔接。

而从小学法语对于柴可夫斯基有另外的影响,他在七岁时写了第一首法语诗,描述圣女贞德,之后的几十年里贞德的形象在他生活中有著不可描述的地位(来自柴可夫斯基未来的通讯信件)。而柴可夫斯基家庭也正是此时开始限制他的音乐学习,转为对他的谈吐和行为的训练。

但是彼得根本不想理会这些限制,他开始偷偷弹琴,跟母亲和保姆对抗(他爹基本不在家呆著,忙的要死)。有一天,柴可夫斯基家来了一位波兰同事,听闻柴可夫斯基夫人音乐素养很高,特地带了一本肖邦的马祖卡曲谱。没想到让小柴可夫斯基看到了,偷偷把谱子搞到手——还没等到练熟的时候,他的父亲回到家中,告诉一大家子说:「我辞职了,不干了。」

人人都喜欢肖邦,可惜不长命

随即全家就开始准备搬家到莫斯科,准备迎接新生活——但是莫斯科的情况肯定不是他们所预想的那样。

各种意义上,打彼得离开老家,就没多少好事儿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